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黄金档,各大影院主推三大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
《我和我的.祖.国.》迎合节日喜庆的主流气氛,加上各大名导和实力明星的加盟,众望所归地稳居票房之首。而票房亚军,就由《.中.国.机长》担任了。
不知是刻意还是巧合,《.中.国.机长》的电影名称,巧妙地沾光《萨利机长》。然而,观影过后,这部迄今已过12亿票房的电影,似乎有点名过其实。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是非常正面,也扣人心弦,但是,除了大篇幅抒情之外,确实还有不少问题。
首先,从主题上看,《.中.国.机长》这个名称,我最先想到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是人物,我猜的是这位机长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如何成功,以此展现其伟大。那实际上,本片展现的是什么主题呢?是川.航8633在航行中的整个过程,张涵予饰演的机长戏份并不占多数,更多展现的是航班机组所有成员如何在航空意外中团结一致,顺利将航班所有乘客安返地面。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改为《中.国.好航.班8633》,或许更为贴切。
也许你会觉得我咬文嚼字,那么我放开这个名称,从电影剧情去看看,这部电影如何没有让我满意的。
纵观整部影片,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尽管飞机在天上的时间占大部分,但这部影片的重点还是不清晰的,细节处理不圆满。
我们来看看影片是怎么处理主次详略的。与很多灾难片一样,在航班起飞之前,影片花了至少五分钟以上的分量,去展示乘客们的形象,这个没有问题,因为按照灾难片的惯例,这些配角们会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考验主角,我将能记得的乘客分成不同的小组:
一、各种自拍的哑女和她的准男友
二、藏.民母子
三、带着骨灰罐的男人
四、一对外国男女
五、一对老年夫妻
六、一对中年夫妻
七、一个带着幼儿的母亲
八、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
九、一个带着孙子准备去缅怀战友的老兵
十、头等舱大款
十一、头等舱美女
其他的记不起来了。这个部分,只能从人物的衣着、神态与言行去了解个大概。为什么我会记得如此清晰?因为从我的观影经验来看,他们会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我们一起从这些人物的走向去看看影片的完成度。
在这里,先说明一下怎样才算完成度高,就是让我们知道角色的人设和其故事的走向,还有为什么是这样。
从头到尾,完成度比较高的是一组、二组、六组、七组、九组、十组;而完成度不高的是四组、八组、十一组,很抱歉,你们被遗忘了:四组外国男女,除了在飞机颠簸的时候短暂地露出紧张的神色,在飞机降落之后就消失了;五组老年夫妻,就在飞机起飞前说了一两句话,然后就消失了;八组离家出走的女孩,在前部分花了好些笔墨去说明她是离家出走的,但到后边就不了了之了;十一组的头等舱美女,虽然是长得美,但是她的出现就像一个谜,为了让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搭讪而存在吗?
当然,我并不是忽略主角们而特别关注这些配角,但正是因为前部分为这些配角交待了很多,所以应该在后边会简单给他们一些交待。然而,这些乘客在航班遭遇意外的时候充当了什么角色?
在遭遇意外时,群体惊慌失措,这些就不用提了,属于大环境的描写。“作乱”最为深入民心的是那位喊着要见家人的大叔,这一个戏份我以为是小儿科,可是已经是乘客中“作乱”最厉害的了,在这里那位老兵终于派上用场,适时帮空姐们吼住了他。而其他乘客真是太乖了,仿佛个个都训练有素,老人家身体健康,孩童有母亲保护,还有那位吵着下飞机中途又要上厕所的阿姨,到了后期也温驯得让人称赞。而那位幼儿的状况,只让一位空姐全程解决,仅此而已。李沁那个角色,腹部撞到餐车上,一度晕倒在地,在机舱缺氧的过程中,竟然能意外站起来,不得不歌颂乘务长的光环真是强大无比。还有那个第二机长搭讪的戏份,根本就是多余中的多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除了乘客,在意外发生之后,地面上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群航空爱好者,密切关注着飞机的信息,然而,这些对主题有什么作用?影片好像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在最后,飞机降落的时候,一大帮人在跟拍和关注飞机的动态,我感到这瓜吃得太艰难了,编剧,请问能简单明了些吗?
也许你会说我故意找茬,但我要重申的是,绝不!中途出岔子,是最考验机组应变能力的时候,如果讲故事的人是要展现人物形象,那么请有多乱造多乱,让主角们彻底陷入疯狂,那就足够精彩了!从讲故事的角度去看,前部分大费周章去描写这些乘客,在后部分不充分利用一下,那么前部分的这些笔墨都是多余的,与主题无关,请删除!
也许你又会跳出来反驳我,影片是对真实经历的改编,本来就没有乱子,当然就不能设置乱子啊。
好,你说得很对,既然没有乱子,那就请将笔墨花在其他必要的地方,比如航班在高空出现这种意外,全机组人员或者是主角机长是怎么(一起)应对这个意外的,既然乘客没有问题,为何要给乘客设置那么多戏份呢?不如把戏份都设置在这个意外的成因、处理和结果上,或许更加切合主题。
前部分除了设置了乘客的戏份,还设置了展现航班日常工作的很多镜头,全部加起来大概至少有十分钟,包括人员签到、填写检查记录、检查行李储存柜子、准备餐食、调准参数等等,严密细致,一大堆术语让观众感觉高端和专业,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挡风玻璃在高空破裂的危险?这是影片中,最大的悬案,到影片结束也找不到答案。作为非专业的观众们,很容易就会有想法:是你们前边做的工作不细致?还是漏掉检查和维护玻璃的这个环节?这些片段,除了看似为了让观众了解航班工作之外,恐怕对这个影片毫无用处。这个真实事件已经发生一年多了,应该会能查出起因了,可是编剧并没打算把这个真相告诉观众,所以,我感觉这个事件没有圆满地展现出来,真是太遗憾了。
全片最震撼我的,就是副驾在玻璃破裂之后被气流推出窗外,这是最抓人的片段,我认为这一幕的惊险程度是最高的,所以后边的剧情中,假如没有超越这个片段,那么整个片子就失衡了。本片后边的剧情虽然有着持续的紧张度,但好像高不起来,即使是机长让飞机成功完成的几个危险动作,都只是让地面的工作人员做几个惊恐或者意外的表情,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去铺垫和描写,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飞机进入云层就像进入搅拌机这个比喻。
作为本片的主角,机长的戏份,被严重削弱了。整部片子,机长大部分时间坐在驾驶舱里,还有简单的几句话,而他做的每一个举动,仿佛只有镇静、祈祷,没有更深入的心理描写了,所以作为观众,根本搞不清楚他的每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每个举措是怎么促成的,也许在现实经历中机长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动作,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行动,他内心都会非常挣扎,比如副驾半个身子抛出飞机了,他为什么要释压和俯冲飞机呢?乘客们都在质疑飞机为什么折返、绕圈,机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有最后最危险的那一步,飞机进入那个密集的云层中怎样才能摆脱搅拌机那样的效应呢?机长是怎么想的?还有在云层中穿行,飞机被冰雹击打的那一幕,却没有足够的镜头去展现驾驶舱里机长如何应对这个困难的英勇,反而更多地展现乘客们对机身被冰雹击打的慌张神色,这是反衬法吗?我是普通观众,真是看不懂。
我感觉有点白费了张涵予的演技,仿佛所有的难关,就是靠坚定的意念和意志,就顺利冲过去了。可是,我相信现实中的机长,绝不仅仅如此。
其实,本片总体效果还是可以的,观影过程中气氛都不错,演员演技都在线,但是观影结束之后,总有各种疑问的念头没法纾解。
本文纯属个人意见,也许只是是自己观影不够细致,如有不当,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