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李录他的投资理念以及他的人生观。
对他来说,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观,和他的人生观其实是互相联系的,并不存在那种上班下班判若两人的可能性。
李录有句话很经典,他说做投资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工作其实是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何谓价值投资
我觉得李录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在价值投资上的心法。什么是价值投资呢?我的理解是,好的公司本身会创造出价值,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持有好公司的股票,来分享好公司创造的价值。弱水三千,你作为投资者取一瓢饮。
这么讲有点抽象,我举一个李录自己讲的故事。很多同学可能看过讲2008年金融危机的那部电影——《大空头》,它的原作是迈克尔·刘易斯写的,这本书得到也有。《大空头》讲的是,一群投资界的大神,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很多金融机构持有的、围绕着房贷搭建起来的金融衍生品存在风险。因为所有这些金融产品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房价只会涨不会跌。于是这群人就开始做空这些产品,并且赚到了大量的钱。
李录说,其实他也曾经动过念头,想要去参与做空。大概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市场上有一个产品叫信用违约调期也就是CDS。这个产品也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的功能是,可以把违约风险通过类似保险的形式转嫁给第三方。比如说银行贷款给我买房子,风险是我可能还不上房贷。银行于是就到另一家金融机构,买一个CDS产品,如果我破产不还房贷,金融机构就赔付给银行。大空头们就是通过CDS来做空的,这个产品允许你用很小的资金,去撬动一个很大的赔付额。
但是李录跟他的导师,也就是芒格聊了一次。芒格就建议他不要这么干。
为什么呢?芒格给了两个理由:
第一,如果你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卖给你CDS产品的金融机构到时候会破产,赔不起了;另一种可能是,政府会出手救助这些金融机构,那时候你赚的钱其实是纳税人的钱,这钱你赚得不会心安理得;
第二,假设你没所谓,通过做空交易赚了很多钱,那之后你会一直寻找下一个能赚大钱的交易。因为这就是人性。
李录说,他观察了下约翰·保尔森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确实也是如此。保尔森是谁呢?2008年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大空头,狂赚20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有个记者写了本书,说这是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但是随后,保尔森的基金就经历了做多黄金亏损,以及投资嘉汉林业亏损等等。《彭博商业周刊》甚至在封面上把保尔森称为“大失败者”。
听了芒格的话之后,李录就没有再继续动这个念头,当然也放弃了一个通过做大空头狂赚一笔的机会。不过芒格的分析确实很准确。2008年金融危机里,是政府出手救助了那些金融机构。大空头保尔森一战封神,但之后也的确业绩不佳。
除了这一次动过做空的念头之外,李录说,他还真有过两年做空的经历,但是他后来就彻底放弃了做空的想法。他把做空视为是一个糟糕的生意。
原因包括:首先,如果做多,上涨的空间是无限的,下跌是100%,但是做空相反,上涨的空间是100%,下跌是无限的;其次,做空时候,即使你百分之百正确,也有可能破产,在市场证明你正确之前,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第三,做空会扰乱你的思维,让你不能保持专注。
所以,与其做空,不如做多,去分享增长带来的收益。而且,从一个更长期的视角来看,1800年以来,人类的经济总体上一直在持续增长,这个大的趋势更有利于做多而不是做空。
只不过,通过做多来赚钱,很难给人以“暴富”的感觉。你赚的是增长的钱,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赚到越来越多的钱。所有才有那么一句话叫,巴菲特99%的钱都是在50岁之后赚到的。
这是李录做投资的关键选择,通过做多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变富,而不是通过寻找大交易来寻求一夜变富。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的选择。这个选择其实就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
对于价值投资的解释有很多。作为一个践行者,李录的解释非常清晰易懂。在他看来,价值投资基本概念就是下面这四个。
第一,股票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你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相当于你买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李录说,这里面就有一个心理因素存在。如果你有了所有权的意识,自然就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公司。他开始做投资的时候,能够兴致勃勃地跟自己投的公司的保安聊上一个小时,去评估这个保安是不是称职,保安眼里这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因为他真的把自己投资的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公司。
后来他发现很多以前做投行的人转行做投资,都不太成功。原因就是因为,投行的工作是要把东西卖出去,卖给别人。卖东西的人要想成功,就是要不断说服自己,自己卖的东西是最好的。但如果以这种心态去做投资,就可能真的只是自己把自己给骗到。做投资是买东西,买东西不能假定自己买的公司就是好,而是要去不断验证。
第二,安全边际。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预测,但是人肯定是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只能得到一个概率,比如天气预报技术已经不断进步了,但是也会说明天有80%的概率要下雨,不会说肯定要下雨。所以,投资人需要预留出安全边际。简单来说就是你投资了一家公司,虽然你很看好它的增长,但是你也要预留出股票价格下跌的空间,不能为此破产。
第三,市场先生。市场先生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打的一个比方。这个比方说的是,你要把市场理解成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每天一上班,就要给你开个价格,如果今天心情不错对未来很乐观,就会开高价,但是如果心情不好又很悲观,就会开低价。对待市场先生,就不能受到他的情绪的影响。你得自己心里面有个底,知道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
第四,能力圈。投资人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去做投资。这也是巴菲特经常强调的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没有边界的能力就不是能力。因为不可能有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对于投资人而言,建立能力圈的过程,就是去弄清楚公司为什么赚钱、怎么赚钱、将来能赚多少钱等的过程。
所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有一种论调,说巴菲特错过了科技股,但其实这只是因为科技股不在巴菲特的能力圈范围内,不是他该赚的钱,他选择不去碰而已,而且巴菲特也不会心疼。
为什么能力圈必然有边界?因为每一件事情要想搞懂,都需要花很多时间。所以理论上能力圈必然是一个小圈,人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但是能力圈小,不意味着就比看上去无所不知的人吃亏。原因是,真正能给人带来回报的,往往是能力圈范围内的少数事情。就像巴菲特和芒格总是说,自己赚到的钱,都是因为少数几笔交易。
所以李录才会说,全世界上市公司有10万家左右,但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只需要研究5到10家公司。你需要不断做减法,忽略很多不在你能力圈范围内的东西。
从价值投资看人生
好了,说完了李录的投资观,我们再从投资的角度来谈一下人生。
有一句话说,要“develop a company as your lifestyle,or even your belief.”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要把公司变成你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你的信仰。做到这一点,你的工作就是你整个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分裂的、让你感到痛苦的事。巴菲特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自己是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工作变成了他的一种很愉悦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李录在投资上师从巴菲特和芒格,在人生态度上也是如此。价值投资者的人生观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就是长期主义视角。从前面讲的那个做空的故事,你就知道,李录选择长期的投资,而非短期的投机。以合适的价格把资金投入到一个好公司上,然后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而不是短期内通过某个交易大赚一笔、赚快钱。既然选择要通过长期投资赚钱,那就需要相应地培养一种长期主义的人生观。用李录的话说,在投资这场游戏里取得优势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工作。
短期内搏一把赚快钱当然有很大的诱惑,但我特别喜欢李录打的一个比方,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到处都是赌场,这说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还是能认识到,赌场不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存在,最终世界还是鼓励老老实实干活赚钱,而不是靠搏一把赚钱。
既然是要长期坚持不懈工作,那你肯定得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不然这就是长期坐牢了。所以,要把工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信仰。如果你做的是热爱的事,那很自然,像李录说的,即便在散步、在休息,也会无意识思考跟工作有关的事。而达到这种自然自发地学习和思考的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也就会累积起巨大的优势,就跟投资收获的复利一样。塔勒布说,作家在凝视窗外的时候也在工作,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不是没有道理。
接下来就是对知识的诚实。李录说,价值投资的一个道德底线就是,要把对真知、对智慧的追求当成是道德责任。它需要你对知识要诚实,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清楚自己需要知道什么,以及意识到总会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存在。否则市场就会惩罚你。
总结一下
选择一种投资方式或工作方式,其实也是选择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李录而言,他的选择就是做长期价值投资,不赚快钱。相应地,你就要有长期主义的人生观,要对知识诚实。而要长期主义的做事,那肯定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是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