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张良“圮上纳履”的故事开始,但当我看完全书,我记得的也只有这部分。这部分是吕世浩老师在TED演讲时候的内容,应该是经过了很多次的提炼、修改、推敲,所以这段读起来只觉得环环相扣,鞭辟入里,让人读起来只觉精彩过瘾。
无缘无故将鞋子丢入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意在教其忍。什么是忍?忍,就是一忍到底,不能让人看出是强忍,否则忍就没有意义。为什么要忍?只有忍才能让敌人失去防备,敌人要是有了防备,恐怕再想成事就难上加难了。怎么忍?忍到最佳时机。
与张良相约见面,几次让其无功而返,意在教其先。什么是先?出乎对方意料就是绝对的先。为什么要先?只有先发制人,才能不受制于人。怎么先?奇正之用,出奇制胜。
逻辑紧密,丝丝相扣,心中暗暗叫绝,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的,更是自惭形秽,原来以前的历史都是白读了,因为根本就没有通过思辨来分析这些历史故事背后的深刻韵意。
我第一次看到”长跪履之”这句话,直接就忽略掉了“长”这个修饰语,在我看来,不就是跪着帮这糟老头把鞋子穿上吗?要是我,我可能扭头就走啦,和你这糟老头纠缠作甚,浪费时间啊。我只会觉得不解,“忍”的道理多半是难以得来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多半要反思自己,否则读再多历史,阅再多书籍,也是妄用功夫罢了。
《报任安书》中对此故事的评价是,教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这个评价好像没有什么不对,但就像一顶大帽子,放在很多故事里面都好像是那个道理,但是都没有谈到点上,而且现今这个纷纭变幻的世界,这句话的前后逻辑是否合理还值得推敲。不过这个答案,如果出现在应试教育的试题里面,很有可能就接近标准答案的,这种情况下,读再多书心智也是难以得到成长的。对比之下,又不得不佩服吕世浩老师读历史的功力。
不过,这个故事有一点我一直很疑惑,张良当时在桥上闲游,他身上有什么过人特质一下就吸引黄石公过去对他进行试探呢。按说这个故事发生之时,张良并没有什么异常举动啊。难道这黄石公只看人的体态举止就能识人七八分?所以,我其实是有点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