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主题,围绕三代人,都是些琐碎小事。我也没有特别用心看,看完就放下了。
前两天,临睡前整理手机图库,发现自己在看《步履不停》时,随手截了十几张图。很久以来我就有截图的习惯,虽说影响观影流畅度、分散注意力,但却旧习难改。
我在细细看这些截图的时候,发现每一张单拎出来看,也是很耐看,很有味道。未必是全片最好最细腻的镜头,却让我在「不专心」的观影过程中抓住瞬间。
厨房里
场景的重点人物是母亲,也置于画面最中心,镜头距她约3米远。摄影机的投射角度与左边的墙体几乎平行,偏差不到5度。母亲身体微侧,露出90%的正面,妻子露出一半的后背,和姐姐叠合,填满画面右侧。
场景「非重心」人物与「重心」人物之间有空隙,显出画面的透视感,也显出「厨房空间」的纵深感。
↑这张图把「画面透气」与「空间纵深」展现地更为明显。此时镜头里有5个人,但「重心」仍是母亲(与其他人无遮挡/重叠)。
摄影机比上张图在房子里转动了45度,朝向房间一角,露出母亲大半后背。画面填得比较满,能感受到气氛的热闹;人物位置安插得当,并不觉得拥挤。
↑母亲做的是这个:玉米天妇罗。微距拍摄,食物充满整个画框(当然还有器皿)。
日本影像作品中经常有极近距离展现食物的画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南极料理人》里堺雅人切大块牛肉,肉纤维的粉色肌理看得清晰无比;还有《小森林》里的桥本爱制作果酱,眼看着鲜红的果肉一点一点搅拌成泥。
都是很简单的食物,还原其本质。不知是否与「日式极简」相关,日本民族受禅宗思想影响,追求「用最简单方式表达最丰富思想、彻底见到事物本来面貌」。
餐厅里
(这家吃饭的矮桌似乎是中式的,看漆面色泽以及桌腿上的花纹,不知是否导演刻意……)
画面侧边缘与门框线平行,上边缘与建筑水平线的夹角很小,几乎可以忽略,这是极正的角度。画面重心是「所有人」,空间可往两侧伸展,也可往后面「深展」,这样的场景显得「轻松融洽」。
↑女人们带着孩子去看相册,留下了无甚可谈的尴尬的父子俩。
摄影师跑到了内屋。假如把长餐桌看做轴线的话,拍摄角度与轴线夹角约30度,父亲与良多,一近一远,而且出于逆光,室内环境也变得暗淡。——位置上的距离感,光线的变化,都映射出二人内心的隔阂。
↑晚饭场景。母亲执意要放一首70年代的歌,年代久远,年轻人并不能适应,微觉尴尬。
摄影师在餐桌一侧,以较远的距离拍摄。画面里有两个人的正面、两个人的背影、一个人的侧颜。背景是实墙/隔断,打断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人视线的延伸,烘托气氛之微妙。
背影
俩人抬着家具出门,良多被门框碰了头,姐姐说:「什么?门框低?是你太高了……诶小时候我们吃的不一样吗?」几句轻言细语,不露痕迹地展现姐弟俩关系之融洽。
↑这个镜头停在这时间很长,退休的父亲满屋子的医学书,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操旧业了,事业也无人继承,——用画面静止的方式,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孤独的程度似乎与「静止时间」的长度成正比。
↑距离远一些,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他,透过门框和玻璃。这张构图里,门、窗、墙形成许多横向的纵向的线条,父亲的白色背影穿插在一个空挡里。
建筑构件本身也有远近差别,形成了空间的深度,更显得父亲距离远,若隐若现。拥有这「眼睛」的人想到什么?
「两个人」
↑良多和妻子回屋之后聊天,墙角在左边,妻子挤在右边,中间是良多。这样的氛围稍显压抑,尤其是太靠边的妻子。
↑良多和继子一起洗澡(之前二人从未一同洗澡),镜头完全正对他俩,背后就是实墙,白色瓷砖。空间被堵住,很局促,二人的心扉也未敞开,同样局促。
室外
↑日本传统建筑,门口低矮出挑的屋檐,使得檐下光线昏暗,也有了他们说崇尚的阴翳美学。
黑川雅之认为,这是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秘」的存在,建筑或器物并非要人全部弄懂,而是因为不懂而有了要求参与的心理动机(当然中间还有产生联想的过程)。
↑给兄长扫墓的回来路上,阳光很好。妻子撑伞和儿子走在前面,良多和母亲走在后面,脚下的路逐渐开阔,前面是层叠的树和房屋,远处是泛光的海。
短短几天,这一家人的故事,过去的心结,眼前的琐事,未来的生活。海的更远处必定是无际的天空,他们在「步履不停」地走下去。
……
?
等等。
导演可是是枝裕和,这位侯孝贤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也是被称作「披着治愈外套剖解人生的人」,——「海阔天空里一家人搀扶着走下去」是他所表达的主题吗?
或者是另一种?
——母子同行,笑谈过往,眼前豁然开朗。同时,母亲对大儿的早丧永不能释怀;中年的良多刚刚失去工作,与父亲的隔阂并无削减;妻子还在担忧儿子与丈夫的距离感……
这一切,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一步步往前走,道阻且长,踩踏着种种难以消除的缺憾,不太敢直视前方炽白的阳光……
步履不停,生活即如此,你能做的也只有「步履不停」。
End
2017.2.21
另一篇(很久不出现的)陈曦的文章:比海更深:你是不是也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