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宅浮桥
何宅浮桥,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是义乌历史上最迟“退休”的浮桥。
何宅村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稠州之东,吴宁之西,处于东阳义乌两市交界处,是古代义东一带到东阳的必经之地。
何宅浮桥在六十年代退出历史舞台后,这里曾改为渡船、木桥等。1987年,民间集资28万元,拆除木桥,建成石桥,名为义东桥(东阳人则叫东义桥)。该桥九墩十孔,长170米,宽65米。立于桥头的“爱溪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稠州之东吴宁之西,两县界处隔江相望,是水也名东阳江,史有放生潭,潭鱼长若人。堤岸竹木郁郁葱葱,溪桥石级数十,福星亭桥会屋,结构雅致。望甑山之巍巍,观江水之荡荡,风景可爱,人咸留连……
该桥于2008年12月重修,拆除原来的桥面,利用原来的桥墩,铸以水泥钢筋,以利汽车通行。在桥头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何宅大桥”四个行书大字,下 面刻了:义乌市交通局、东阳市交通局共建于二00八年十二月。据说两地各拨款了100万元建成此桥。
何宅段的义乌江,因为江面开阔,在技术水平低下的以前,这里无法修筑永久性的长桥。木桥、摆渡、浮桥等几种过江方式,轮替着出现在这里。浮桥以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姿态,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传递着货物的流动。世间的爱恨情愁,也在这里流转。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在这里流传,散播文化的种子。
浮桥由14只浮船连成。船的两头用两根粗大的铁索连接,串成一串。铁索的一头吊在一根大石柱上,另一头吊在滩边的大树桩上。船的上面铺以木板,以利人员货物通行。如果上下游有竹筏或船要经过,就得将浮桥中间那一大段撒开。板桥开合要收租税。
浮桥像码头,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把这里热闹成一个聚集的场所。
浮桥要管理,所以在桥头盖有房子。当中3间,厢房11间。当中的3间是管理人员住的,其他的11间有过堂行的性质,用于躲风避雨,寄存货物。还开设有专门的“乐善堂”,放着棺材。客死于杭州、金华、兰溪的本地人,先寄柩他乡,只有清明冬至才可以魂归故里。这时,将遗体从竹筏上运回来,到乐善堂买一口棺材收殓,直接抬至本族墓地下葬。金华埠头来的石灰等货物,也都可以临时寄存在这里。
历史上,撑筏的或管理浮桥的,基本上是何姓人。老一辈人当中,还能够说出几代撑筏人。能逵的次子守双是撑筏人,出生于1873年农历十二月十二。守双的长子正荣、维寿也是撑筏人。正荣又名富贵,号华亭,生于1903年农历十二月二日。维寿生于1937年。这些都是活跃在义乌江上的高手,他们日日夜夜与浮桥作伴,看水涨水落。民国之后,傅宅、何宅、前宅三个村的摆渡撑筏一般请外村人。最后一次邀请的是江东街道大坞村的方荣寿、方算金、方有金等人。
1926年10月出生的方荣寿说,1931年,6岁的他随着父亲方祖叶和9岁的哥哥方开龙从大湖头村到何宅看管浮桥。管浮桥看似轻松,其实责任很重,要每时每刻守在江边,注意义乌江的水位变化。有过路客,就得迎送。遇上大风大雨,就得护送客人过浮桥。大水过后,浮桥往往被冲毁。于是要到下游去找桥板,能找回几片是几片,不够就得重新购买。几次大水后,管桥者也吸取了教训,在船上、在桥板上都刻上建桥地方的名字,容易找回一些。在一个收藏爱好者手中,如今就有一块80多年前的刻着上游村庄名字的桥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