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涔汐
01
趁着假期,我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攀登者》,一场是《中国机长》。
平心而论,《攀登者》比《中国机长》水准高一些,如果打分的话,《攀登者》打8.5分,而《中国机长》最多只能打到7.0分。
我先说说看这两部片的感受,《攀登者》虽然中间穿插着爱情的剧情,这个剧情确实也有点儿拖了整个剧情的后腿。
但是瑕不掩瑜,爱情剧情一点儿不耽误影片的主线条,如果把爱情剧情浓缩一点儿,再把当时为什么登山的剧情介绍详细一点儿,这部剧完全可以达到9.0分以上。
看《攀登者》我是手心冒汗,看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除了爱情剧情以外,其他剧情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看的惊心动魄。
两部影片都是通过真实故事进行改变。
《攀登者》把当年登山的时候,环境的恶劣,对登山者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体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怕死不怕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完电影感叹一句:那个年代能登上珠峰的人是真英雄啊!
这就是攀登者打高分主要原因,影片把登山者的精神拍出来了。
但是反观《中国机长》,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机长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我们看看《中国机长》对外宣传介绍情况:
影片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那么我们再回到影片本身。
《中国机长》的败笔到底在哪里?
这么说吧,如果说人物原型刘传建机长牛逼指数是1000,那么《中国机长》影片中的机长的牛逼指数连100都没有,充其量也就是七八十分。
什么意思呢?
《中国机长》压根没有把机长的牛逼指数拍出来,观众们通过影片根本没有深刻的体会到,在万米高空,前方挡风玻璃破碎,机长能把飞机开回来到底有多传奇,机长到底经受了那些极端环境的考验。
机长的精神根本没有被拍出来。
那影片瑕疵之处在哪些地方?
02
1、剧情太散,重点没有突出
首先故事前半部分大量的乘客镜头,还有琐碎的其他镜头,让人看的有些昏昏欲睡,甚至有些不耐烦了,那个时间段对于观众来讲真是有些无聊。
飞机挡风玻璃破裂后,在关键点上。本应该把更多的镜头放在驾驶舱,镜头对机长和副机长所处的环境大量解读,但是挡风玻璃破碎后,却把大量镜头放在了机舱还有地勤。
我没有说机舱和地勤不重要,只是这不是纪录片,不需要每一个人干什么都拍摄一遍,重心应该在驾驶舱。
影片全长110分钟,但是驾驶舱挡风玻璃破碎后,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驾驶舱的镜头不到20分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十几分钟你能解读出危急的程度吗?机长厉害之处又能体现出多少?
剧情的安排是一大瑕疵之处,太多的多余人物的镜头,让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影片后部分,出现飞行爱好者也就是关晓彤出现的时候,我查了资料,确实有这个原型。
但问题是总不能把所有的原型都放进电影里,而忽略主要故事的重点,其他可有可无的原型内容又让人觉得非常突兀。
有这个时间段,还不如多把镜头放在危机之下,驾驶舱内机长身上,表现出机长高超的驾驶技术。
我们看影片不是看记录片,影片主要是看机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通过超强的毅力,展现出过人的智慧,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强烈的责任感。
但是影片给机长在在极端环境下,表现的冷静、智慧和毅力的镜头太少了,给其他可有可无的镜头太多了。
03
2、细节不严谨
我查看了一下故事原型。
飞机在飞到海拔9800米处的时候,机舱的防风玻璃破碎,此时飞机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飞行。
我们再看看,这个时候的人体正常的反应。
如果按照飞行速度每小时800公里,大家有坐过摩托车或者敞篷车的体验,如果车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逆风吹拂下,我们的脸变形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如果按照飞行速度每小时800公里。
看看我们的脸变形到什么程度,有人做过实验,变形的程度是以下两幅图的情况。
记者对刘传建采访的时候,刘传建讲述这个过程:
强烈的风吹着我,脸上有撕裂的感觉,感觉整个人变形了。
但是,我们看影片的时候,机长的面部反应,给观众的感觉只是驾驶舱内风大了点儿而已,这种大风好像是开着摩托车,速度稍微快了点儿罢了。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在第二机长没有帮其带上氧气罩之前,影片中的机长面临着人类极限挑战的风速、低氧、低温,面部竟然没有多少异样。
这么重大的细节纰漏,怎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环境到底多么恶劣呢?
我们再来看看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会下降0.6摄氏度,高度为9800米,此时的温度为零下40度。
刘传建也提到,温度确实是零下40多度。
在这个温度下,头发和睫毛早就结霜了,胳膊和手被冻成绛紫色,另外胳膊和手指逐渐僵硬,这种冻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让肢体终身失去知觉。
但是我们再看看,影片中挡风玻璃破碎后,驾驶舱的驾驶员,手和胳膊的肤色正常,尤其是第二机长,胳膊的肤色跟有着一块挡风玻璃没有任何区别。
这部影片没有把机长的厉害之处拍出来,除了给机长在挡风玻璃破碎后的镜头太少了以外,细节拍的太不严谨了。
影片呈现的驾驶舱的环境,给观众的感觉只是风大,这种大风犹如骑摩托车只是速度快了点儿而已,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得了。
影片给观众的感觉只是稍微冷,这种冷只是搓搓胳膊就暖和的感觉,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
这些都是影片纰漏之处,根本没有把机舱环境的恶劣之处拍出来,既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环境的恶劣,观众又岂能感受到在这种情况下,机长刘传建能活着就是奇迹,更何况还要在极端环境下,用高超的技术手动操作飞机,面临复杂的险情呢?
110分钟在其他太多可有可无的镜头上浓墨重彩,却在最最关键之处惜墨如金。
04
3、刻意打感情牌
当飞机出现故障后,乘客舱的一名空乘工作人员正在安排送餐,此时被抛向空中,撞到餐车上,摔倒在地上。
乘务长在危机的情况下,用广播告知让所有人员系好安全带,带好氧气罩。接着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安全。
当呼叫到5号的时候,这名工作人员躺在乘客的走廊里,处于昏迷的状态,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呼叫。
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旁边的乘客应该用脚稍微扒拉一下这个乘务员的腿,让她赶快醒来,但事实是整个机舱的人都在呼喊,却没有一个人用肢体摇晃躺在地上的乘务员。
过了一会儿,5号才被喊醒,所有的人都快热泪盈眶,我不明白为啥旁边在走廊旁边挨着乘务员的有6个乘客,为什么没有一个用脚推醒她。
另外,在影片后半部分,副驾驶受伤,被挂在飞机外面冻了这么久,低压、极度低温、极度狂风、极度缺氧,活着就是一个问题了。飞机停下后,副驾驶即便能活着,也是肢体僵硬,不得快速送往医院治疗啊。
但是影片的剧情,这个副驾驶除了一只眼睛有点儿肿以外,还生龙活虎的走出机舱去撩妹。
现实是机长四肢麻木,已经完全僵硬,骨头都脆了,关节被冻伤发紫,能说话都是个问题。
但影片剧情是机长还跟正常人一样腿脚灵活,跟管理员握手,有空跟一帮乘客道歉。
这个情节是为了泪点而制造泪点,完全是违背了正常逻辑。
本来前面剧情和细节上的纰漏已经是败笔了,最后的剧情收尾,为机长好像没有那么牛逼又加了一把火候。
《中国机长》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劫后余生,惊险后怕,尤其是后面的剧情,让观众感觉仿佛只是发生了一件小小的飞机故障罢了。
只有看了川航的真实详细的报道,你才会发现:
原来川航3U8633机长刘传建比影片的机长牛逼100倍!
张涔汐:头发虽长,见识不短;眼光虽毒,嘴巴不毒,以犀利的文笔,让你的认知突围。畅销书《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