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没有配乐没有纷杂故事线的真实电影,在战火纷飞的暑期档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大多数人觉得《冈仁波齐》是一部小众电影,它触动了部分人对于信仰和灵魂的思考。没有看之前我也是这个心态,但是直到最后杨培归西,我才瞬间醒悟,这一路的朝拜浓缩了大部分人的一生,谁都会与之产生共鸣。
在朝拜的路上有生命的诞生也有生命陨落,有风雨交加,有阳光明媚。在朝拜途中出生的婴儿没有一丝停歇,一出生就在旅程上,随着大部队一起前进。这兴许暗示着我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需要风雨兼程的前行,也许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这却是社会和集团乃至信仰赋予我们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我们在路程中成长,在路程中学会,也在路程中被同化成集体的一份子。
藏民朴实,他们对金钱、权利、享乐都没有欲望,唯独信仰是毕生所求,于是如果此生能完成磕长头去到冈仁波齐转山便是死而无憾。而普通人对名利的追逐与在路上的藏民其实无异,我们扑倒了再爬起来祈求有更多的收获,藏民们的磕头是追寻内心的平和,为云云众生。普通人在人生路上的跪拜是寻求欲望的满足。我们先不分其贵贱高尚,无论是信仰还是欲望,都是驱动你不畏艰苦前行的动力。主人公死在了冈仁波齐的山脚下,此时画面静止了2秒。
安静、平静、宁静。
老人死在追求信仰的途中,死而无憾。而我们普通人的终点在哪?你一定是在追逐名利的途中寿终正寝的,为什么不是终点?因为追逐名利没有终点。让你寿终正寝之前回顾一路走来的旅程,发现自已一直在路上,经历了人和事,困苦与喜悦,那一刻你一定是平静的,因为你的一生只为此而活,不管达没达成,路上的一切都已经不在重要,所有将归于无。因为无论是为了信仰一路叩拜,还是为了追求名利一路辛勤,终点得到的都只是内心的平静。路上的辛苦不必较真,路上的美景享受就好,你也许会小憩一会儿,但你绝不会停止前进,因为从出生开始,每个人都注定了用一生去赶路的命运。也许我不能完全参透藏民的信仰,但我却从这里咀嚼出了人生。
虽然电影平实,遇到风雨和山体滑坡都没有刻意的渲染氛围,而是平淡的带过。但是一部好的电影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不仅仅是增加剧情感,它一定有值得推敲的意义。
藏民之间用信仰就可以建立起民族纽带,主人公一行在途中不停的被邀请或者邀请他人一起喝茶唠嗑。第一批是建房子的藏民,听说他们从遥远的芒康出发要一路朝拜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表示了钦佩和羡慕。但是他们还是要造房子。信仰和现实之间还是会产生冲突,追求信仰还是会在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下才进行。藏民们也不是不管不顾,盲目前行,这让影片更真实更具人性。
第二个遇到一个老大爷,在拖拉机遇到故障时慷慨邀请他们来自己家住。这不是简单的善良,而是信仰带来的最本真的同族认同感。而大爷都儿孙们都去朝拜了,家中只剩他一人,无力耕种,但他仍然为儿孙们骄傲。这揭示了事物的二面性,无论坚持哪一种信仰和梦想都伴随着某种牺牲,但是因为人的态度,我们自愿调节牺牲带来都负面情绪和影响。世界虽然是客观物质的时间,但我们却主管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一路上更具意义。
第三个遇到的是一对一路朝拜的中年夫妻,她们只有一个板车一头驴,他们没有拖拉机,也没有用驴来拉车。驴对她们来说是平等的众生,他们的同伴,于是妻子拖着板车,丈夫负责朝拜,一路的艰辛在她们看来确甘之如饴。这一路对她们来说不能用“坚持”来形容前进的每一步,而是用“达到”来升华这个旅程。无论是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一群人,在藏民的信仰中只要决定了方向,前进都不需要心理驱动,因为会成为一种本能。
在拉萨她们遇到了身体不好的女房东,发廊的女老板。拉萨是藏区中最城市化的地方,藏民们依旧朴实,女房东免了他们的房租,女老板感慨他们的虔诚。但是相比山区来的藏民,她们显然需求更多了,内心除了信仰还有更杂的东西。对于生活的内容不在是纯粹的只有信仰,她们心中还有利润,房租,生活品质等现实的需求,是更社会化的藏民。文明和纯粹的信仰会产生冲突,不能判定哪一个更好,因为哪一个都不可或缺。
我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但观完影后你会发现生与死其实说白了就这么回事,你不能选择在何时生,却能选择在死之前完成对某种信仰的执着。深挖你对名利、物质、梦想的欲望,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也是一种信仰,边走边找同路人,即使你在外人看来一生并无大成就。但至少临终时你会得到内心的平静,这才是圆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