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学习于老师朗读指导的技巧。
这次在研读于老师《望月》这个课例之前,我做了以下几点准备:
1.通读了三遍于老师的课堂实录;
2.浏览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电子教材;
3.研究《望月》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教学目标)。
做好这些重要的准备工作,再来看于老师的课,就会对于老师上的设计意图有更清晰地了解。
《望月》这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25课,虽然苏教版的教材没有像部编版的教材那样直接把语文要素和写作要求出示,是属于主题单元统筹安排的。但是稍加分析就会有所发现。在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如下:24课的《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5课《望月》,26课《灰惊鸟》和27课《水》,习作的话题是: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月色而产生的想象。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单元是关于自然美景,旨在通过朗读感受优美的语言。
再来看《望月》这一课的课后题:
1.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2自然段;
2.用钢笔描红,临写:镀、喻、舱;
3.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些古诗你熟悉吗?把它们找来读一读;
4.“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如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通过这些分析,我再读于老师的这节课针对性就更强了。于老师的这节课中最突出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且最后指向习作(本单元的习作),学生完成的习作也是惊人的好。我就于老师的朗读指导简单聊一下自己的思考。
语文教学最大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一、范读有底蕴
从上面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师的范读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在第一课时进行了整篇课文的范读,并且是选在恰当的时间点,也就是学生“尝试”过之后范读,老师读好了对指导学生来说就更高效、更省力了。
在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质疑理解了“芦荡”“剪影”等词语,于老师又进行了配乐朗读,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老师的范读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这是于老师不断练习的结果,他常说每次上课之前自己都会对课文进行无数遍地朗读,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二、指导有策略
课堂上于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将课文总结为了“眼中月”“诗中月”和“幻想中的月”。并且于老师参与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古诗对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落实了课后的第二题。
当学生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时,于老师抓住“又”“冒”两个字来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更要注意前后照应。课堂上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处处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便会更加深入。这样指导后的朗读才会读出境界,读出美感。
三、朗读有真情
美文要美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情趣。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外甥的话时,“月亮困了”其实也就是“小外甥困了”,用心练读,学生还真的读出了昏昏欲睡的感觉。
这里的情还包括了老师对学生的情,课堂上有一个细节是:于老师指名让一位学生邀请其他同学来读课文时,这位同学只邀请了男生,当时于老师说:“你不能都请男同学,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于老师在课例的旁边做了解释: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
从这里足以看出于老师对学生的情,彰显在细微之处。“重情趣”的课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