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前也思考过,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又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不煲鸡汤,就浅谈下感悟。
壹
前两天qq收到还在上高三的表弟的消息,跟我借10块钱吃晚饭。我很诧异,询问之后才知道他又离家出走,在网吧呆了一天,晚上饿了没钱吃饭,又不敢找其他人。
旷课旷了十几天,无论家里人怎么劝都不愿意回学校读书。
我是知道他的,从小就很聪明,尤其打游戏很厉害,从来没见他怎么用功,就随随便便考得高分了,轻松的度过了小学初中,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高中后,以前在读书时耍的小聪明越来越没用武之地,成绩下滑。不知道是不是高三周围的氛围和压力逼迫,还是他真的讨厌上学读书。跟他聊过,他自己也不清楚,却就是不想回学校读书了。
虽然说以现在的成绩读个普通本科不成问题。但是后来听说他决定不读书那一刻,我无限惋惜。
不光惋惜他的年轻冲动,失去了这么好读书的机会,更是惋惜是这么多年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
贰
有句烂大街的口号“知识改变命运”,但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这句话是真.道理。
在中国,社会中底层阶级的人仍占绝大多数,跟发达国家相比,体面的工作和有尊严的生活仍离得很远,只有社会中层阶级及以上的人才达到美国普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靠谱最简单提高阶级的办法就是读书。
通过读书提高学历,获得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通过读书获得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
现在好像很多人高谈“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赚的还没买煎饼的月入三万的大妈多。貌似是这么回事,但是经不住思考。
一个卖煎饼的大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12小时,从采购,洗菜,准备材料,长时间的工作时间,加上风吹日晒。
我想,三万一月对于一个辛苦的劳动者来说并不算多。
有个大学同学跟我聊天,他有个表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跟着师傅学制作广告牌。现在自己开个店,每个月都十几万的入账,言语之间好像充满了羡慕。但是问他愿不愿意那样开店做生意,他恐怕不会真的愿意。
读书的人心里是明白的,用金钱来评价读书有没有用,太片面了。
也听了不少关于“阶级固化”的言论,寒门出身越来越难通过读书实现“鲤鱼跳龙门”。但除了读书,其他途径可能更难。
就像在我的高中里,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通过读书离开农村,离开那么十几年都不变的小地方,进入大学,改变了如祖辈父辈一样面朝黄土的命运。
功利性的来说,读书改变命运。
但读书并不是万能药,它带不来绝对的变化,改变命运只是读书带来的一种可能。
而这其实仅仅是读书的一个衍生品而已,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发掘并享受这个世界的乐趣。
叁
记得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疯狂的迷上了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尤其金庸的作品几乎读遍了。
那个“江湖”的世界令我痴恋神往,仙境一般的华山和风雪,自由的大漠与雪山,刀光剑影的漂泊生活,侠肝义胆的大侠,快意恩仇的潇洒,无不吸引着我熬夜“挑灯夜读”。
与影视剧不同的,在书里,看到的是更引人入胜的境界,是加上了自己的遐想与感情构造出的更美更洒脱的世界。
除了情爱和武学,更深刻的历史、佛学、美食、政治、哲学、人性......都深刻的记录在书里。我想,这或许才是武侠真正的魅力。
林语堂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
我好奇世界过去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好奇宗教与礼仪,我好奇国家与经济,我好奇山河湖泊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它美丽,我好奇友情爱情为什么那么多人为它狂热和心碎,我好奇活着的意义,生命的真谛,好奇着世上的一切。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存在几千年来前人智慧结晶的书里。
认真的读完一本书,许多道理和智慧才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读《简爱》除了感受无可抗拒的美感,更教人不再对爱迷茫,对爱情有更理智更深刻的理解;读《基督山伯爵》除了戏剧化的剧情,更教会人如何对待恩怨,内心强大;读史使人明智,心胸和眼界开阔,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对待社会兴衰变迁和个人得失。
好多道理,在哪看到了,在哪听到了,似乎觉得很有意义,但其实并没有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读完一本好书,智慧和道理,慢慢的涓流入心,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或许再也记不得具体的内容,但是,心里是种下了种子了,对现实的言行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以前看的一张图,我印象深刻。从某种角度而言,读书所赋予了我们的智慧,可以看的更高,看的更开。
不煲鸡汤,讲真。如果好奇这个世界,喜欢享受这个世界,读书是最美妙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