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宝两岁了,我们一直有个问题,她平时在家很会说的,可一旦到了外面,或者身边有陌生人在,就不开口了,怎么引导都没用。以前还愿意跟人打招呼,现在长大了,反倒连招呼都不愿意打了。就像现在在外面,让她和人打招呼,要么就是要往我怀里钻,要么就干脆跑开,如果说她,她又会直接哭,弄得我很尴尬。真不知道这是像谁,越长大越坍台了呢。”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宝宝越大反而越怕陌生人了呢?
01 宝宝怕生的原因
首先,这是宝宝心里发展的特征。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0—3个月的宝宝处在无差别的依恋阶段,这时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相同的,也不抗拒陌生人的拥抱和抚触。从3个月起到1岁左右,宝宝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减少了;一般在6-7个月左右,他们开始对陌生人回避,与陌生人的微笑也减少了,这一表现一般到2岁以后开始减弱,消失时间因人而异,有些到3、4岁才完全消失。这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属于正常现象。这种对陌生人的焦虑并非是坏事,恰恰说明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已经确立,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宝宝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宝宝的个性特征也有所差异,有的宝宝天生腼腆、害羞,不喜欢多说话,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性格。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也较难在后天人为地改变。因而如果宝宝是比较腼腆内向的性格,大可不必一定要求他在其他人面前表达得很活跃。
再次,家庭养育环境中的亲子依恋和家长性格也与婴幼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亲子依恋过于密切,或者家长性格比较内向的家庭,婴幼儿更容易怕生。
另外,不愉快的经历也会加剧宝宝的怕生行为。比如,家长一直和孩子说“再不听话,就让陌生人把你抱走”,久而久之,婴幼儿心理就会留下陌生人是坏人的印象,从而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
02 这样做,宝宝会更乐意与人交往
多为宝宝创造交往机会。
经常带宝宝走出家门,去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天气好时,每天带他们到户外活动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宝宝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再比如带着宝宝一起参加朋友聚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让他们看到我们可以很好地与朋友、陌生人交流,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慢慢激发他们交往的兴趣。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多和我们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日常去哪里就带上他,不用刻意教什么,孩子自然会悟出道理。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父母及日常的为人处事,会在无形中传授给他们。
减轻宝宝与人交往的压力。
0-3岁的宝宝出现害怕陌生人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它不是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如果宝宝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我们也要淡定点,不要一个劲的要求他们必须去打招呼;也不要逢人就说,“我们家宝宝就是性格害羞,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更不要随意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否则只会一直为他们提供不好的心理暗示,结果也会越来越坏。
引导宝宝逐步参与交往。
有熟悉的陪同进入进的环境或人群,宝宝更容易不怕生。引导宝宝和陌生人或者同伴交往,可以先是由我们陪着,或者由他们熟悉的好朋友带着一起加入,在熟人的陪同下进入新环境,宝宝的的压力会减小,他们往往更容易参与交往,充分感受到与人游戏的乐趣。
强化宝宝与人交往的行为。
当宝宝在社交方面取得进步时,比如一向害羞的他开始和售货员阿姨说谢谢了,或者他开始微笑着在一旁看着同伴们游戏了,我们应该及时给与他们表扬和鼓励。这样的正面强化,会更容易激发和保持宝宝社交的兴趣。
加强与宝宝的交流和沟通。
宝宝人际交往的对象首先是我们。因而,我们首先要与宝宝进行充分、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积累人生最初的社交经验,告诉他们基本的社交礼仪。例如别人说话时不插嘴、说话时眼睛看着别人等。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尊重他们的自我表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其次,当我们发现宝宝出现怕生情况,及时和他们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比如有宝宝长得胖乎乎萌萌的,大人看到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捏捏他们的小脸,表示喜欢,但其实孩子并不喜欢总是被人捏小脸,久而久之,他们就开始不愿意和成人接触了,而这并不是由于害羞怕生。
这时,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怕生。
宝宝怕生,可能是他长大了的标志,也可能是由于内向的性格,这都不是缺点,只要不影响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我们大可以不必去加以纠正。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示范,加上融洽的家庭环境,他们一样会自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