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熵增定律,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何为熵呢?熵就是一种无序状态,熵增则是无序状态的持续增加。比如你今天打扫了房间之后,直到下次打扫前,熵增一直在不停的增加。熵增定律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在一个孤立系统种,如果没有外力持续做工,那么这个系统就会趋于热寂,整个宇宙都不例外。
熵的英语是entropia,希腊语是entropia,是内在的意思,熵增表示的是一个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不断演变的过程,而要对抗熵增,则要以负熵为生,建立耗散结构和避免路径依赖。熵增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孤立系统和无外力做功,耗散结构则是外力持续做功。比如我们一日三餐,如果不加以适当外部运动做功,肯定会脂肪堆积,但你选择健身,吃下去的能量会转化为肌肉,加快血液循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机构。何谓避免路径依赖,主要是要有成长性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出租车司机无疑是个高薪职业,但如今已经沦为互联网的附庸。世界是非连续性的,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所以要避免路径依赖,保持开放,才能对抗熵增。
除了耗散结构和保持开放,保持精神负熵也是对抗熵增的好方法。精神负熵是《心流》作者米哈里提出来的,精神负熵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全情投入,忘我的精神状态,对于身处信息泛滥,注意力被无限分散的我们有借鉴意义,因为精神负熵的核心是专注,专注才能进入忘我的境界,即心流。
具体该如何对抗熵增,以负熵为生,作者在书中提到了12条熵减法则,分别是成长性思维,终身学习,损失厌恶心理,从众效应,打破路径依赖,心流,罗森塔尔效应,马蝇效应,德西效应,霍桑效应,帕累托定律和复利效应。这本书名虽然叫《熵增定律》,但大部分篇幅都是方法论,对于个人的成长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今天先来阐述前6条熵减法则。
1 成长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是由《终生成长》的作者德韦克提出的。何为成长性思维,一句话总结就是相信努力大于天赋,不被自身固有条件限制和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作者提到了构建成长性思维必须克服的四座监狱,分别是成功的监狱,过去的监狱,表现的监狱和恐惧的监狱。
成功的监狱是指沉迷于自己以往成功案例,固步自封,不会随外部环境更新自我的监狱。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时代的红利,碰巧赶上了,不成功也难,但时代一直在变化,如果不能即使洞察,最终也会一败涂地。
过去的监狱是指人会基于以前的种种做法,判断自己能否做成一个新的事物。比如我从来没参加国数学竞赛的,我将来参加也不可能获奖吧!成长性思维者则会去挑战新事物。
表现的监狱是指炫耀,而且是一种脱离实际能力的炫耀,只是显得厉害而已。
恐惧的监狱是指对过去至暗时刻,某个失败的画面耿耿于怀,但有时恐惧也来自赞美,就像书中提到的智商组的孩子,为了避免自己做不出题的恐惧,第二次选择了难度较低的题目。第三种恐惧则来源于避免冲突,比如你明知对方不对,却由于恐惧发生冲突,缄默不语。
如何克服以上四座监狱呢?就是要志存高远,勇于行动,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并且承担责任。
2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何为终生学习者?邓亚萍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做出了诠释。8岁被省队拒绝,13岁被国家队拒绝,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位拥有终身学习思维的教练,从此邓亚萍开启了自己乒乓球生涯的开挂人生,先后夺得4枚奥运金牌和18个世界冠军。退役后的邓亚萍已经名利双收,但她并未真在自己的成就上无所事事,而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挑战--去清华读书。
众所周知,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刚到清华,英语水平为零的邓亚萍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获得了清华大学英语学士的学位,而且获得了因果诺丁汉大学硕士以及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学位,正是他把自己始终做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态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才让自己不断的突破极限,取得新的成就。
3 损失厌恶心理
有没听过一句话:丢失100元带来的痛苦要得到200元才能抚平。这就是损失厌恶心理。人们总是倾向于确定性的机会,一旦发生损失或者只是没得到本来该得到的东西,这在心理学上叫相对剥夺感,就会很痛苦。但我们要说的就是如何巧妙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对抗熵增。
健身房都是会员制,健身房赚钱的秘诀就是他赌大多数会员不会天天来,但反过来讲,作为会员,你交了一年会妃,如果平均到一天,也得好几块钱,你一天不去,比如损失5元,一个月就是150啊,所以这种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促使你坚持锻炼,毕竟多去一天,少损失几块钱。
另外,讲损失厌恶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拼多多的提现活动了,好像你提现不了就真的损失了一笔钱一样,好的商业都是研究人性的高手,正是因为触发了人损失厌恶的心理,才让拼多多病毒裂变拉人圈粉得逞。
4 从众效应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心理,从众可以减少我们判断的成本,减少决策失误,所以有了大众点评,拼多多这样的平台。现在的世界选择太多,很容易让人迷失,患上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从众。从众行动有3个要素组成,即行动=动机X能力X触发。
每个人原则上都是理性人,做事都是有动机的,比如健身的目的是保持健康,可能例行体检种指标超标,害怕损失健康的心理,才让自己有了健身的强烈动机
第二就是要有行动能力。如果脚受伤了,没办法运动,也就不会最终发生从总行为。
第三就是触发场景。健身这种低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很难坚持。但是如果你身边正好有一个一起健身的人,那么就可以坚持下去。
以上都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说明了从众的好处。但如果盲从,则会掉入商家营销的彀中。
5 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这个原理背后存在着对于利益以及成本的考量。比如你习惯于买一家的生鲜产品,就会经常去买,去了多了,也和老板认识了,所以就会经常光顾成为老客户。不管什么生意,都要维护老客户,可能这里面也涉及到帕累托定律,即二八定律。突然有一天,新开了一家生鲜超市,你会不会去尝试呢?这会涉及到尝试成本。继续延申,将一个小象的故事,一只小象被铁链锁在树桩旁边,无论怎么挣脱都摆脱不了,于是他有了路径依赖,觉得我这辈子无法挣脱了,即使随着年复一年,它已经变成了大象,完全有能力挣脱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也是上文所说的成长性思维的反面--固化思维在起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路径依赖呢?首先,自己要有明确的目标,依靠外部路径依赖往往是缺乏内在动力的选择,当自己可以主动做选择的时候,就可以离开依赖的路径,走适合自己的路径。其次,是尝试最小闭,如前文生鲜的例子,我可以去新开的店里买比较便宜的事物,即时发现不如路径依赖的那家好,尝试成本也不高,如果优于之前那家,可以继续尝试。第三,则是要持续做功,对抗熵增的核心就是持续做功,因为是新的路径,需要自己不断的做功才能变成一条全新的路径。所以摆脱路径依赖的路径就是:开辟新的路径--变成路径依赖--再次开辟新的路径,如此循环往复,路径多了,才能摆脱依赖。
6 心流
心流也叫精神负熵,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陷于心流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首先会觉得时光飞逝,写作是培养心流的一个好方法,正如你所看到的我这篇文章,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三个小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文章本身。第二,不觉他物,彷佛自己身处一个全封闭的真空环境,五官能力被剥夺。第三,自动运转,一切好似行云流水斑自然。第四,感到愉悦,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总之,是一种忘我的忘记时空的一种愉悦的享受,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经历过呢?
那么该如何产生心流呢?根据米哈里的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式,分别是专注,明确目标,及时反馈,挑战水平与能力相适应的任务以及练习正念。
首先是专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限切割,于是有了注意力经济。面对每天信息的狂轰乱炸,我们学会了“三心二意”,大脑被迫开启多任务模式,但涉及到慢系统的任务和工作并不能奏效,对于快系统倒是能应付,比如你可以一边做菜一边接电话。大脑是有带宽的,快系统的任务占用比较少,慢系统的则占用比较多,同时开启多个慢系统的任务大脑很容易负荷过载,所以还不如一专注更有效率。
其次是明确目标。目标就好比大海航行种的灯塔,它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并为止努力。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看到别人表面的光鲜,却看不到人家背后的努力。《徒手攀岩》的主人公Alex徒手攀岩914米酋长岩的过程刷爆了朋友圈,并在豆瓣获得了8.9的高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Alex练习了整整八年,攀岩如此,其他亦如此。只有聚焦目标,才会不断努力,进入心流状态。
第三是及时反馈。我是做教育行业的,平时也会和学生说,你学过了和学会了中间缺乏的一座桥就是反馈。为什么学校会有考试?这本事就是对学生学习成功的一次反馈。如何判断你不只是读完而且掌握了书中的核心观点呢?那就是你可以写出来或者讲出来。《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以教为学,当你能把书中内容讲给小白听的时候,才是正真的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了。读书的目的是认知的迭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是挑战水平与技能水平相符。古语有云: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米哈里根据挑战水平和技能水平,讲体验分为八个区间:
1 挑战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无感。比如从椅子上站起来
2 挑战水平中等,技能水平低--担忧。比如你的50米水平是8秒,考试要求7.8秒。
3 挑战水平高,技能水平低--焦虑。比如你的50米水平是8秒,考试要求7秒,你会有不及格的焦虑。
4 挑战水平低,技巧水平中等--无聊。比如让一个高中生去做小学生的数学题。
5 挑战水平高,技巧水平中等--唤起。比如同样的工作,可以一周做完,但现在要3天。
6 挑战水平低,技巧水平高--放松。比如朗朗去谈一首钢琴初学者的曲子。
7 挑战水中等,技巧水平高--掌控。比如让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老审计去审计某家上市公司财报。
8 挑战水平高,技巧水平高--心流。比如孙颖莎和伊藤美诚的乒乓对决。
挑战水平和个人技能因人而异,我们在做任务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能让自己产生心流或者接近心流,比如唤起,放松,掌控的任务,帮助我们最终进入心流状态。
最后就是正念练习。比如冥想,瑜伽,运动,自我反思等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