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一隅能够有块土地种些自己喜欢的绿色蔬菜,还是挺招人心生欢喜的。对一个从小做惯农活的我来说,更甚。看着蔬菜从播种到采收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非常治愈坏情绪的过程。
偶尔会在社交平台嘚瑟自家的阳台蔬菜。当我把一些劳动成功展示到文友群的时候,文友德宝大 哥在群里戏谑我是“耕读佳丽”,突然感觉自己的脑洞被瞬间打开,一下子搭到父亲的身上去了,尽管父亲已经走了整十二年。
父亲只有高小文化,但毛笔字写得清秀。家里书写楹联的任务基本落在父亲头上,至今没有一个子女的毛笔字是能够胜过父亲的。大抵每年的春节,父亲都会写一个“耕读传家”的斗方贴在弟弟住的房间门上。打我从认字开始,记忆中几乎没有断过。长大一些,还一度暗笑父亲没有一点新的创意。那时斗方很流行类似于“招财进宝”“财源滚滚”这些具有浓浓暴发户味道的楹联,从未见父亲写过,回想起父亲还是有一些风骨的。那时甚觉“耕读传家”那斗方普通,至于“耕读传家”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深意,似懂非懂,事实上也从没有真正弄懂过。单从字面理解,以为“耕”,仅仅是农夫的辛勤耕耘,“读”,仅仅是希望我们兄妹姐弟好好读书,而“传家”,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肤浅的理解耕与读,很是符合我们整个家庭那个时代的现实状况。
自从德宝大哥抛出那个“耕读佳丽”的梗,我一直在思考“耕读传家”的深刻涵义到底在哪里?父亲已经作古,已然无法知道父亲多年书写“耕读传家”最直白的答案。
经过几重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去粗浅的理解“耕读传家”,虽然显得自不量力,但依然以记之,算是对父亲的某种告慰吧。
回看历史,耕读传家是我国古代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沉淀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犹见一代代农夫在田间劳作,儿童在屋舍诵读。耕与读,似乎是两个极端,却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耕者,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生活的厚重。每一寸土壤,都承载着农夫的希望与汗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耕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为了生存必须付出的努力。耕,寓意着勤劳、坚韧和付出。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行为,更是一种勤劳、务实的生活态度。
而读,是心灵的滋养,精神的食粮。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人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读,可以明理、可以修身、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儿童在蒙昧时期,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识字、读书、明理,逐渐成长为有德有才之人。读,是求知、进步和成长。
诚然,耕读传家,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耕作,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是生活的基石;读书,则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耕读传家,意味着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耕读传家,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在耕作中,人们学会了勤劳与坚韧;在读书中,人们领略了知识的广博与深邃。耕读传家,使人们在劳动与学习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耕读传家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耕作,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读书,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耕读传家,意味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当我细细厘清耕读传家背后的多重涵义,显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耕读传家的哲学道理,不禁为过去的无知感到汗颜,如果父亲当时知道我的暗笑,一定会暴我几个“五爪栗”。
一直相信仓颉所创造的文字是有无限魔力的。回头看看父亲持之以恒的把“耕读传家”贴在弟弟的门头,就像贴了一道鞭策的灵符,是否有家族某种隐喻力量在里面呢?追踪家族祖上的荣耀,虽然没有出过达官贵人,在近代史上也是出过秀才,有进过黄埔军校的近亲。父亲作为一名老实巴交的一介农夫,也培养了两个吃公粮的孩子,孙子又考上了复旦大学,在村里人看来,也是祖上冒青烟了。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的耕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而应该理解为各行各业的技术深耕。深耕不光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挖掘。此时耕的寓意:勤劳、坚韧和付出永远适用于各行各业。
此时只想告诉泉下的父亲,如今弟弟是深耕在教坛的高级教师,令你骄傲的大孙子已经初耕在杏林,你疼爱的大外甥女在设计领域小有名气的耕耘着,帅气的大外甥也通过笔耕吃上了你心心念的公粮,即使不爱读书的也赶鸭子上架设法让他们去学一门专业技术,而我把所有过去的荣誉束之高阁,依然时不时选择笔耕,当我的兴趣爱好......在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诠释着“耕读传家”的精神力量。
如此看来,春节进户门的斗方楹联,还是要吩咐我的兄弟姐妹们依然把父亲一贯的“耕读传家”楹联重新帖上,作为家族希望的传承,把父亲“耕读传家”的家风力量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