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着下层和平民的利益(摘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是人们常在历史书上看到对墨子的简介与评价。但当真正走进《故事新编》,走进墨子,才明白他的“道”的真正含义。
·智慧之光,震古烁今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样一件事:公输子与墨子斗法,两人一攻一守,大约各攻守了九回,最后公输子攻守两面全都失利,而墨子却只用了三次就打败了公输子。他只身一人来到楚地,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游说楚王,使两国免于战事。墨子一上来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游说,没有陈述宋国的准备有多么完善。而是运用木板攻守这一推演战局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果楚王采用公输子的工具与策略,最终必然无功而返的结果。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结果,也不禁让楚王感动得说了一句:“真好法子,我不会去攻宋了”,也让自鸣得意的公输子在楚王面前失掉了信任,在喝酒时情不自禁发出“你敲碎了我的饭碗,我只能改行做玩具的慨叹”。墨子一个人,并未使用多余的话语,而是仅仅用了一次战场模拟,不仅使得楚王心服口服,还暗中离间了楚王与公输子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勤俭朴实,平易近人
细观《非攻》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什么叫做“朴实”。什么叫做“下层百姓的利益”,当他只身一人前往楚国时,口粮竟是用玉米粉和着水制成的窝头,还有一把腌制的藜菜干,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裹,当他前往楚国的道路中,草鞋带断了三四根,鞋底也磨出了大洞,甚至到最后,草鞋已碎成一片一片,用布裳包着走路,宛如一个老乞丐,但他毫不在意,可见他对自己的衣着方面并不看重,体现了“节用”的思想(节用,即认为君主、贵族、墨者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再看他与公输子、楚王的对话中他丝毫没有体现像公孙高一样的高傲之气,而是运用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例如:“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毡袄;不要米肉,却要邻家的糠屑饭......”运用了“破车”“毡袄”“糠屑饭”等一系列随处可见的东西例证观点,既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他的代表阶层——下层和平民。但在《非攻》一文中,有一个人,与墨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丧失了这种“朴实”,丧失了“朴实”之本,不仅不愿和同窗共谈,而且在街道上讲演,大肆宣传“气”“死”,他,就是曹公子。
·主张仁义,反对无道
其实墨子的非攻,并不是所有人相安无事,天下大同,没有战争;而是反对不正义的、攻伐掠夺性的战争。《非攻》一文中,楚伐宋是非正义的战争,于是墨子挺身而出,单刀赴会,说退楚王,同时,还将研制出的武器装备尽数拿出用来防御楚国,让自己的弟子们帮助宋国。这足以见得,“非攻”一词并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除此之外,《非攻》之中也不乏有儒家和墨家的对比,我认为,儒家更看重的是礼法,是一种道德修养与教化,是一种克己复礼为仁,是一种遵周礼,讲仁义的贵族思想,是一种所谓"内圣外王"的境界,而墨子所代表的墨家学派,则是从平民百姓的利益入手,讲求与“仁爱”不同的“兼爱”,反对周礼所代表的仁,而强调做事中的仁,如:战争之仁,施政之仁等,而所代表的“兼爱”,也是一种对于普罗大众的爱,不是有阶级,有对象的爱。总的来说,墨家讲究博爱,讲究平等。儒家讲究的是传承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建立起严明的社会秩序和礼教制度。这也就是他们思想的根本不同
墨家最独特之处,或许便在于“智慧”“简朴”“仁义”“兼爱”,而恰恰是这三种品格,使墨子乃至于墨家,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浩瀚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