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位诗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这个冬天,跟着乐想童年读诗,让古诗温暖你。
今天我们读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跟我们平时读的诗不太一样,不是四句绝句,也不是八句律诗,是六句。唐诗三百首里把这首诗归类在五言乐府里,所以这首诗是乐府诗,要记住哦。孟郊一生写了四百多首诗,基本上都不是绝句或律诗,而是乐府诗和古诗,他写诗讲究炼字,尽力避免平庸,他写的诗以寒苦著称,在唐代有一位诗人风格和他比较接近,就是有推敲典故的贾岛,都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后来有这样一种说法,郊寒岛瘦。孟郊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诗人,少年时期孟郊居住在松山,和韩愈是好朋友。他一生穷困,50岁左右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我们来看下这首诗,游子吟,游子就是远离家乡的人,吟就是吟诵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游子吟唱的诗。这首诗的诗题下面原本有一行小注,叫迎母溧上做。说明这是孟郊在溧阳做县尉的时候,迎接他的母亲到溧阳侍奉的时候写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在为她即将远游的孩子织衣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临行之际,母亲的针线缝得格外细密。为什么?因为担心孩子迟迟难归,在外时间长,如果衣服破了,没有人能缝补,所以要把衣服缝得格外结实一点。我们再想想,诗人的心情,面对年迈体弱老眼昏花的母亲,内心除了充满感激以外,恐怕也有很多的酸楚忧伤,甚至是几分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不由发出一声感慨,谁说那小小的萱草花,那一点点的孝心能够报答春天的阳光的养育之恩呢?言下之意就是母亲的爱是孩子永生难以报答的。
我们前面说了孟郊50岁才考上进士,当上溧阳的县尉,一个小官。这时候他才能结束常年漂泊流离的生活,并将母亲接来居住。这首诗就写在这样的时间,整首诗选择的是一个极为平常又极为典型的细节来展示爱的伟大。老母亲穿针引线来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又担心他长时间回不来而把针脚缝得格外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希望儿子在外漂泊的生活多一点的温暖。小小的细节中,慈母对儿子的这种深沉的爱就是这样一针一线的缝补在衣服中,随着孩子千里万里。古时候的人为了谋生赶考,离家远行是很普遍的。所以诞生了很多游子思乡的诗,但很少有人写思念父母,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不太擅长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总是埋在心里,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常又充满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在很多人生活中都经历过,所以很容易能引起共鸣,引起对母亲的回忆依恋。这首诗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用母亲缝衣服的举动表达母亲无限的爱,我们写作文时也常常用以小见大,用很小的事情来写父母亲呢?当然,孟郊的诗里,母爱是不期望报答的,也是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就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得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这里的寸草,一种说法是小草,在诗里比喻的是儿女,阳光比喻的是母亲,母爱。如果具体点,这里的寸草就是萱草,萱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象征之前,这就是中国的母亲之花。早在诗经中有,古代游子辞家远行时经常到母亲居住的地方种下萱草,这种萱草能让母亲忘却忧愁,减轻对孩子的思念,所以萱草也叫忘忧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常把母亲居住的居室称为萱堂,甚至就用萱作为母亲或者母亲居所的代称。
最后再把这首诗一起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