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在为女儿做记录时,我经常想,她长大后,有一天,我把这一份记录交到她的手上,她会多么欣喜啊。这真是无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有比这更贵重的了。”
《宝贝,宝贝》这本书是作者第二个女儿啾啾在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成长记录。作者说这时这本书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帮自己幼小的女儿记日记,并希望将来由她自己接着记录,因为一个认真写日记的人,生活的时候会更用心、更敏锐、更有自己的眼光。嗯,这就是这本书诞生的原因。
自己还未为人父母,但是看作者写自己为人父的体验,还是被深深打动。在女儿面前,作者就是一个会望着女儿而心醉神迷的痴情爸爸。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作者对女儿的这种爱,只能摘录。
“婴儿和父母相认的第一步是凝视。那些日子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啾啾看我的神情。她眼中的回信的笑,如朵朵鲜花盛开在我的草地上,把我的心装饰成一座春天的花园。”
“我忘不了这样一个镜头…会场上忽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爸爸”…只见红抱着啾啾坐在靠门后的后排椅子上,她们的眼睛都望着我,她们的形象无比鲜嫩可爱。这个景象只出现了片刻,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了。”
“孩子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笑,那是新生命蓬勃生长的音乐,是真正的天籁。你一生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做一个稳操胜券的喜剧演员,用最笨拙的演技博得最衷心的欢笑,还可以和这个最忠实的观众一起纵情欢笑,回归天真,忘掉人间的一切烦恼。”
读一个奶爸的日记,还是很有趣的,作者记录了许多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小事儿。
我们养了一对小白鼠。她有一本图文对照的儿歌书,其中一页画着偷油吃的老鼠,她翻到那一页拿到小白鼠面前,对它说:“你看看你!”
我和红在交谈,她想对妈妈说话,没有机会插进来,后来把想说的话忘记了,沮丧地说:“妈妈,你浪费了我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早晨,她吃煎蛋。她总是不吃脆边,我劝她吃,说那个最好吃。她向我一字一字地大声说:“不一样的脑袋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
《宝贝,宝贝》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札记,也是一个哲学家从亲子关系的体验而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儿童认知发展的探讨。这本书实在是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者的灯塔(lighthouse,嗯,就是lighthouse)。
“根据我的观察,我确信,幼儿都是小小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感觉非常细腻,对词的含义极其认真,很讲究表达的准确和精准。同时,又是天生的诗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擅长表达的生动,尝尝不假思索便口吐妙语,其形象、贴切、新颖、精辟,绝对是成人难以企及的。我还发现,幼儿具有天生的幽默感,喜欢而且善于逗趣、调侃、讽刺、自嘲。”
“我发现一个规律:六岁前,编的故事比做的梦精彩,六岁之后,做的梦比编的故事精彩。这说明了什么?莫非是随着年龄增长,上天赋予人的艺术能力受到功利和知识的排挤,被驱逐到无意识领域中了?在每个人的身上,有多少潜能遭到了压抑,未能在现实生活中开花结果啊。”
我想,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经验或者经历大概相同,但是个人的体验却不同。如果人生的体验分广度和深度,那哲学家对人生的体验深度一定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虽然我们可能会经历相同的事情,但是感觉的敏锐和思维的深邃可以让人从相同的经历中汲取淬炼出更加丰富、细腻、深刻、纯粹的情感体验。于是,这本书里作者将亲子之间这种情感体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但是读来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高深,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到的是至真,至善,至美。
“父母和孩子的联系,在生物意义上是血缘,在宗教的意义上是灵魂的约会。在超越时空的那个世界里,这一个男人、这一个女人、这一个孩子原本都是灵魂,无所谓夫妻和孩子,却仿佛一直在相互寻找,相约来到这个时空的世界,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组成一个亲密的家,然后又将必不可免地彼此失散。每念及此,我心中充满敬畏、感动和忧伤,倍感亲情的珍贵。”
之前大概高二还是高三的样子,读过作者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妞妞》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和疼爱,读起来大都是感性的文字。之前在读《妞妞》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孩子,读的过程中往往沉浸在自己小时候的回忆里。但这回儿读《宝贝,宝贝》,已经在师范专业学习近三年,包括学习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读书的过程中时常是把自己带入“parent”的角色,不免去想象自己当母亲的样子。我非常庆幸自己在还未为人母之前读到作者的这本书,否则定会为没有细心记录而丢失这么多有趣珍贵的记忆追悔遗憾的(≧∇≦)。
ps:看完这本书不免想八卦一下作者的婚姻和家庭,发现啾啾应该与自己同龄,真是神奇。还有这样的说法,男生一定要读王小波,女生一定要读周国平,嗯,也是蛮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