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已经一个星期了,前两天还可以,到第三天就开始抗拒进教室了。孩子说教室里有很多规则,不能跑跳,不能大声说话,坐着不能乱动……另外,我会故意晚些送他到园,因为去早了教室哭声一片,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去的时候小朋友大部分都止住哭了,开始玩了。
如果他不愿意进教室,我需要在教室陪他吗?如果我直接把他丢在教室就离开,他要哭好一阵子……但是老师和家里人都说,迟早是要放手的,如果我总是这样陪着,他会更依赖我,习惯要我陪着。我该怎么做好呢?”
第一招:陪伴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小时候学自行车的时候,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们有大人帮忙扶着,而我只能靠自己跌跌撞撞才学会,摔了很多跤。
孩子适应幼儿园也是一样的道理,对孩子放手不代表突然撒手不管了!他们在家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现在需要进入到新环境,或许还没理解这个变化的意义是什么,还没有上学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对新环境更有安全感,更能安心的去适应环境。
因此,有条件的话,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先不用着急进去,可以花一些时间陪伴他;把他送进幼儿园之后,如果他情绪没有稳定下来,也需要适当的陪伴。一般入园之后老师会让父母离开,所以最好是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帮助孩子调节一下情绪。
第二招:聊天
我们家老大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用了一个小技巧,在孩子放学之后,玩的比较开心的时候,我会花些时间和孩子聊一聊,然后问他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然后就转移话题了。慢慢的,我开始引导他去回想,我会问他:
“妈妈接你之前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发生吗?”
“你在午睡起来之后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发生吗?”
“吃午饭的时候,什么菜是你最喜欢吃的?”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能够很快回想起在幼儿园里开心的事情。慢慢的还会跟我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其他事情。并且,在孩子讲完自己开心的事情之后,我会和孩子说,我要去拿我的日记本,把你说的记录下来。我把故事记录好之后,还会请他给我盖个章(他有一枚印章,是用来标记自己物品的)。有时候我也会邀请他和我一起记录,我写字,他画画。在周末的时候,我会把这一周的开心事变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森林里住着一只小花豹,在幼儿园里他遇到了一件开心的事情……
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发现,幼儿园里虽然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还是有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再后来,在上学之前我都会提醒他:
“今天在幼儿园里你准备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更开心呢?”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幼儿园里会有不如意,但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开心一些。同时,也对幼儿园多了一份期待。
第三招:贴纸骑士
有一段时间,我们家老大很怕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同时看到别人可以大大方方的表演节目,他也很羡慕。后来我就想到一个方法……
我:“你是不想表演吗?”
儿子:“不是,我想表演。可是没有力气(没有力量的意思)。”
我:“那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力气好嘛?”
儿子:“不知道呢……”
我:“你觉得托马斯有力气吗?”
儿子:“有啊。”
我:“那托马斯可以给你带来力气吗?”
儿子:“我想可以的。”
我:“那我们回来拿托马斯来试试看?”
儿子:“下次吧,我先回家试试。”
回到家后,孩子把托马斯找出来,拿着托马斯给我们唱了一首歌。他感觉很有力气(力量)。后来去外面也试了一下,先找了几个他熟悉的小朋友。从那以后,孩子去到陌生的地方都会带一个让自己有“力气”的玩具,这个玩具可以给他带来力量,可以更有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也是用这个方法帮助她的儿子顺利进入幼儿园。她选的幼儿园,孩子不可以带玩具进去,所以她用的是贴纸。她让孩子挑了一些贴纸,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最喜欢的贴纸。她告诉儿子,其他的贴纸,带一些到幼儿园里去,可以分给其他的小朋友。孩子问,为什么?她告诉孩子说:因为你是贴纸骑士。其他的小朋友如果在幼儿园里不开心的时候,想妈妈哭的时候,你就可以送一张贴纸安慰他一下,就像托马斯里的救援小火车一样。然后孩子很高兴的把贴纸仔细的收拾好,第一天上学回来后就跟妈妈说他今天送出去三张贴纸了,并且和其中一个成了好朋友(因为对方分蛋糕给他吃了)。
她的这个方法非常妙!我们可以想想象一下,如果某天晚上你走在一条无人的街道上,路灯还不太好,总是一闪一闪的……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害怕,对吧?而如果还是这条街道,不是你一个人,你带着孩子这个时候你会有什么变化?大部分人都会说,这个时候要变坚强,不能怕,因为:我要保护孩子!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本的自我认同是“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之后变成了“我是妈妈”。什么是自我认同感?
“我是妈妈,我要保护孩子!”
贴纸骑士也是同样的作用,这激发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孩子这个时候的自我认同是:
我是贴纸骑士,我可以安慰伤心的小朋友。
另外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一种情感认同,孩子们离开家 ,多多少少会有不舍的,而当孩子发现有哭的小朋友,其实是找到了和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我也遇到有些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舍不得,干脆就把孩子带回去了。久而久之,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哭闹,通过哭闹的方式让父母把自己接回家。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和父母分离,不利于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这个时候,其实真正有分离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受不了孩子哭,是自己心理脆弱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孩子的情绪,舍得让孩子经历这个不适应的阶段。就像那句名言说的: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安娜·昆德兰《不曾走过 怎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