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无疑是很好的人生哲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三个就不要去想了,因为仅仅是认识自我,就可能要用一辈子的时间。
每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各有精彩,也各有不堪,只不过剥去繁杂的现象之后,所呈现的哲学内涵是差不多的,无非是在上述的前两个阶段中打转。“自我”就象是如来佛的手掌,在哪根柱子底下撒尿差别不大。这也是我们看历史、看他人故事的意义所在。
《大秦帝国》里有一位超长待机的老后备干部,37岁从备胎的备胎变为备胎,51岁进入试用期,52岁转正,三天后去世,说得上是后备干部中的幸运者,虽然曲折了点,但毕竟修成了正果。他就是嬴异人的爸爸、嬴政的爷爷嬴柱。嬴柱的一生说不上跌宕起伏,但在十四年的正式待机期间,也有一些惊心动魄的经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嬴柱的惊心动魄,主要在于“他的思”。
二
嬴柱是个普通人,一是体质普通,二是资质普通,三是想法普通。
战国时代的君主劳心劳力,身体不好难以胜任工作。嬴柱的父亲秦昭襄王在位55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如果放在现在,那是身体力行清华“为国家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了。这是身体好的例子。嬴柱的哥哥以太子身份出国访问期间发病去世,没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身体不好的例子。嬴柱的身体也不好,长平大战后基本上处于病休状态。
他虽然是秦昭襄王的次子,贵为安国君,但很多人对他评头品足,当太子前没把他当成什么,当太子后也没什么顾忌。范雎对其的考语经由士仓之口而出:“精明无道,愚钝有明,学而能知,可教也。”大概意思是,既精明,又不那么聪明,好在愿意学和求教,还有希望。士仓对其的评价是“善走权术小道”,差不多是格局不大的意思。嬴柱的族叔赢贲则直接批评了他,“君受公器,不思清新奋发,沉湎女色而自毁其身,何堪赢氏之后!何堪大秦雄风也!”一点都没把他当成未来的领导。至于他的父亲,秦昭襄王,则说“未栽培得一个雄强太子”,直言嬴柱偏弱,在他眼里,这个接班人“只知唯唯保身而对国事退避三舍”,“孱弱多病深居简出”,但在看了其治蜀策略后也有刮目相看的意思,称之为“鱼龙变化”,那之前就是一条鱼了。范雎的后任蔡泽说过嬴柱“拘泥”,有当局者迷的意思,说到底还是格局、视野不够。另有一句“多疑成癖安国君也”,更是直言不讳。
对嬴柱继承王位构成威胁的只有同父异母弟赢辉,在嬴柱猜测可能自己要被废、父王要另立赢辉为太子时,也没想要搞个什么阴谋阳谋,而是“不禁一阵悲伤,此人为君,我门休矣……”一副随它去走到哪算哪的样子。
嬴柱的普通,使得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更具有标本意义,而不象英雄人物那样高而难及。
三
嬴柱的思可分为三个阶段:想得到,怕失去,已放下。这三个阶段在心路上泾渭分明,在时间上有所重叠。在前两个阶段中,由于水平有限,他想象出了很多的危险,他努力过,挣扎过,辛苦和痛苦只有他自己明白。但惟其如此,他才在一番修行之后到达了平静的彼岸。
第一个阶段:因为焦虑而多疑。嬴柱被确定为后备干部(太子)后,担心最终止步于后备,因为历史上这种后备干部最后变成废电池的例子太多了。对此他有自知之明,影响他从备胎成为正胎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老秦王决定换胎。第二,弟弟赢辉要爆他的胎。第三,他自己身体撑不住,爆胎。这三个还都是实锤。
成为太子之后,他无疑是想继承王位的。镇守咸阳时全力以赴,得到各界好评,长平大战后秦国三次大败,他终于病倒,说明他是认真对待工作的。他和华阳夫人、华月夫人的谋划,为赢傒的培养不遗余力,都是希望能有个能干的儿子,增加自己上位的砝码。
但他的焦虑是始终存在的。
蔡泽新任丞相后,嬴柱秘密造访打听,绕来绕去,就是担心自己后备干部(储君)地位。“父王年迈无断,丞相新入无威,我虽储君,游离于国事之外,如此等等,嬴柱寝食难安。”长期的病休和不上班,让他很担心有一天会在医疗期满后被安排其他工作或被公司解除合同。
听士仓分析,蔡泽很快会封爵,嬴柱就忧虑自己目前只是司礼大臣,将来权力交接时自己会控不住场。这在局外人看来确实十分可笑,自己是张小王,却担心别人的A大过自己。
几天见不到领导(父王)就开始乱想,跟蔡泽说眼睛睁着却看不见太阳,真是个悲剧(开目不能见日,不亦悲乎)!又说自己是“心盲”,好象是被人抽着的陀螺,“茫然飞旋,身不由己”。立嫡泄密案发后,嬴柱的怕失去到达了顶峰。回国途上中看到戒备森严,首先想到的是可能要废太子了。而此前,老秦王已经安排他去接嬴异人回国了。就是说,形势好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他也先往废掉备胎的方向想。得而怕失,不得而怕得不到。这些都是他真实的写照,好在他愿意把这些担心表现出来、说出来,愿意问别人,问范雎、问蔡泽、问士仓、问夫人,别人一解释,茅塞顿开,轻松上一阵,仿佛多年的鼻炎今朝终于通气了。过上几天,又会为别的事焦虑,仿佛鼻炎重犯。
第二个阶段:因为清新奋发而自信。在士仓“谋国有大道,根基在功业”的告诫下,嬴柱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种种焦虑来自于自己以权术立身的价值观,他决心以公心正道为本,走实事求是的道路,不愧储君重臣的名号。于是有了让老秦王耳目一新、让蔡泽猜测是士仓指点的治理四川的策略书——按其自述,版权是属于他的,士仓只是启发和激励了他。这种因了价值观的重建,思路廓开,说真话实话,而有了扎实接地气的谋略,是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共鸣的。
说实话,本性难改,嬴柱的权术之心并没有全部放下,但他有了更高层次的境界,这也就是小疵了。
让嬴柱真正焕然一新的转折点是“太庙勒石”,相当于被公司下了正式文件通报批评。嬴柱知耻而后勇,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洗刷耻辱,不再“在太子位随波逐流再生事端”,他要去掉“庸常无断”这个标签。每天鸡叫就起床,忙到半夜才休息。太子府以前是七点钟还不见开门的,现在是四点钟不到就已经是灯火大亮,中门大开,佣人们洒扫庭除一片忙碌,可以说是气象更新。奇怪的是虽然劳累,嬴柱的精神却更好了。“一个月下来虽说清瘦了许多,却也自觉精神矍铄,另有一种未曾经受过的新鲜。”人就是这样的,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体会,当你有了一个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体力上的辛苦也就算不上什么了,甚至是苦也变成了乐。
对于送来的书简,嬴柱不仅每篇都看,而且都有批注,相当于以前从来不看微信朋友圈各种群的,现在都一丝不苟地点赞、评论、转发分享。他把“批书公文当作他未来为君的磨炼”,关键是这样做上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也发生了变化,“每日清晨坐在书案前便油然生出一种肃穆,心下大为感慨,愈发地认真起来。”这就是长期的假积极变成了真积极,我们常说,一辈子假积极就是真积极。假积极做多了,慢慢地就变成真的了,自己的精神也就脱胎换骨了。
第三个阶段:因为看透、超脱而豁然开朗。这是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必然结果。很多的放下是因为经历过,要不怎么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呢?说是必然结果,因为他是循正道而求。若是不择手段,那么结果应该是坟墓——得而不惜则如此必然。前面说过,嬴柱是个爱思考的人,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思考让他焦虑,也让他升华。在老秦王安排孙子嬴异人——也就是嬴柱的儿子——在太庙行加冠之礼的时候,嬴柱应该是如释重负了。王位的追求,有一部分因素是因子而得,正如范雎所说,“子辈皆平,当看后”。据说康熙选择雍正,有一个因素也是看到乾隆这个孙子很不错。下棋要看三步,传宗多看一代也是对的。这一点,嬴柱是非常清楚的,也是坦然接受的,他认识到他的使命之一就是传宗接代,做好过渡,甚至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嬴异人也可能肩负一样的使命。没有什么显赫的功业,把Y染色体的基因顺利地传下去也是大功劳。山东孔林是孔子后代的集体陵园,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兴祖的赫然在列,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改变了孔子后代差点灭绝的危险局面,多生了几个孩子而已。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孔子后裔,还不是多亏了他勤劳能干。
嬴柱到这一刻,是真的看透了,想开了,所以才有那一番和嬴异人的“父子对”,“你,才是秦国真正的储君。明白么?”对于自己,他也有深刻的认识,
“当国莫怀旁观之心。为父时而能说得几句明彻之言,根由便是没有当事之志,而宁怀旁观之心也。隔岸观火,纵然说得几句中的之言,又有何用?”
我觉得,此时的嬴柱,已经放下了。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从那无边的苦海中脱离了出来。他升华了。没过多久,待机十四年的老后备干部嬴柱即位,一年后服丧期满转正,正式即位,三天后去世。
四
嬴柱能够自我救赎,升华自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关键。
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他非常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补自己的拙。他很谦虚,被批评了也最多脸红一下,态度很诚恳,使得别人觉得“可教”,愿意指点一下。其实哪有那么多天生的牛人啊,大多数是因为站在了牛背上和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来看看几个嬴柱听取他人意见的例子吧。
前面说过,嬴柱曾密访蔡泽求教,一大收获是蔡泽反驳了“父王年迈无断”之说,告诉他,
“安国君所虑者,子虚乌有也!秦王沧海胸襟,大事孰能无断?蔡泽新入无威,亦有国家法度在后,安国君稳住自己便是,无须杞人忧天。”
被人反驳,听了反倒舒服心安。蔡泽的话让嬴柱吃了定心丸,忧虑过度了,另外也给出了策略:稳住自己便是。自己不稳,那些人脉什么就都是虚无。
其实类似的话三年前范雎到太子府考察下一代后备干部时也说过。临走前,嬴柱谦恭求教——请注意,这个“临走前”大有玄机,现在心理学家对此已有深刻研究,善用“临走前”,你的人生将大不一样——范雎说了一句话,
“明君在前,谋正道,去虚势,储君之本也。”
范雎这番话说了当前的形势——明君在前,说了当前的战略——谋正道,去虚势,说了关键点——抓根本。嬴柱听后立马明白,接下来专心读书、认真调理身体,对外不用太子名号,换言之是,增强革命的能力、积蓄革命的本钱、减少革命的阻力。
赢辉事发后,嬴柱惶恐回都,自己不明白,也没法打听确切,又感觉是出了不好的事,向士仓请教,士仓告诉他“此情此景,必是肘腋之变。”理由是“北坂驻军,咸阳定街,查官不查私,此三者足证非敌国之患。”那么是什么肘腋之变呢,士仓说,要么是权臣生变,要么是王族内乱,而现在也没什么强权重臣,所以事情应该是很清楚了。士仓知道嬴柱的心病在于废储立储后,指点他说,“安国君身为储君,不明国政大道,却如庸常官吏学子,心思尽从权术之道求解政事变化。此非不可也,却非大道也。适逢明君英主,尤非常道也。”可以说是很直接地批评他过于专注权术而忽视大道了。对于这些,嬴柱明白的不明白的都铭记在心,从善如流。后来士仓帮他判断危机已过,参谋治蜀良策,在父王面前大放光彩,功劳很大。
至于赢贲,前面已经说过,对嬴柱说得也是很不客气,但他也送了嬴柱一句很好的话:
“功业在己不在天,好自为之也。”
不要忘了前面是嬴柱的殷切表态:侄儿不肖,若不能洗心革面,愿受族法!所以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不谦虚者,犹如捧了一杯满满的水,不要说人家愿不愿意倒水,就是愿意,又倒到哪儿去呢?
至于华阳华月夫人,嬴柱也是听取了不少意见,比如立嬴异人为嫡,比如劝他去“追”士仓。
第二点,也很重要,嬴柱并不是很笨的人,愿意思考一些问题。你看他找蔡泽问路,吞吞吐吐之间实际上脑子已经转过几个逻辑推理的弯:蔡泽如果对立储废储不知情,问了也没用,如果知情,问了他也不能说,私底下再和他谈论,也不妥。至于范雎,必然知道离职后不泄露老东家秘密的规矩,倘若他真跟蔡泽说了,自己再问出来,也是坏了别人的事。所以结论是,不问了,“叨扰丞相,告辞了。”能有这一番逻辑推理的,都不能算在笨的人里头。有时看到有的人问东问西,不知轻重不着调,能说人家笨么?“这事你就别操心了”就行了。所以,不要嘲笑嬴柱庸常了,嬴柱真不笨。
嬴柱身边的人愿意指点他,原因之一也是他“可教”,间接说明他不笨,只不过有点懒。别人点拨一下,他能明白,还能马上执行,能做到这一点,已非众人。
嬴柱见父王,说嬴异人托做生意的人带回书信,希望祖国能召他回去,或者资助几万生活费(千金,一金算一百块钱吧)。秦昭襄王问了一些情况后突然问一句,托做生意的传信?身边没有侍从吗?这时候嬴柱的表现很有智慧,“没有说话,只默默地低着头”,心里的计较是“唯其不说,才是对父王最好的提醒。”因为秦昭襄王也是和自己的母亲当过十几年人质的,嬴柱的这个心思,不是一般的聪明人能想到和很自然地做到的。秦昭襄王问能召回吗,其实是在考察他的见识,他的答案是,不能,理由是“秦赵两困,寒铁僵持,彼不为敌,我不破面”。让父王难得赞叹,相比之前他“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表态,老秦王认为有这等认识更高明,
“舍身赴难,义士之行。王者大道,要洞察全局而决行止。你能窥透秦赵奥秘,以大局决断异人去留,比赴难之心高了一筹。”
这里,嬴柱实际上还表现出了一点应变能力,绝不是能靠身边谋士提前出策应付的,老秦王是何等的人精,骗不了的。
嬴柱就位后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已经不是不笨了,简直是很聪明,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们说大智若愚,就是说平时不要显得那么聪明,降低一下周边人的期望值,然后给个大惊喜,效果会很好。这是件什么事呢?
嬴柱举行第一次朝会的时候,老将军蒙骜和纲成君蔡泽当场吵了起来,一个主张统兵三十万大战六国,一个说时机不成熟,蒙骜听到什么“仓促兴兵”、“鼓荡朝议”的话觉得分外刺耳,火冒三丈,但他也没能做到就事论事,开始人身攻击了,说蔡泽“谋国不协力,专一无事生非,焉能居相摄国……”相当于新任总经理第一次主持会议,前面都顺顺当当,主要的议题都说完了,就要说“本次会议到此结束”了,结果被这两个人搅黄了。嬴柱的身体本来就支撑不住这种长时间的会议,当场就咣当倒了,分明是被这两个人的争吵给激的。幸好华阳王后现场急救,背走了(找老婆不要光挑苗条的瘦的了,关键时刻背不了你)。结果到了晚上,吕不韦在密室见到嬴柱时,气色比白天刚开会时还要好,说看到领导身体恢复得这么快,臣心安也。秦王嬴柱这时有四个动作:叹息、摇头、苦笑、说。“无奈出此下策也。我若不发病,这朝会如何了结?”这应该是半真半假了,这假的部分真的是有点急智的。你还能说嬴柱笨吗?
五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嬴柱经受的磨炼无论是客观的还是臆想的,都是成就他的各种“难”,在这一番番的痛苦中,他逐渐认清了自己,在完善自我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最终在精神上实现了升华。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搏、敢于争先,这十六个字用在嬴柱身上也是合适的。
还是用士仓引用的老墨子的话来作结吧。“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人生一世,能救赎自己的首先是自己。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最近人民大学校长寄语毕业生:学好、守拙、别怕,也大抵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