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方果 余琴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1-25 16:10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7245字,阅读大约需要21分钟)
【教材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该单元以“理想与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个语文要素。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后来,李星华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回忆,写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本文收录于此书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本文特点之一是采用倒叙手法,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作者对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记忆历历在目。文中关于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可以基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得以落实。
本文特点之二是从女儿的视角回忆,塑造了身为革命者的父亲形象。文中多处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这一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这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文中多处刻画了父亲作为革命者的坚贞与伟大。从父亲到革命者,从常人的情感到英雄的情怀,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阶梯。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与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事件建立链接,理解人物形象,从而为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本积累方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但基于理解的需求,其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仍然有待加强。学生缺乏文本认知背景,体会人物品质时有一定的距离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因此,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查阅并合理选择资料,为体会人物品质设置适当的梯度,从而形成对人物既全面又深入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2. 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一、品读课题,初识人物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写了对谁的回忆?
生:对李大钊的回忆。
师: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请同学们简单交流一下。
生: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生:李大钊曾东渡日本留学。
生:李大钊曾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生:李大钊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全面。我们学过的五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中就有对李大钊的介绍,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出示如下内容)
李大钊半身照片并标注生卒年月(1889—1927)
李大钊是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生齐读)
师:短短两句话,足以见得李大钊的伟大。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大钊牺牲时多少岁?
生: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
师:是呀!年仅38岁,当时他的女儿李星华也只有16岁。父亲牺牲,是她永生难忘的记忆。她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时,写下了单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来她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回忆,写下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这本书(出示《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这段回忆。
【设计意图】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回顾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对李大钊的已有认知,在资料的交流与回忆中走近人物。同时,借助单篇与整本的关系,了解文章的出处,对该篇回忆录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认识。
二、沉入回忆,梳理事件
师: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哪些事情?我们先来交流有哪些具体的时间节点。
生:那年春天。
生:4月6日的早晨。
生:十几天过去了。
生:28日黄昏。
师:每一个清晰的时间节点都是作者清晰的记忆,请同学们根据时间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生:那年春天,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进了火炉。
生:工友阎振三被捕。
生:局势越来越严峻,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
师:那年春天,工友被捕、局势严峻,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依然坚持工作。
生:“4月6日的早晨”写了“我”和父亲被捕的经过。
生:“十几天过去了”这一部分写的是父亲在法庭上被审的经过。
生:“28日黄昏”写了父亲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从这一文本特点出发,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主要事件。学生既感受了文体的特点,又运用了梳理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读着作者这一件件、一桩桩的回忆,李大钊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请你快速默读全文,用一个关键词来说说你对李大钊的印象。
(生快速默读,写下关键词,部分学生将写有关键词的卡纸张贴到黑板上:慈祥、沉着镇定、耐心、忠诚、关爱家人、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师:同学们对李大钊的印象特别丰富,老师对你们所写的词语进行了分类,你们有怎样的发现?
(师移动板贴,将词语分为表现“父亲”和“革命者”品质的两列,如下所示)
慈祥 沉着镇定
耐心 忠诚
关爱家人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生:我觉得第一列“慈祥”“耐心”“关爱家人”是普通人都有的情感和行为,但第二列“沉着镇定”“忠诚”“大义凛然”“英勇无畏”就有些不寻常的感觉。
生:第一列体现的是父亲的品质,是比较常见的。第二列是英雄的品质,是从一个革命者的身份来体会的。
(教师板书:父亲、革命者)
师:你们从两类词语中读出了李大钊的两种身份:他既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设计意图】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对所提炼的关键词进行分类,让学生读出革命英雄的普通与不普通,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
四、读懂作为父亲的李大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李大钊身为父亲的慈祥、耐心和对家人的关爱。
生:第三、四自然段:“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我从这里看出父亲对“我”的关爱,他不想让“我”知道太多党的机密。
生:第五自然段: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父亲的慈祥。
生:第五自然段: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也能感受到父亲对“我”的耐心和关爱。
生:第十自然段:“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我从这一句话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的保护。
师:好多同学都读到了“我”与父亲的对话,全文中像这样的对话一共有三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几处对话,看看有怎样的发现。
(生自由朗读“我”与父亲的三组对话)
生:这些话语中都透露出父亲对“我”的关爱和保护。
生:从这三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说话时的用意是不一样的。
师:用意不一样,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处是因为父亲不想让“我”知道太多共产党的秘密,不想让“我”卷入这场战争中。
生:第二处写的是父亲在危险时表现得沉着冷静,希望“我”也不要慌张。
生:第三处有两个用意:一个是星儿抢着说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表现出父亲和星儿心有灵犀;另一个是父亲说星儿是他最大的孩子,他的妻子是乡下人,他们都不懂这些关于党的秘密,这也是在保护他的家人。
师:你特别会读书,从一组对话读出了两层含义。同学们都读出了人物语言蕴含的意思,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组对话。
(师生分角色读)
师: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家人深深的爱。通过刚才几组对话的学习,同学们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担心孩子、疼爱孩子的父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为家人着想的父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与孩子心有灵犀的父亲。
师:李星华为《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这本书设计了这样的目录,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从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的部分目录)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父亲在陪“我”下棋。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晚上睡觉怕鬼,父亲安慰“我们”。
生: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树下给“我”讲故事。
师:是呀!在这本回忆录中,作者用了许多篇章来回忆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可见父亲的这份爱真的是深深地留在了“我们”心里。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父亲的形象。以女儿的视角走进文本,从父亲的身份感受人物形象,更容易在学生和文本间建立起联系,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五、读懂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
师:刚才我们借助人物的言行读懂了李大钊作为父亲的这些品质,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他作为一位革命者的伟大品质的?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生圈画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搜身时仍保持沉着冷静。
生:第二十自然段: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里我也能读出父亲在面对敌人审问时的沉着冷静。
师: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在法庭上的这一部分内容,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一部分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回忆父亲的?
生:这一段写了父亲的外貌: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
生:还写了他的神态:平静而慈祥,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师:读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样子和神态,大家有什么想了解和提问的吗?
生:当时父亲为什么没有戴眼镜?头发为什么是乱蓬蓬的?
生:父亲到底在狱中经历了什么?
生:是什么精神让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保持沉着和冷静?
师:课前预习时,同学们针对阅读中的疑惑查阅过资料,请大家一起交流。
生:敌人对李大钊施行了各种酷刑,但他咬牙坚持住了,连哼都不哼一声。看到这样都制服不了李大钊,敌人干脆把他的指甲拔了下来,但他还是不屈服。
生:李大钊为了保护被捕的其他同志,拒绝写供词,后来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
师:同学们,听了这些补充的资料,你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李大钊在狱中饱受酷刑。
生:李大钊即使饱受酷刑也依然忠诚于革命,不泄露半点儿秘密。
师:读完这些资料,再来读这段话,你们对文章内容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份理解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二十自然段。学生个别读、齐读)
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离我们现在的年代比较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师:李大钊何止在法庭上是如此平静,从全文看,他一直都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用上“当……时,李大钊依然……”的句式说一说。
生:当屋外响起枪声时,李大钊依然沉着冷静。
生:当局势严峻时,李大钊依然坚持工作。
生:当被敌人搜身时,李大钊依然保持沉着冷静。
师:从文中的每一处,我们都能看出父亲的平静、沉着与镇定。父亲为何能够做到这样的沉着与镇定?
生:第二十三自然段: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这里有一段李大钊生前最后的影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看影像资料:1927年4月28日,反动军阀判处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死刑,随即将他们押解到京师看守所。在那里,李大钊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影像。时隔多年,这台绞刑架或许还记得,临刑前,这个身穿棉袍、神色从容的人高喊了一句:“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喊完,他第一个走了上来)
师: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第二十三自然段。
(生个别读、齐读)
师:当时,“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了最后一面,父亲只是瞅了瞅“我们”,望了望“我们”,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心里想对“我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写一写父亲想对“我们”说的话。
(生写话)
生:父亲想对“我们”说:“即使没有我的陪伴,你们也要好好活下去!”
生:父亲想对“我们”说:“家人们对不起,我不能陪你们走下去了,但你们一定要坚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
【设计意图】在李星华眼里,父亲李大钊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外貌、神态感知人物形象,进一步理解人物品质。通过查找资料,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发挥材料在文本理解中的价值。
六、回顾总结,梳理学法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感知李大钊的形象的?
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来感知人物形象的。
生:我们还通过查阅资料,加深了对李大钊的了解。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我们运用以上方法,读出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形象,也读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形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回忆录的表达特点,感受李星华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学习方法,梳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和方向。
板书:
【评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把“革命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了具体要求。革命文化内容的课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其中一篇。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能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身上学习爱国精神,感知责任使命,体会时代担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做到言意兼得,是此类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果老师的课例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1. 立足儿童视角,缩短认知距离
一些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理解时容易遇到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学生对1927年的中国是陌生的,如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这些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方老师立足儿童视角,采用多种方法缩短学生的认知距离。一是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关联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对李大钊的已有认识,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二是借助资料,了解本文是16岁的女儿对38岁时牺牲的父亲的回忆。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女儿的视角读懂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再读懂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教学内容的安排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从常人情感到感悟英雄情怀,逐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推进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投入。方果老师曾对笔者说:“我在一个太阳初升的清晨,以女儿李星华的角度反复读这篇课文,把自己读得很感动。那一刻,我找到了教学思路。”教师只有真切体会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教学才会真正发生。
2. 重视语言实践,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要把握好“文”与“道”的关系,靠形象说话,让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的心灵。无“文”有“道”,教学显得抽象、教条;有“文”无“道”,教学变得浅薄、低下。“文”与“道”,均不可偏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机落实革命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是本单元编排的一个语文要素。教师以“默读课文,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达你对李大钊的印象”为抓手,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内容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关注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李大钊身为父亲的慈祥、耐心和对家人的关爱,以及作为革命者的伟大品格。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本单元编排的另一个语文要素。随着学生阅读理解的推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类型的资料。如《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的部分目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的爱深藏于女儿心中;从学生的疑问“父亲到底在狱中经历了什么”出发,让学生运用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解疑,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与理解。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资料,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人物的美好品德融为一体,文道统一,言意兼得。
3. 遵循文体特点,体现教学价值
教学的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如果不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出现不分年段、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会导致很多阅读课只讲思想内容、主观感受和语言文字,连最基本的体裁特征也不再讲了,阅读课的教学效率低下。义教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遵循了文本功能分类的逻辑,旨在提醒教师要依据文体样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以体现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人物回忆性散文,方老师以“回忆”破题引入,“文章写了对谁的回忆?”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人物的了解。“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哪些事情?”让学生感受回忆录的文体特点,又运用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针对人物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教师把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习得人物回忆性散文的表达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
(方果: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仙桥小学;余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12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