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案例二 做一本童年诗集
设计背景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梳理的过程,也是自身感悟语言,形成语感的过程。而基于一定主题的情境化、活动化、趣味化、多样化的任务活动设计,会调动学生自主梳理的意愿,帮助学生学习梳理的方法,并且通过梳理不断探究语言规律,提升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为此,我们设计了该任务群的典型学习主题“做一本童年诗集”。之所以将“做一本童年诗集”作为学习主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任务群学段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第二学段提出“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代诗歌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的学习内容。围绕童年生活,以相关古诗词、现代诗词等语言材料为积累与梳理的内容,将课标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积累与梳理的生活和成长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积累与梳理的内在兴趣。
二是语文成长的需要。学生在四年学习经历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与童年主题相关的古代、现代诗词、新鲜词句,量的积累必然产生梳理的需要。运用“做一本童年诗集”的主题任务,可以有效驱动学生主动梳理,并让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形成对诗歌新的体悟,实现对其的精神滋养。
三是涵养儿童诗性精神的需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天然拥有诗经的精神。儿童愿意亲近诗词,诗词的韵律、想象、情感都是儿童特别向往和喜爱的元素。特别是以“儿童”为主题的诗歌,更是对儿童生活的抒写。将学过的有关儿童主题的古诗、现代诗进行整合梳理,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感悟,促进学生对诗歌特点的再探索和诗意表达的新意愿,引领学生用美好的诗集记录和展现丰盈的童年生活。
设计说明
“做一本童年诗集”学习主题适用于四年级下学期。
本主题采用调适和创生的方式,选用的诗歌,有的源自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一至四年级中与“童年”主题相关的诗词,如《池上》《村居》《童年的水墨画》《彩色的梦》等;有的源自学生课外自主积累,如《吹泡泡》等;有的源自学生的自主创作。
“做一本童年诗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紧扣“诗”字,让学生亲历搜集、梳理、探究、创作等过程,通过梳理与自身体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用诗歌记录、丰盈童年的美好生活,学习用诗意的眼睛看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童年生活。围绕学习主题,我们设计了具有内在逻辑进阶关系的三项任务和七个学习活动。
任务一:我爱“童年”好诗 这一任务以“爱”为出发点,以“好”为重要标准,以“童年”为主题,调动学生的树立兴趣,通过回顾、搜集等方式,将以前学过、积累过的有关诗词整合起来,并通过“童年诗文大比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统一主题诗歌与散文、诗歌与小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感悟“好”的诗歌的独特魅力,在梳理中实现认知的提升。
任务二:童诗创作“小达人” 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创作的相关故事入手,通过引入“采诗官”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分伸展发现的触角,也来做一回小小“采诗官”,采集诗歌创作的语料,复刻当时的感受,丰富对这种感受的表达。在对这些表达进行筛选组合的基础上,先通过“诗歌大转换”,把它们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初步构建诗歌的“形”与“情”;再通过“乐官”相关故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关于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与装饰性的实现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修改、互读修改,初步提升自我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与艺术性;最后在“诵读小达人”展示活动中,运用配乐朗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举行班级诵读展示会,再次在诵读、欣赏、评价中感悟诗歌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创作与表达的快乐,过一种诗意的语文生活。在这样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并且让学生对中华诗歌的源头《诗经》也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他们主动阅读诗经的愿望。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发现为蓝本,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自己对采集来的生活语料进行诗话表达,以实现学生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关注,使其在模仿创作中这次加深对“诗”的感悟和认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任务三:巧手做诗集 讲述“雅集”的故事,激发学生创作班级雅集、诗歌集的意愿,通过探究部分诗集“目录的秘密”——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类整理,找到并使用自己喜欢的分类角度整理班级诗集或者制作自己的个人小诗集(可以分类整理摘抄自己喜欢的童年好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童诗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参与,以做为主线,做中学,做中思,可以体会成功与成长的喜悦,实现诗歌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成果的物化与可视化。
三个学习任务围绕“做一本童年诗集”这个主题,前后连贯,递进提升;同一任务中的多项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相互依托,层层递进。从简单的搜集诗歌,到探究诗歌的特点与创作的规律,再到创作表达、分类整理、物化成果;从对诗歌朦胧的认知,到对诗歌本质的初步体悟,学生经历了一次充满诗意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之旅。
课例呈现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制作设计的主题情境中感受诗词等经典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热爱生活,体味童年的情感,提升审美趣味。
2.能够通过对诗歌的搜集、归类整理,实现根据真实情境中的交际需要,回忆背诵相关诗句至少20句(首),丰富和发展语料积累和文化积累。
3.能够通过诗文对比,感受诗歌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特点,用绘画、泡泡图等多种学习工具表达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实现对诗歌的文化体认与传承。
4.能够在班级雅集作品整理、诗集创作的真实情境中,通过目录的编辑,学习分类整理诗歌;通过创作、展示诗集等活动提升创造力、感受力和审美力。
学习要求
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对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最终结果提出具体的、可观测的、可评价的学习要求。
学习任务
我爱“童年”好诗
学习要求
1.能回顾、搜集一至四年级教材里“童年”主题的诗歌以及课外阅读过的相关诗歌,进行主题式积累。
2.能够通过诗文对比,在诵读和比较发现中探究诗歌表达的艺术特色。
童年创作“小达人”
1.阅读《采诗官的故事》,学习从自然和生活中采集诗歌语料,积累创造源泉,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2.阅读《乐官的故事》,通过自读、互读,对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二次加工,使其更具音乐性与艺术性。
3.能在班级诵读会中,有创意地诵读、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通过诵读再次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
巧手做诗集
1.阅读雅集的故事,愿意整理班级雅集作品,制作班级诗集或个人诗集。
2.能通过学习不同诗集的目录,尝试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小组诗集或个人诗集。
3.能够根据班级诗集或个人诗集的特点,给诗集取名、配图,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完善,物化学习成果。
学习准备
1.已有经验
已学过的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学习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童年诗歌有关的故事,以及对于相关创作者的了解。
2.学习工具
网络搜索工具
听书、诗词软件
学习情境
诗歌,让我们用诗意的眼睛看世界,童年与诗是最美的相遇,。一起去诗歌中找“童年”,品味不同时期童年的味道;梳理已经积累的课内外关于“童年”生活的诗歌,回顾童年生活的点滴,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分类梳理,摘抄记录,以生活为基础,书写诗意童年;制作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诗集。
学习过程
任务一:我爱“童年”好诗
(一)学习活动一:童年诗歌大搜索
1.课前准备把一至四年级的语文教科书准备好,自己尝试初步梳理,并回顾自己课外积累的童诗。
2.开展“童年诗歌大搜索”活动,分组、分工合作搜集一至四年级课内所学的关于童年的诗歌,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初步整理。
3.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读过的关于童年的诗歌,丰富表格或者思维导图,形成“童年诗歌”初记录。
4.童年搜索汇报会:分组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汇报形式可以多样,鼓励有创意的汇报。除了可以诵读搜集到的诗歌,也可以讲一讲搜集诗歌背后的小故事或者自己整理的感受。(可以展示表格、思维导图,也可以将展示和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巩固积累。)
(二)学习活动二:童年诗文大比拼
听说同学们这么喜欢诗歌,散文和小说有点不服气了,他们要和诗歌来个大比拼,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还有新发现呢。
1.散文、诗歌大比拼
(1)对比阅读冰心的《肥皂泡》和童诗《吹泡泡》,谈谈新发现。
(2)边读边想,将自己的新发现记录下来。
独立思考、梳理后,在班级汇报自己的发现,大家共同讨论:总结。
①诗歌是分行排列的,散文是分段描写的;②诗歌读起来很顺口、很流畅,大多数诗歌都是押韵的;③诗歌描写没有散文这么详细,但是读诗歌有画面感,能直接体会到吹泡泡的快乐。这就是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意蕴美。
2.小说、诗歌大比拼
(1)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片段和童诗《童年的水墨画》,谈谈新发现。
(2)我的发现:同样是写景,小说和诗歌的景色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
独立思考、梳理后在班级交流自己的发现,大家共同讨论、总结。
①小说的景色描写是全面的、丰富的,诗歌的景色描写相对简单,只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景物来描绘。
②小说的景色描写是细腻的,注重细节的刻画,注重情景的再现,让人身临其境。
③诗歌的景色描写虽没有小说细致,但诗歌的每一个景色意象同样很有画面感,能引发读者的无穷想象,更能带给读者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3.诗歌特点总结
通过这次和散文、小说的大比拼,我们发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再选几首自己整理的诗歌,反复诵读,梳理总结一下发现的诗歌特点,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策略
1.主题式整理策略。学生聚焦“童年”主题,定位梳理方向,可以提高积累与梳理探究的效率,养成归类整理积累的好习惯。
2.对比阅读策略。对比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发现事物特征的学习方法,通过诗歌与散文、诗歌与小说的对比,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主动发现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情感美。
3.思维导图梳理策略。通过把诗文对比中的发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呈现出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散点式的探究、发现进行结构化的整理,使其对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形成比较完整和相对完善的认知提升。
4.概念形成策略。在诗歌同散文、小说的对比中,学生可以把握诗歌的文学特色与表达特色,了解诗歌抒情更直接,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诗歌充满想象等。
设计者手记
“我爱童年好诗”这个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而设计的,让学生从众多诗歌当中聚焦描写“童年”的好诗进行搜集、积累、梳理,是高度贴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易于激发学生梳理、积累的热情。首先,让学生依托教材,从-至四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搜集、梳理出描写童年生活的诗词,实现对教材中学过诗词的一次梳理;其次,让学生把梳理的视角延伸向生活,把自己在课外生活中主动积累的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也梳理出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习惯;最后,通过相似主题内容的诗歌与散文、诗歌与小说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现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意蕴美,把梳理与探究巧妙结合起来,实现积累与梳理的跃升。同时,利用表格,泡泡图等学习工具,助推深度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积累梳理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梳理中主动探究发现,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诗歌与散文、诗歌与小说的对比阅读环节,一定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提炼,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急于进行诗歌创作知识的讲授。
②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相结合,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以书本童年诗歌收集为基础,一定要关联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的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用好母语环境,激发学生对祖国母语的热爱。
任务二:童诗创作“小达人”
(一)学习活动一:我是小小“采诗官”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叫《诗经》,他的创作离不开采诗官的功劳。我们一起来读读古代“采诗官”的故事,体会故事的有趣之处,思考获得的启示。
说一说自己从“采诗官”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我们可以怎样采诗?(预设: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录、去整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小试牛刀。假如这个周末来到大自然中,小小“采诗官”会怎样做呢?
3.请你来做小小“采诗官”,到校园里、小区里、大自然中,记录你的发现,整理你的诗行。绘制自己的采诗导图。
4.采诗交流会
(1)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的诗歌语言材料,以及自己初步尝试整理的诗行。
(2)各小组选派代表或者小组整体来展示采诗的发现及初步整理的创作。
(3)评选心目中的“最佳采诗官”。
(二)学习活动二:争当诗歌“小乐官”
1.读一读乐官的故事,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2.争当诗歌“小乐官”。请你帮助修改下面采诗官采的小诗,使他读起来更顺口,更押韵,更有意境。方法提示:读一读、调一调、换一换、填一填、删一删……先独立修改自己的,再小组交换互助改一改,争取每人都改造出一首自己最满意的诗歌。
3.“小乐官”分享会。每个小组选出一首最满意的诗歌,诵读展示,并分享修改经验。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最佳”“小乐官”。
学习策略
1.故事启智策略。学生借用“采诗官的故事”和“乐官的故事”,了解了《诗经》中诗歌创作的智慧,学做有心人,从自然与生活中搜集诗歌创作素材,先进行穷尽化的描述,再进行诗化的整理,努力体验当时的情感,在反复吟诵、修改中完善,追求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意蕴美。
2.具身体验策略。学生亲自做“采诗官”,到自然和生活中,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感受、去发现、去搜集诗歌创作的语言材料,全身心的投入诗歌创作的全过程。这样深入其中的具身学习,学生的感受必然是真切的、深刻的,他们写出来的诗歌才是有生命力、有生活气息、有童真童趣的。
3.诵读策略。“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任务群在教学提示中指出“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诗歌是最适合也是最需要诵读的,诵读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争当诗歌“小乐官”和“小乐官”分享会,可以反复诵读、修改完善自己创作的诗歌,聆听别人的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在诵读、推敲中再次体悟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意蕴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设计者手记
“童诗创作小达人”这个学习任务是在任务一基础上的深化与提升,体验性很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具身学习中把梳理与创造、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学生的参与性极高,学习体验会更深刻。首先,本任务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创作故事入手,让学生阅读古代采诗官的小故事,鼓励学生深入自然与生活,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去捕捉诗歌创作的语言材料,积累并复刻当时的感受,学习采诗官的创作方式,修改润色使语言材料具备诗歌的形式,通过“采诗交流会”分享采诗经验,丰富学生的诗意体验。其次,通过阅读乐官的资料故事,学生在争当“诗歌小乐官”的活动中,不断口诵心惟,在自读自改、互读互改中不断修改、完善,使自己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实现对诗歌的音乐美的追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语感。最后,举行“小乐官分享会”,学生诵读、展示最满意的创作,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感悟,再次强化诗歌创作和诵读的快乐,使梳理与探究更具语文味,更具文化性。
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梳理、积累与创造的过程,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要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整个过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诗歌创作的语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具身体验。
二是不做过深的文化剖析,注重儿童化、趣味化、故事化处理,本部分虽涉及古代诗歌创作的“采诗官”制和“乐官”制,但他们不是重点,而是学生诗歌梳理与创作的引子,是为了在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借鉴古人的智慧,用诗人的眼光看世界,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生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样本。切不可本末倒置,变成相关知识的传授。
三是注重诵读,注重学伴互助。在“争当诗歌小乐官”环节,一定要注重诵读,诗歌是最适合诵读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读修改、互读相修改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诗歌的意蕴美、音乐美,品尝诗歌创作的喜悦。
任务三:巧手做诗集
(一)学习活动一:目录的秘密
1.讨论:
①把自己搜集到的和自己创作的“童年”主题的诗变成诗集,需要哪些步骤?(如分类、做目录、做封面、封底、给诗集起名字、按照目录的顺序抄写诗歌、为诗歌画插图、写一写自己的理解等。)
②目录,就是分门别类的过程,把许多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分类,可以让诗集结构更清晰。目录不仅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路标,还为读者指引着方向。
2.观察:三位同学准备把搜集来的童年诗歌编辑成一本诗集,下面是他们编制的目录。请观察以下目录,说说有什么发现。
3.借鉴:把自己积累的与童年有关的古诗、现代诗和自己创作的诗放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方式归类。结合自己设计的目录,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请老师和同学提提建议。
(二)学习活动二:美美的诗集
1.美化自己的诗集,让它更能吸引读者。小组讨论:封面、扉页、目录、正文(诗歌、泡泡图、注释等)、插图等可以怎么做?完成思维导图。
2.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美美的童年诗集”。
(三)学习活动三:我们的班级雅集
1.我们的诗集展
小组分享自己的“童年诗集”,向大家推荐你的诗集,让同学们都想去读一读。
2.读读同学的诗集,在评价卡上写上你真挚的评价。
3.佳作分享——举行班级雅集
(1)读读雅集的故事
(2)举行班级雅集
记录班级同学诗集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配上音乐,动作等艺术形式诵读给大家听,向大家做分享和推荐。
(3)拓展任务(选做)
①把大家在班级雅集上分享推荐的优秀诗歌结集成册,就是班级的雅集作品集了。
②制作班级雅集电子诗集
③被推荐的同学把被推荐的诗歌佳作的图片传到班级群,学生根据需要选取,利用word WPS或者图片PDF转换工具、拼图软件等工具制作电子版的班级雅集诗歌集,可以用班级名称命名,也可以取个更好听的名字,在班级群内分享。
学习策略
1.对比探究策略。通过观察不同诗集的目录,学生会在对比中发现不同诗集的目录编制有自己的分类角度,有的按照诗歌内容分类,有的按照作者分类,有的按照诗歌表达的情感分类,有的按照题材分类,有的按照国别分类,有的按照时间分类等。不管从什么角度分类,同一本诗集的目录编制分类标准是统一的。这些分类是学生通过对不同诗集目录的对比阅读中,主动探究出来的。
2.归类识记策略。归类实际策略是建立在分析事物特点与同类合并基础上的一种比较高效的识记策略。学生编制童年诗集目录的过程,就是选取一个分类视角,把搜集到的诗歌和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梳理归类的过程。这就使诗歌的梳理与积累更加高效。
3.多元评价策略。通过“我们的诗集展”中的自我推荐自我评价、“读者评价卡”的同学互评、班级雅集中的“佳作分享”的诵读表演,实现了自评、互评等多元形式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成就感,激发学生主动梳理、积累的兴趣。
4.信息技术融合策略。鼓励学生制作班级电子诗集,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制作成电子文档,保存在电子设备或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梳理与积累的效率。
设计者手记
任务三“巧手做诗集”是在任务二的基础上的递进跃升,把学生散发的创作、无序的搜集,通过做诗集这个活动,通过目录的编制,进行分类梳理,让学生在做中学会分类积累的方法,提高积累梳理的效率,更加有效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把积累与梳理的成果物化出来,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增加积累的成就感。
本环节的教学要点有三:一是诗歌目录编制,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分类积累,提高积累的效率。诗歌目录分类的种类可以多样,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且标准统一,就是好的分类。我们就要尊重学生,切莫盲目拔高要求或者限制学生的创作与创造。二是对于“我的童年诗集”中“美美的诗集”里的诗歌质量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是学生倾力搜集、梳理、分类积累和创作全过程而产生的作品,教师都要高度肯定,因为激发和保持积累的兴趣很重要。三是班级雅集作品鼓励融入信息技术,减少学生的重复抄写。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实现多种尝试,又可以实现高效率积累。另外,“雅集”的故事是用古人的智慧启迪今日学生,进行积累分享、诵读展示,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下的积累与展示的趣味化,关于“雅集”的知识可以不用做细致深入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