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鲁国曹沫绑架齐桓公。鲁国曹沫在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之时,趁机挟持齐桓公,把之前他带兵征讨齐国时打败仗丢失的城池要了回来。本来齐桓公在被放开之后想反悔,管仲告诉他不可,这样做会失信于天下,对齐桓公名誉不利。曹沫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这个故事结局还好,刺客自己没死也没有撕票,买卖还做成了。
其二,吴国专诸刺杀吴王僚。吴国公子光也就是阖闾本来是吴国王位的正当继承人,结果他爹挂了之后,王位传给了他二叔,二叔死了传给三叔,三叔死了本来应该传给四叔,四叔不干还跑了,结果王位就传给了三叔的儿子,也就是吴王僚。公子光不干啦,我才是嫡长子继承人啊!于是就想干死吴王僚,结识了专诸。正巧楚国老大挂了,全国发丧,吴王僚觉得这时候是伐楚的好时机,于是派他的两个弟弟前去征讨,结果被反困在楚地不得回。吴王僚身边没人保护,公子光觉得时机来了,就安排了一场酒宴和吴王僚喝酒,并且在宴会周围埋伏了士兵。喝酒喝的正开心,公子光借口脚疼避开了,专诸捧着一道烤鱼端上来,靠近吴王僚的时候从鱼肚子里掏出匕首把吴王僚给杀了,吴王僚的侍卫上去也把专诸给杀了。这时,公子光出来召唤他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把吴王僚带来的人都给杀了。公子光顺利上位,还把专诸的儿子封为上卿。
就是一个堂兄弟之间夺权篡位的故事,专诸死了,阖闾上位,勾践夫差那应该就是后来事了。
其三,豫让刺杀赵襄子。豫让本来给他人做门客,结果那俩人对待他与众人无异。豫让投奔智伯,智伯却待他如国士,让他十分感动。智伯与赵襄子生嫌隙,智伯没杀得了赵襄子还被赵襄子联合队友反杀。赵襄子对智伯怨恨极深,把他的脑袋割下来当酒器。豫让知道后就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乔装打扮混进赵襄子家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感觉哪儿不对劲,就问这个打扫厕所的,扫厕所的一看要露馅了,侍卫都赶过来了,就全都交代了,说自己是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来的,赵襄子感念他忠勇的一面就把他给放了。豫让出来后把自己弄的不像人样,还自残让人认不出自己,有同乡认出来后问他怎么把自己搞成这样,怎么不在赵襄子身边谋个差事,就算是假意逢迎,再找机会刺杀他不也比现场容易的多。豫让告诉他事主若有二心岂不是会让后世耻笑。于是过着日子又准备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出行,他上前阻拦,赵襄子感觉此人应该就是豫让,一问果然是,问他你怎么又来了。豫让说我还是来为智伯报仇的。赵襄子问豫让为什么总是不放过他,问他你那最开始的两个主子都让智伯弄死了怎么不见你找智伯寻仇反而为智伯找我寻仇,豫让说之前的两个主子待我如众人,我就众人般回报他。智伯待他如国士,我就国士般回报他。赵襄子说我上次放你一马,如今你又来,这次我可不能放你了。豫让说明白,那就请你把衣服脱下来让我砍两下,我好下去对智伯有个交代。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豫让砍了两下然后豫让就自杀了。
就是一个门客为主子寻仇的故事。忠勇可赞就是技术太差,两次都没杀成还被发现。在这段故事中出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其四,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说濮阳严仲子和韩国丞相侠累之间有矛盾,因为侠累和韩国国君是亲戚,严仲子怕被他谋害就跑了。跑了之后想刺杀他,就周游各个诸侯国想找能人猛士刺杀他。后来到了卫国听人说有个叫聂政的很猛。聂政一家因为自己杀了人跑来卫国避难。见严仲子找上门来就不想出面,家中还有个老母亲和一个未出嫁的姐姐,没办法给他办事。严仲子还拿着百两黄金来邀请他,他都谢绝了。后来过了几年,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姐姐也出嫁了,聂政想起了严仲子的事,认为之前拒绝他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需要照顾,而严仲子不辞辛苦不远千里来找我,我却拒绝了他这份情是我欠他的。所以他就出发去濮阳找严仲子,见到严仲子后,严仲子说这些年自己也找了一些其他人,但都没有成功。幸好聂政来了,聂政问他你要刺杀谁,严仲子说是侠累,然后聂政就出发了。进去之后就把侠累杀了,还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杀了,然后自己毁容刨腹自杀了。韩国一时辨认不出刺客到底是谁,就把聂政的尸体暴尸于闹市,并悬赏辨认。消息传到了他姐姐那里,他姐姐觉得可能是她弟弟,因为她弟弟和严仲子相识。于是就前去辨认,到了一看果然是弟弟,痛哭流涕,旁人问她难道不知道消息吗?韩国悬赏要人来辨认他是谁,你怎么还敢来认他。姐姐说,弟弟之所以毁容自杀是因为不想连累自己,但如果我不来认他,他做的事就没办法让后世知道,所以一定要来认他。最后也死在了弟弟身边。消息传出去,大家都说他姐姐也是烈女。
这个故事挺悲惨也挺感人的,毕竟扯上了家庭的因素。聂政为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而选择了士为知己者死这条路,同时不忘尽孝于母亲,避嫌于姐姐,可歌可泣。
其五,荆轲刺秦王。故事作为课文大家都学习过,这里就不重述。倒是有个问题很有意思,史书里面也没有写明。问题就是荆轲出发前等的人到底是谁?
荆轲刺杀不成说本意是想像曹沫一样挟持秦王换回被秦国吞并的各个诸侯国的领地,并不是要杀死他。而荆轲之前与太子丹谋划时也确实说优先挟持,不得已杀之。可能荆轲出刀时就是想搂住秦王,刀架脖子上吧!哪知秦王衣服质量太差,让秦王挣脱了,后面可想而知就是悲剧了。与曹沫相比,两个人分明就是处在两种不同的场合。齐鲁会盟,两边都是带着人马的,虽然鲁国比齐国弱小的多,但毕竟是国君和国君之间的会面,单比较近身范围内的实力差别不大。荆轲是一个人身处别国君王的大殿之上(秦舞阳这个怂货可以忽略了),本身就处于劣势,虽然堂上除秦王之外没有其他佩剑之人,但大殿太大,追半天也没追上,还有大柱子可以躲藏,第一时间没控制住再想绑架就太难了。可能荆轲本身出手也不是很果断。真不如出手之前就想好直奔杀招。哈哈,如果真杀了秦始皇,那后面两千多年的历史就得改写了。
司马迁写刺客选取了这五人,并且大部分笔墨给他荆轲。可能一个是因为荆轲这件事离自己年代比较接近知道的比较多,再一个就是刺杀对象影响力巨大。其他几个故事涉及到的人物都不太知名,有篡权的,有报恩的,都是个人行为。荆轲刺秦王则是国家行为。人物刻画细密,细节描写详细。读一读还是能读出不少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