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许多书,听了许多课,学习了许多育儿知识,但是面对孩子的时候,却不知道从哪儿“下叉子”。没几个回合又回到老路上了。
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惯性思维
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就像计算机的程序已经编辑好了,孩子给出一个刺激,我们就条件反射的给出一个反应。等想起新学的方法,已经来不及了。
一般老师教的方法是与我们平时思维模式不同的。如果与老师思维同频,也不需要学习了。所以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去练习,去理解老师的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容易给自己贴负性标签,产生自责心理。要记得发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肯定,认可自己。告诉自己,你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
第二、不懂方法背后的原理
例如:孩子把玩具撒的满地都是,保姆做卫生的时候将孩子的玩具捡了起来,孩子见后不依不饶,还要打保姆。老师给出的方法是:“对孩子说,如果不配合保姆的工作,那么你就要自己收拾地板。”
这个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基础上的。保姆做卫生是帮助了孩子,如果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了的话,那对孩子说这句话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第三、自己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例如误认为只有严厉的督促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并且认为给孩子正面反馈,会使孩子骄傲,有句老话叫“骄傲使人落后”。有时候看一些视频,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吼孩子的,孩子都吓傻了,他的能量都在恐惧家长的情绪上了,身体只想逃离,哪还有心思思考。
而恰恰相反,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有爱的环境,让孩子开心,孩子的学习会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