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第23章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族人。孔子创办私学后,人才济济,来求学的、求贤的、取经的、咨询的、采访的人络绎不绝,季子然应该是采访者。
仲由、冉求:即子路和冉有,他们都是“孔门四科”中政事科的代表。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政治才能。
子路最初在季孙氏那里干点杂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他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后又做过孔悝的家臣,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
都是政事科代表,子路和冉求在性格上的差距很大。子路比较勇武,而冉求比较内敛。
异:分也,从廾( gǒng)从畀( bì),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站立的人,头戴异物,双手上举似乎在捧着物体,异的原义就是辅助、护翼。
由于头戴异物又延伸出奇怪、奇异。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也指不同,如《韩非子·五蠹》:“世异则事异。”
异也指其他的、别的,如“异类”、“异端”等。
曾:词之舒也。意为虚词中表示舒缓语气的助词。曾的原义是一种蒸饭的炊具,是“甑”的初文,是个象形字。读zeng,发明饭甑的部落后来就姓“曾”。
曾后来被假借为副词,表示乃、竟等。读ceng。如《诗经·卫风》:“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曾也指曾经,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具:会意字,《说文解字》:“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原义就是器具。
也有一说: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具的含义包括用具,具有,如:别具匠心。具也有备、办等意,如张衡《东京赋》:“礼举仪具。”又如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具还指才能、才干,如才具、干城之具,又如《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具还有写出;陈述等意,如具名、出具、条具时弊等。具又有完成的意思,后写作“俱”。
具也可以作为量词,如一具尸体。
具臣就是具备一定才能之臣,也就是“能臣”,属于“器”的阶段,还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孔子也曾评价子贡说:“器也。”
全文理解为: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回答说:"我还以为你问别的呢?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的大臣,就是以道义事奉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一个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是个能服从上级的人吗?”孔子说:“那如果是杀父弑君,他们是不会服从的。”
孔子是个语言大师,他说话常常话里有话,季子然是季氏子弟,孔子对季氏家族没有什么好感,所以一开始就说“我还以为你问什么呢,原来是子路冉求啊!”字里行间透露出孔子对他的不屑。
孔子评价子路冉求只是个“具臣”,暗示他们没有以“道”事君,他们在随波逐流,不配称之为“大臣”。同时也暗示季氏“无道”。
当问到服从精神时,他幽默地说:“杀父弑君的事,他们应该不会服从。”也就是说,太不道义的事,他们也不会做的,他们不会盲目服从的。
孔子认为:人一定要有服从精神,但是,必须符合道义!荀子继续阐发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人不能愚忠,也不能愚孝,一切行为都要在道义下进行!
回到现实社会中,现在的人非常缺乏“服从精神”,这是个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民请命的阳城
孔子提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能做到这个才能算“大臣”。后来孟子继续发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遗憾的是,历史上能真正被称为“大臣”的臣子并不多。唐代的阳城算是一个真正的“大臣”。
关于阳城的事迹,唐代白居易曾作一诗叫《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白话文:
道州人,多数身材矮小,长得高的也不过三尺多。他们被买来当作矮奴年年进贡给朝廷,称作是道州进的土贡。
任土作贡,难道能这样把人当贡品?难道没有听说他们与亲人活活拆散,老人为孙子、母亲为孩子哭泣。
自从阳城来做道州刺史,他拒绝进贡矮奴,尽管朝廷频频下诏书问询。
他说:我按照《六典》办事,依据土地情况,有的东西进贡,没有的就不进贡。在道州这个地方所生长的,只有矮人,没有矮奴。
皇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他颁下加盖玉玺的诏书,每年进贡矮奴的政策全部废除。道州的老人和年轻人,他们是多么快乐啊!
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从此相处在一起,过着良民的自由生活。道州人到现在还受着他的恩赐,一旦说起阳城就先掉下眼泪。
还怕子孙们忘记了阳城,生下男孩,大多用“阳”字作名字。
拿侏儒取乐,这种扭曲心态,古今中外都曾有过,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中国也可以追溯到商代。
侏儒最早只是宫廷的玩物。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就有《宫女与侏儒》的壁画。侏儒因为稀有,最初在古代象征着财富,经常被当作礼物赠与国王和王后,各国国王会攀比各自拥有侏儒侍从的数量。
在公共场合和庆典中,宫廷侏儒常站在国王或王后身边,以侏儒的矮小衬托统治者的伟岸。
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进贡侏儒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在隋炀帝时期,“道州贡矮民王义,眉目浓秀,应对敏捷,帝尤爱之”。
从此,道州侏儒便出了名,进贡侏儒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唐代。为了自己的官场前途,地方官员甚至谎称道州本来就是个“矮人产区”。
隋炀帝要求道州每年进贡侏儒,据说某些官员为了加官晋爵,竟把健康的儿童放在陶罐里,只露出脑袋,人造畸形侏儒进贡。这种恐怖的方法世代相传,让道州人民苦不堪言。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保定市定州市)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生活简约朴素。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
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
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唐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阳城出京做道州刺史。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阳城同情他们生离死别,拒不进贡。
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呈上奏章,写道:“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从此就不再进贡了。
从此,道州人对阳城感激涕零,很多人生了孩子后,取名字时,多用“阳”字。并把他当作“福禄寿”三星之一的福星祭奠。福星也变成了一个怀抱孩子的形象。
阳城体恤百姓,不强征税收,州里赋税没法按时缴纳,观察使多次指责。
有一次,有个判官来催办赋税,到了道州,对阳城没有出来迎接感到奇怪,拿这事问当地官吏,官吏说:“阳城认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了。”
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判官在道州停留了几天,阳城不敢回去,住在馆外待命。判官见状勿忙告辞离去。
唐顺宗李诵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死了,死时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