《留英记》讲述了费老去英国学人类学的经历,娓娓道来,信息量却很大。看似平静叙述自己的留学经历,中间穿插当时国内留学风气、燕京大学社会学、清华大学人类学、殖民地“间接统治”策略等时代背景,主要讲他师从马林诺斯基学习人类学的经历。
其中讲到马林诺斯基这位知名的人类学家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示范地表演出一个人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发展自己的思想。”
“在旁听他怎样修改他自己的著作,对一个学生是很有好处的。普通我们读的书,都是成品,从成品看不出制造的过程,而一项手艺的巧妙之处就在制造过程里。成品可以欣赏,却满足学习。”
“当我写论文时,写完了一章就到他床前去念,他用白布把双眼蒙起,躺在床上,我在旁边念,有时我想他是睡着了,但是还是不敢停。他有时突然从床上跳了起来,说我哪一段写的不够,哪一段说得不对头,直把我吓得不知所措。”
费老笔下的马林诺斯基是个有趣的、个性的、清醒的老头,和严肃的内敛的学者形象相差甚远,但读来觉得很生动很有意思。
回顾这一段经历,作者并没有讲到自己当时为了适应环境、跟上学习进度、确保学有所获的过程中有多艰难,也从未说自己有多努力、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相反的,他叙述经历,总是一再强调自己的学术成果多是因为幸运,感恩命运给予的契机,甚至说到他的博士论文能够在英国顺利出版,也是因为马林诺斯基的帮忙,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谦虚和。相比于当下有的青年多牢骚抱怨,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坏习惯,老一辈学者的踏实谦逊的研学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参照改进的。
文中有段话印象很深:“我那天晚上,听着老师挂电话,出版一本书那么容易,又想到下栖区里啃硬面包的朋友,觉得天下真是有幸与不幸。当时我哪里懂得就是这个幸与不幸的计较,多少人把自己的灵魂押给了魔鬼。”
以此段话提醒自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要有所反思,有所改进。不要功利性地做事,要沉下心学习,扎实做事,用精进思维指导行为,想到就要做到,做到才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