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元和姓纂》说:“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墨子可能出身于一个世代管理手工奴隶的家庭,以墨为氏。墨子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与当时有名的工匠公输般齐名。据说他曾用木做了一个“飞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还能“用咫尺之木”做成“车辖”能够载重三十石。传世《墨子》一书中的《经》、《经说》(其中也含有墨家后学的知识结晶)还探讨了诸如光学、力学、数学等方面的问题。
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由于学术见解不一致,他离开儒家,创立墨家学派。当时,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齐名,成为显学。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学说思想是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的,当时的贵族说他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子批评他的学说是“役夫之道”。
墨子思想代表了春秋后期出现的独立手工业者这一阶层的政治理想。
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墨子对其弟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资、尚同;国家贫,则诺之节用、节葬,国家惠音湛酒,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等都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墨子学说的中心是“兼爱”。“兼”是与“别”对待而言的,墨子贵“兼”而贱“别”,“别”指差别,“兼爱”就是提倡无差别的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一切祸害,如“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今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都是由“别”引起的缘故。因此他要“兼以易别”。他说“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 身,恶施不慈?”“视 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墨子提倡的 无差别的爱,当然是行不通的。
墨子认为,战争就是最大的不相爱,所以他提出“非攻”,反对当时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
墨子认为仁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他反对“亏夺民衣食之财”去求“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因而提倡“节用”、“节葬”、“非乐”。他为了推行他的主张,甚至假托出了一个主张“兼爱”的有意志的“天”,和一群能“赏贤罚暴”,帮助“天”来推行“兼爱”主张的鬼神。“天子”要按照“天”的意志办事,还要选择一批能够兼爱的贤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帮助自己来治理国家,这样就能天下大治了。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愿望,也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经济脆弱、不能掌握自已命运等软弱性。他的主张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把春秋以来已为有识之士所否定了的有意志的“天”、“鬼神”复活起来,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倒退。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团体,凡是加入这一团体的人,他的言行不得违背墨家的基本主张,否则就不承认他是墨者。据《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有一次楚国要打宋国,并请公输般制造了一批攻城的战具。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就派弟子禽滑鳌等三百人,带着他制造的器械赶到宋国去守城。他自己也从鲁国前往楚国去劝阻楚王,走了十日十夜,脚上打满了茧泡。到了楚国,他说服了楚王,还在楚王面前与公输般演习了攻守的各种战法,使公输般技穷认输。墨家这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是被诸子各家所承认的。
墨子的学说思想,直至汉初仍有一定的影响,以后,墨家学派就衰落了。墨子学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被某些统治者所利用。如“非攻”,墨者虽也注意“攻”与“诛”的区别(《非攻下》),但在实践上,为了强调“非攻”常常不加区别地帮助被攻的一方守城。如楚国在吴起变法时,旧贵族阳城君起兵反抗,墨者孟胜等八十三人帮他守城,都死于是役。韩非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2“侠”,指的就是在民间活动的墨者。秦汉以后的墨侠虽以“济困扶陋”,为职志,但有的墨者不自觉地沦为地方豪强的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