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我首先向大家推荐已故作家张贤亮先生。他的优秀作品就不说了,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张贤亮在银川下放期间,钻研过《资本论》。说老实话,我不很相信一些嘴上挂着《资本论》、整天马克思长马克思短的人,因此也不相信张贤亮先生钻研过《资本论》。也是碰巧,二十年前在长春的一个深夜,我读了张贤亮先生写的随笔《小说中国》,里面有大段的对于《资本论》的理解和心得。原来,马克思的理论,不仅仅是"剩余价值",不能简单的理解成造反有理,其中,对于"私有制"有很多很深刻的论述。《小说中国》中,有句话我觉得特别震撼:中国的改革能否成功,就看能不能喊出私有制万岁这样的话来。
张贤亮钻研过《资本论》是确定无疑的,他对于马克思关于私有制的解读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
我读张贤亮的《小说中国》,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衡量一个社会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社会财富的多寡。我查了一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72年是1140亿美元,这个数字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按规定,日本应该向我们支付12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去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猛增到1260582亿美元。当然,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它至少证明,1、生产积极性发挥的如何对于社会财富的增加至关重要。2、私有经济地位的提高,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私是人的天性,在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之前,惰性也是。说说我的个人经历吧。原先,我在矿务局的机关上班,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基层大吃大喝。那时,没人关心矿山建设,也没人关心煤炭卖多少钱一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生产一顿煤要投入50元,市场上只卖30元,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受得了啊?就破产了,我们喝酒也没有地方了。说来奇怪,那些煤矿卖给个人以后,都特么盈利。我去过那些私人煤矿,从来没有过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我很受刺激。
这个不是特例啊。
改革,到底要干嘛?我理解,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要为了增加社会财富而各显其能。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国 ,几乎瞬间就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私有经济在中国不是半壁江山而是遍地开花的景象呢?为什么还要搞计划经济、学大寨、阶级斗争呢?这不是故意要走回头路么?资本主义国家干了些什么我们管不着,但是要尊重事实不是?
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要有一个着力点,俗话叫"抓手"。农民要有土地,工人要有工厂和机器。问题在于,你把外企骂跑了,把民企搞垮了,"抓手"都没有了,依托什么来发挥人的积极性?更何况,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习惯于把真实存在的原因说成别的,把经济下滑的颓势迁怒于私有制。
私有制是一种制度,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私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改革,必须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必须依托私有制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