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父母,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报喜不报忧”。因为本来就“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要是再多跟父母说一句“累了”“难受了”,可能我们说过即忘,但父母却是要挂怀良久,彻夜辗转不安。再实际一点说,大多时候父母并不能为我们解决眼前的困扰,那又何必说与他们知道?徒增烦恼。
这是我离家读书、工作至今多年一直坚定不移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却轻而易举地被一个小家伙打破了。
这个小家伙就是我家未满八个月的宝宝。不养儿不知父母心。看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才真切地知道孩子的每一丁点变化都可以给父母增添多大的喜悦!他的哭,他的笑,他的每一个对世界专注而好奇的眼神,都可以化为爸爸妈妈前进的动力。有句话说:“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对孩子的责任。”但我要说:“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对孩子的爱。”责任固然重要,但没有爱,时间会把责任冲压成负担,有了爱,责任才能化成生命充沛的能量。
所以,当体会到了这种对孩子的爱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以前想当然的很成熟的做法其实是多么自以为是。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因为担心我的感受而独自承担痛苦,我也不愿意他对着我假装坚强。我希望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但这跟他是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是一回事。没有人说过,坚强的人不可以在父母面前倾吐自己的沮丧和挫败。可是为什么偏偏大多数人会觉得长大之后在父母面前哭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受触动。文章作者讲了几个他碰到的人,在不同时间都遭遇了人生的低谷,明明心里已经难受得想去死,却还要在人前强颜欢笑、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不是作者适时递上去的一丝关怀,兴许其中就有人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点。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文章时想到的是自己曾经夜深人静时的绝望痛哭,也可能有人会像作者一样想到要去关心一下身边的人。但身为一个母亲,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我不希望他长大后能离开家独立生活了,却以为自己从此失去人生的倚仗。生活要靠自己,但温暖和包容却是父母永远不会吝啬给予的。你的生活可能暂时缺少爱情、友情、成功、金钱等你所追求的,但永远不必担心的,是父母随时随地为你敞开着家门欢迎你停下脚步歇一歇。
所以,我的孩子,当你长大后遇到失落、沮丧、难过、气馁、挫败的时候,当你需要一个人听你好好诉说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我永远都在。或许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我保证,我一定是个很好的倾听者。我还有一双手可以去拥抱你。你不是一个人。因为爸爸妈妈爱你。
想明白了这些,我终于知道爸妈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逢年过节的礼物,不是定期一个电话笑嘻嘻地说“我很好”,不是知道你赚了多大钱,而是看到你真真正正过得好。你不开心了,还对着他们笑,他们会更难过。说出来,即便在爸妈面前哭一哭,也不丢脸。哭过了,在家里歇一歇,捯饬精神了,我们继续出发。
所以,这个春节,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或许我们都可以回家好好跟父母聊聊。别再想什么“报喜不报忧”,一家人,没什么不能说的。何况,要知道为人父母的神经真的非常坚强,把一个只懂吃和睡的小奶娃拉扯大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还有什么能难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