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一一《追风筝的人》
有没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停留在你的脑海深处,你不想要去回忆?你曾用尽全力把它们遗忘,埋葬,封印,超度……然而,当你以为已经可以遗忘到不再去想的时候,往事却又毫无征兆的在你生命某个瞬间,像电影放映一般,真实再现,一帧都没有落下……
如果非要问我有哪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本《追风筝的人》绝对算是其中的一本。
《追风筝的人》就是作者胡赛尼以自己亲身经历为题材,讲现实与虚构合为一体创作而成的。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书籍。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移居美国,《追风筝的人》成为他最畅销的三本书之一。也成为一个出版史上的奇迹,他的书在全世界畅销,位居畅销书排行榜高达一年之久。
抛开它所荣获的奖,书中的内容本身就是非常吸引人的,透过书籍我们感受到了爱与恨,善与恶,背叛与赎罪,以及父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脆弱关系。作者巧妙的将战争、宗教、爱、愧疚、赎罪等人类永恒的话题穿插在一起,透过小小的故事看到大大的问题。
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
如果没有这本书籍,或许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听过阿富汗却不了解阿富汗。在三十多年的战乱中,阿富汗逐渐与世界脱轨,成为了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故事里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人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不经意间就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以为错误只要逃避,就会被时间冲淡然。
当你逃离那些负罪感,同时也意味着丢掉了最初的纯粹和天真,直到我们习惯了虚伪,把麻木当做幸福,用陪伴掩盖孤独,用狂笑掩饰虚无。而这个纯粹的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我们自己亲手掩埋。
“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尤其喜欢这一场景,简单一句话,传达出哈桑对阿米尔的重视,对阿米尔真诚的爱,超脱友谊的最真诚的爱。当然,从这句话也能隐约看出哈桑日后一定会尊重阿米尔的意愿离开。很感动却总显伤感。
结局部分也是以这句话结尾,通过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他为自己赎罪了,也成长了,更感受到当时哈桑对自己说的时候的心情了。只是物是人非了。
“追风筝的人真的追的是风筝吗?”
追风筝的人,似乎追的不是风筝,而是过去。阿米尔的过去、阿米尔爸爸的过去、阿富汗的过去。对于哈桑来说,追的是友谊。
追风筝的人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
风筝是该书的灵魂,虽然只在小说的两个地方出现,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
风筝还有一层含义,从大环境来说,阿富汗因为战乱失去了往昔的宁静。俄国的侵略,让阿富汗的人民四处逃亡,阿米尔父亲十分痛恨俄国人的缘由在此。阿米尔父亲和阿米尔在历经千辛万苦以后到了美国。这群崇尚风筝的人历经千难万苦逃亡追求的不过是没有战乱的宁静罢了,这逃亡的历程也像是放风筝。
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的确,正如《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风筝在飞,线在手的放风筝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