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更新的比较烧脑。
来自公众号《江湖百晓生的思过崖》。
拆解复杂的知识,记录独特的思考。
今天让我们看几个小故事。
庄子的小故事
庄子率领学生游山,到正在采伐的林区,遥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走近看,一群砍匠在大树下搭了夜宿的木棚。庄子问:“要砍这棵大树吗?”砍匠说:“没用处,不砍。”庄子回头对学生笑笑说:“因为没用处,所以不挨刀。这棵大树命好,能活满天年了。”
庄子下山,天快黑了,到一位友人家中投宿。友人高兴,吩咐童仆杀鹅待客。童仆请示:“两只公鹅,一只爱叫,一只不爱叫,杀哪一只?”友人说:“爱叫的有用处,夜晚能防贼呢。杀那只不爱叫的吧。”
翌日早起,道谢友人,返回漆园。途中,学生上前对庄子笑笑说:“昨天山上那棵大树,因为没用处,所以不挨刀。昨晚山下那只公鹅,因为没用处,所以挨了刀。有用无用都可能挨刀,老师站在哪一边呀?”
原文是这样的: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外山篇》
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后面庄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事情,我是很困惑的。
(当然我的困惑持续了很短时间,我没忍住继续看就看到了答案。)
我当时在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无用之物又先被宰?
怎办?
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
经过看这个故事,我发现我并没有比这个庄子更有智慧。
虽然我掌握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许多科学知识,
可以说在计算机编程的技术上,秒杀99.99%的古代人(除了部分穿越回去的)。
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庄子说出了什么我不知道的智慧吗?并没有
庄子忍不住笑了,说:“一边是有用,一边是无用。两边都站不得,只好站中问了。那我庄周就站在有用无用之间吧,从有用那边看我是无用,从无用那边看我是有用。站在有用无用之间,似是而非地两边欺骗人,所以我活得很累啊。要想活得轻松愉悦,只有驾乘双翼,一翼修道,一翼养德,随风漂泊。逃出了有用无用的范畴,不受称赞,不被谴责。顺应社会的变革,改换自身的形色的住宅。一会儿是天上的金龙,一会儿是洞中的黑蛇,不要固定。该显扬便显扬,玩味万物同根,根在虚无该隐匿便隐匿,总以合乎天性为原则,悟得众生皆是过客,谁也不比谁优越变人就该自己作主,岂可作那过客之客,被他们任意踏躞!一旦作主便自由,哪会活得像我这样杌陧!这些便是炎黄二帝的处世原则,理想国道德。至子众生的实况和人类的积习,无原则,不道德,说来真遭孽,联合的分裂,成功的毁灭,廉洁的受挫,高尚的被推斜,做事的吃亏,贤良的遭困扼,不贤不良饭碗又会碰缺。这样的社会,哪能活得轻松愉悦!太可悲了。你记住吧,要想活得不累,只有修道养德。”
原文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 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 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 ,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有评说,解读这个故事说的是,
要根据你所处的环境而变化,
如果你的世界是嫉贤妒能的,就要收藏锋芒。
如果你的世界是任人唯才的,就要展示才能。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可以一句话就把故事的道路概括,
随机应变,
我老妈也从小跟我说,
“见人说话,见鬼算卦。”
不过,我最想表达的是,我临到用的时候,
无法将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道理用出来。
好吧,再说第二个故事。
关于费曼的小故事
费曼得过诺贝尔奖,这个你不一定知道,但是费曼学习法你肯定倒背如流。
费曼的故事来自《发现的乐趣》
父亲教育(1)
我的方式我们家有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爸爸就经常让我坐在他腿上,给我读这套书。我们读恐龙那部分,可能那里描述了雷龙或者暴龙什么的,书上会这么写:“这家伙有25英尺(约7.6米)高,脑袋有6英尺宽(1.8米)。”这时,我爸爸就停下来,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假如那东西站在我们家的前院,它那么高,足以把头伸进楼上的窗户。不过呢,由于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大了些,它要是硬把头挤进来,就会弄坏窗户的。”凡是我们一起读过的内容,爸爸都会尽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就这样,我学到了一个方法——无论我读到什么内容,我总要设法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弄明白它到底在说些什么(笑)。你看,我小时候读《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养成了这种习惯。那时想到院子里有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这真的会让一个小孩子很兴奋。当然,我不害怕当真会有那么一个大家伙把头伸进我家的窗户里。但是想想看,这些庞然大物突然一下子就灭绝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这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
还有一个故事,这个也有一点点需要动脑。
父亲教育(2)
有一天,我在玩一种小孩子拉着玩的叫“货运快车”的玩具,小车斗四周有一圈栏杆,车斗里有一个球——我记得很清楚,里头有一个球——我拉着玩具车,注意到小球滚动了,我就跑去跟爸爸说:“爸,我发现了,当我拉着车往前走,球会往后滚;我突然停下来,球就会向前滚。这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谁知道怎么回事呢?一般来说,运动着的东西会继续运动下去;静止的东西也会保持不动,除非你用力去推它们。”他接着说:“这就叫作惯性,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这就需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了——他没有光告诉我一个物理概念,他很清楚:知道一个概念和真正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而我很早也知道这一点。他接着说:“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球并没有向后滚,而是你拉着车向小球移动;那小球是静止不动的,或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在向前移动,而不是向后移。”于是,我重新跑回来,把球又放在车斗里,然后从旁边观察。我发现爸爸说的是对的!我拉着车往前移动的时候,小球并没有往后跑,它是相对于车斗往后移动;但是相对于侧面,小球稍稍往前移动了一点,可以说是车斗的移动超过了小球而已。这就是我爸爸教育我的方式,活生生的例子,接着是探讨问题,这个过程毫无压力,都是些轻松有趣的讨论。
启发
这2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个故事,是我和庄子学生的故事,是庄子的学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个道理。
第二个故事,是费曼的故事,费曼以第一视角,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去明白一个道理。
我的大脑里,庄子遇到费曼,一起给我上了一课。
再说回到
《卡片笔记写作法》译者是如何做笔记的?
问题:
答案:
补充:
引用:
他将笔记分成这4个方面去记录。
让我们看看传统的笔记方法
知识点+划线。
进一步的
知识点+划线+写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其引用和问题,这2个工具,意义很大。
给出了我们记录知识的出处,环境,并给出了应用知识的场景:
以庄子的故事为例,我们做一个小卡片。
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获得长久成功?是应该像歪脖子树那样没用,还是像唱歌好听的鹅那样有用?
答案: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要根据你所处的环境而变化,如果你的世界是嫉贤妒能的,就要收藏锋芒。如果你的世界是任人唯才的,就要展示才能。
补充:我老妈也从小跟我说,“见人说话,见鬼算卦。
引用:庄子《外山篇》
标签:为人处世
我们发现卡片笔记法,竟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