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强教授说: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这就是矛盾的产生。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真的一半清醒一半醉。
古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退一步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境界高的人善于化解矛盾,境界低的人容易激化矛盾。
生活中我们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以至于伤了和气。必要的退让是化解怨恨的催化剂,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一个年轻人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了一个孕妇,年轻人很礼貌的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
孕妇一过桥,年轻人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年轻人二话没说, 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
第三次,年轻人没有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走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
年轻人这次不甘心回头,向农夫礼貌地说:“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不干,把眼一瞪:“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
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
“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年轻人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年轻人便过去了。年轻人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年轻人:“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
年轻人争辩道:“在此之前我也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
和尚说,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
听完这话,年轻人满脸胀得通红。
在人生的独木桥上,如果彼此都不肯退一步,谁都会过不去,甚至有可能掉到河里。
学会让一步做人,宽一分处事,我们将发现天地是无限宽广的。
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助。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一天汉文帝升殿,大臣们纷纷叩见,唯独陈平没来。
陈平是开国老臣,退朝后,汉文帝便到后宫,换上家常便服,到陈平家去探视。
其实陈平并没有病,是装病。他正在家躺着看书,见汉文帝来,慌忙起身行礼,他说自己装病,是因为不想当丞相,要把相位让给周勃。
原来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保证汉朝宗室的传承,规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汉高祖死后,汉惠帝懦弱,吕后不顾汉高祖遗训,又立吕氏家族子弟为王,使得诸吕势力越来越大,刘家的势力却日益衰微。
吕后死后,诸吕结党预谋叛乱。丞相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灭掉诸吕,夺取政权。
陈平认为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他认为消灭吕氏集团主谋是陈平。
陈平便假装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为丞相,也使周勃义不容辞担起丞相的职务。
陈平诚恳地说:“汉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之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汉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
他同意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周勃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
为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后来也假称有病,向汉文帝提出辞呈。
汉文帝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了他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汉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陈平和周勃都是汉朝开国元老,他们如此不为己利,为国家社稷着想,谦虚相让,很值得今人学习。
退让是一门学问,你谦让他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能彻悟其中的道理,退一步又何妨。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