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瑰宝,即墨古城惊艳亮相
导语:作为青岛的历史名城,即墨古城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遗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为了唤起大家对古城文化的重视,本次社会实践主题选为三下乡文化振兴活动,并基于7.21到7.25暑假期间开展的参观即墨古城,探求古建筑奥秘的实践活动,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遗风尚赴即墨古城实践服务团将带来一组即墨古城古建筑物的报道,一同探寻这座城市的建筑瑰宝和文化自信。
正文:
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位于青岛即墨区的即墨古城,更是这座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即墨古城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关街。即墨东濒烟波浩渺的黄海,美好的气候给自然界带来盎然的生机,于人类也赐予太多的恩惠,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四季分明,苍穹之下是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陵和土地,还有蜿蜒的河流。古老的即墨古城,充满了新的希望。
自古即墨就是一个文化名城,早在东周时期即有内燃墨人流传。到汉代,即墨已经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海运中心之一。唐代,即墨成为焦山道的中心城市。在宋元时期,即墨开始发展制瓷业,并打造起了一个完整的瓷器生产体系,成为全国著名的瓷器产地。明清两代,即墨发展进一步壮大,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
而曾经的县衙则更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也是城市治理管理的重要机构。县衙门口悬挂着“即墨县属”四个字,是管理区域和统治权力的象征。这也意味着,即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具备了更大的自治权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为更加全面、高效地管理城市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除了县衙门口的四个字,即墨古城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探寻。如古城的城墙、四座城门、北大街、海神庙等建筑,以及墨子故里、焦山文化广场等历史文化景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一城清、二楼赏、三山美、四网全”。
即墨古城的城墙是古建筑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城墙高大厚重,呈长方形,周长达6.5公里,有24座角楼和4座城门,融合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它以坚实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赢得了市民的赞誉,同时也成为了即墨古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而进入城门后呈现的街巷古建筑也十分引人注目,窄窄的青石街巷两旁,是一排排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这些古建筑保存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
城隍庙,位于即墨古城内,是该地区最为知名的古建筑物之一。城隍庙的历史背景与即墨古城的起源有紧密的关系,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相传,城隍庙建于明成化年间,主要供奉城隍神。城隍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负责保佑城市的安宁和繁荣。城隍庙作为一个宗教建筑,既是居民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和感受即墨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就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也似乎是古城的标配,每一座古城里面都有一座盛名显赫的城隍庙,即墨也是同样,否则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古城。即墨古城的城隍庙,是典型的清式风格,大殿坐北朝南,为五开间歇山建筑,简瓦盖顶,斗拱交错,室内装饰雕梁画栋,里面祀奉的除了必须的城隍,还有青霄元君和福德正神,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样子。前院耸立的是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山门,有十分强烈的仪式感,平添了几分敬仰。
结语:
即墨古城整体布局为“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有儒家传统文化承载地即墨文庙,有记载明清以来功德显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学宫、县衙、鸭绿池戏台、真武民俗馆、城隍民俗馆、城墙、教堂等公共建筑分布其中。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座有生活温度、商业热度、文化深度、国际广度的古城逐渐广为人知。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古城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古城里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每座建筑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得益于三下乡文化振兴号召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使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