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涵涵,快起床给爷爷奶奶磕头喽!”
大年初一一大早,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我大声喊我家的两个小不点儿。
不一会儿,只见俩人揉揉眼睛,睡眼惺忪,趿拉着拖鞋,从各自卧室里跑到客厅。
“妈妈,人呢?给谁磕头呀?”女儿满脸疑惑地问我。
“给爷爷奶奶呀,他俩在厨房正忙着煮饺子呢,快去叫他们!”
正说着,公公婆婆手里拿着汤勺,腰间系着围裙,笑脸盈盈地从厨房走出来。
“快了,快了,饺子马上就煮好了!”婆婆说。
儿子嘟嘟着小嘴儿说:“奶奶,不对,不对,妈妈说过,过年不磕头不能吃饺子,我还没有磕头呢!”。
“你会磕吗?”婆婆问。
“会呀,不信你看!”
话音刚落,他便“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双手贴地,头也压下,然后把小屁股使劲儿往上撅,干脆利落,有模有样。
“哈哈哈......”,全家都被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给逗乐了。儿子有点不好意思了,赶忙起身一头钻进我的怀里,求抱抱。
“爹、娘,坐下吧,给你们磕头!”我老公说。
老两口这才缓缓坐在沙发上。
我、老公、女儿、儿子,四个人,在客厅面向沙发的位置,按一字排开,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磕头了。
“爷爷、奶奶,给你们磕头!”
“爹、娘,给你们磕头!”
“好,好,磕吧,磕吧!”,老两口边答应着边掏红包,磕完头,孩子们跑向爷爷奶奶跟儿前,抢过两个大大的红包,一蹦一跳,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也出锅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完全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中,其乐融融。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美好的一年也这样开始了。
从小到大,人生中的好多年都是从类似的场景中开始的。
过年时节给长辈磕头,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礼俗,也是小辈们需要谨记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村子里的除夕夜是异常热闹的。
大家守岁的方式多种多样,看春晚、放鞭炮、喝酒、拜年、玩儿啊、唱啊、跳啊、闹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儿,好似非要把全年积攒的所有情感在这一晚上统统释放出来,整个村子全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
尽管闹腾了一晚上,初一早上大家照样有足够的精气神儿从被窝里爬起来,甚至比平常时候起得还要早。当然,一般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也不是鸡鸣,而是来自村子里各家各户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噼噼啪啪、轰轰烈烈。
看着哥哥们每年放鞭炮,年幼的我也总想尝试一下放鞭炮的感觉,那种兴奋、激动、害怕、向往的情形,至今还记得。
我一般是左手捂住左耳朵,右手拿根儿小木棍儿挑着鞭炮,身子极力地向左倾斜,然后右手使劲儿往外、往外、再往外。哥哥呢,就充当我的助手,蹲在地上精准地用打火机一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会响彻我家院子的整片天空,随着鞭炮炸裂、烟雾四起,地面上瞬间铺满了一层喜庆的炮仗皮“红地毯”,更加渲染了小院儿里的过年氛围。
再加上清冷明朗的空气、整洁一新的院落、喜气洋洋的春联......所有的元素都在展示着新年新气象。
放完鞭炮,吃过早饭,接下来就该给本家的长辈们挨个儿磕头了。
尽管年年如此,早饭过后,父亲还是会仔细地安顿我们兄妹三个,应该去谁家,爷爷奶奶、大爹大娘、叔叔婶婶啥的,都需要挨家磕头。
为了不走冤枉路,两个哥哥总会提前规划好路线,“先去东头的两家,再去下街的两三家,然后去西窑叔叔家,随后是西头的两家,最后穿过中街去老姑父家”。
路线规划好了,穿上崭新的衣服,我们兄妹仨就相跟着出发了。
“哎,不对,好像没有给咱爹咱娘磕头呀?”二哥说。
“哈哈哈......忙活了一早上,居然把这事儿给忘了”,仨人懊恼的同时却又笑作一团。
啥也不说了,赶紧原路返回吧,一定要先给爹娘磕头。
你看吧,一路上碰到的基本都是去给长辈磕头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大家三五成群,熙熙攘攘,穿梭于落满鞭炮纸屑的街巷里,说说笑笑,互相问好,那景象简直就跟赶集一样。
“昨晚玩儿到几点呀?”
“你磕了几家了?”
“还有几家呀?”
有的说:“快磕完了”,
有的说:“我才刚开始呀!”
只要碰面,大家总要短暂地亲切问候一番。
在我们老家,磕头的一般都是男孩子、男青年。那些年轻人走在街上,个个西装革履,皮鞋铮亮,口叼香烟,手插口袋儿,精神抖擞。我是女孩儿,但总喜欢充当哥哥们的小尾巴,每年都要相跟着去。
在长辈家里,大都要提前在地面上铺好供人磕头的席子、草垫、布毯之类的,以免把晚辈们的衣服给弄脏了。升子里、盘子上,还要准备一些糖果、瓜子、香烟,或者给年龄小一点儿的发个零花钱,一块的、五块的、十块的都有。
回家路上,衣服、裤子口袋儿里早已被一些零食装的鼓鼓囊囊,用手一摸,往嘴里一放,心里美滋滋的。回家后,总要第一时间向父母炫耀自己磕年头所挣得的“战利品”。
初一拜本家、初二拜舅舅、初三拜岳父、初四拜姑姑,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但无论怎么拜,给长辈磕年头是必不可少的。
年年岁岁,代代相传。春节期间,大家通过磕年头的方式,亲人之间互相打个照面儿,问个平安,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对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家拜年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打电话、发微信、连视频都可以,就连压岁钱都是通过手机红包来发送。
不可否认,磕年头拜年这种古老而又朴素的现象确实在逐渐减少,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们懂得磕年头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一起去磕头的热闹景象也很难再看到了。
有人说,过年磕头是传统文化。也有人说,过年磕头是陈规陋习。
或许,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理解吧!但孝敬之心应该是我们每一代人都要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