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见过这些“成功”的孩子,看简历的确成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光鲜的简历下是虚空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2.相信年轻人的能力远远超过当下社会对其的认知。
3.“一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好的教育应该是“土壤”,另一个就是希望它是一所“土”学校,接地气、接社区。
4.起航之后,要做什么才逐渐清晰起来。
5.好的教育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拥有儿童视角。
6.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就是从“淘汰”到互相“成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发自内心地支持周围的人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就是一种成全式的生态。
7.教育现在的问题不是孩子有问题,也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设施,课程等有问题,而是“土壤”有问题,是看不见的东西有问题。
看不见的是什么?是关系,是教育里成人的真实心理状态,是这种状态构成的“场”。
这种“场”对孩子底层状态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程”等可见的东西。成人的状态和“精英”与否、资源多少、学历高低无关,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和平等、真实、真心待人的能力。
真正了解教育的人明白,儿童成长时期最重要的实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当具有这些时,孩子就像种子一样,有土壤、肥料、阳光雨露,就会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
我们提出要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室、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正是因为教育里的成人不仅有老师,也有家长。形成这样温暖安全的“场”需要的是社区、家庭、学校共同配合。
8.教育是涉及未来的事,未来是不确定的,面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时,成人是充满恐惧的。所以我的“终点”是意识到,真正做好教育的底层,是要面对恐惧。
否则,我们对孩子的所谓“负责”“规划”,无非是把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全然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已,是披着“教育”的外壳对儿童进行伤害。
敢于面对恐惧,就是在培养和激发“心力”。而人的心力,才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能量和智慧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动力。
9.如果什么都不做,那顶多有一个错,就是“没做”的错。你只要做事情,就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生出很多错。因为你在明处,各种麻烦都会来找你。
10.当你看到周围的人因为你做的事情真的有一些不同时,你就明白了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