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足迹

             

        岁月如歌弹指过,光阴似水不再来。夜色已深,窗前那一缕缕的风,带着白天的余热,轻轻的吹过,吹起了我无边的思绪,街灯在马路两旁,显得格外刺眼,马路上的偶尔还有车在疾驰,那是他们奔向回家的路,日夜兼程奔波,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奔向为自己亮灯的家,不只是为了那平淡无奇的日子。曾经的你在我们心中那伟岸的模样,时过二十年有余,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花瓣飘香的季节里,旖旎在我流连的风景中,今夜星光闪烁,今夜思绪万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多少次提笔想写写父亲辛劳的一生,去追寻父亲那曾经走过的足迹,回忆往事似潮水般断断续续地涌入,从记事起能记起的生活碎片,到懂事后的感情交集,杂乱无章一点一滴的生活状态不时的在脑海里闪现。光阴一点一点逝去,很多东西留不住。记忆终究太荒凉,疏落了我的念念不忘。那匆匆的时光,随着潺潺的流水,流逝了你我父子的曾经,再回首,已是白雾茫茫,沧海桑田,徒留唏嘘。无论好与坏,无论得与失,留下的是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才能对得起养育之恩,对得起父母的恩情。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内心中没有恐惧,不管黑夜与白天,呼喊的时候有人应声,难过的时候有人安慰,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生命总是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每一个人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匆匆的过客,多想,时光不老,你我父子情意不散。在光阴的渡口,守望尘世的甘与苦,共描一幅山水田园。怎奈,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经年不再,父子之情已各自天涯。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情,就好比春天的阳光普洒大地,无私地关爱着我们,永远为我们点亮一盏名为温情的心灯。记忆中,父亲就是一个家的顶梁柱,是一家人精神的依归和靠山。父亲是安心和幸福的滋味,父亲是风雨飘摇中的不离不弃。可能因为平凡, 父亲让我们无法用笔尖捕捉他的全貌,但父亲仍旧是我们今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从古至今,关于父爱的故事无以计数。当真正失去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父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拥有厚实的胸怀和深沉的力量;父爱蕴藏着的,是太阳的光泽,是莽莽苍苍山林的气息。父爱如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我们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我们走向人生旅途……父爱比天高,比海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并教育着我,让我们学会了用爱感动生活,用爱感知世界。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子女穷其一生也报答不尽……这个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你撑起整片蓝天,在严厉的背后独自背负了许多责任与压力,是唯有当我们真正为人父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儿时父亲的肩膀。我们姐弟四人到今年最小的弟弟也将步入六十岁了,也都是当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人了,时间带走的不仅仅是过往,留下了的是些许无奈,感情的续接,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爱回忆过去,回想起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以及沧海桑田的经历,也有些许的辛酸和振备。过往种种,皆为序章。疼痛让你清醒,回忆让你不能忘却怀念,人生不是剧本,它是一个艰难前行的过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父亲就是用他那辉煌与追求写就了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的光辉篇章。与父亲的缘分是我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厚重的家庭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传承很重要之一的是家风家训,家风家训并不是一句空话,直接反应了父母个人品德和修养,它影响着一家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这不仅仅是父亲的宏愿,亦是我辈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引导着整个家庭的风气,并且代代相传。从而尊老爱幼,认认真真去对待彼此之间的感情,才不至于辜负这世光阴。我们对生命怀有珍重之情,对梦想保持向往,对生活继续热爱,属于生命本真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 

父亲(1949年)

         

        据我爷爷奶奶说我们家是我爷爷的爷爷携全家从济南府赶着马车沿山海关是从山东闯关东去的东北,祖爷爷常和爷爷说起山东祖藉的那颗老槐树,爷爷那种对家乡向往的眼神,印象深刻至今历历在目,是真实的怀念山东那血脉相连的齐鲁大地。东北,地处东亚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闯关东的祖辈们从山东、河北一带,囿于生计,大量迁移到山海关以东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一带谋生。一路上战乱、饥饿、疾病从未放过这些可怜的人们,但也磨炼出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决心,爷爷的爷爷一家人,就是那一个年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的血泪史。东北----这是一片神奇的天地。林海茫茫,晴空如洗,满眼蓝、白、绿,一低头,又变成了黑,黑的发亮,黑的透明。这里的人们果然不像我经常见到的人们一样,少了几分拘谨,多出几分豪放。多少次想踏上那片我父母魂牵梦绕的土地,去看看他们如此依恋的故土。当我又一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三岁,还不太记事)去故乡东北的时候已经是改革开放后的二O一一年了。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九年了。真的,踏上黑土地之前,我总喜欢把她想象成一片不一样的天地;事实上黑土地和黄土、红土啥的,还真不一样。亿万年落叶浸染的黑色,除了肥沃之外,还多出几分随性,大大咧咧,随遇而安,无拘小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像这肆意的土地一样那么率直——“一方水土一方人”嘛!相对于“关里”,这片土地启蒙较晚;但要说这片土地文明短浅,就不那么确切了:事实上,她的文明起源,与黄河流域几乎是同步的,只是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大规模开发则是在几百年前的清朝,而且从起步,就与山东息息相关。齐鲁大地创造过无数辉煌,也蒙受过无数苦难,所以从清朝统治者鼓励开拓“北大荒”之始,山东就作为移民主阵地,源源不断地把她的子民送往东北,陆路走山海关,海陆走渤海湾、辽东半岛一线。这些“闯关东”的先行者们,除了把山东人的质朴、厚道、勤劳、善良带到几千里路之外的“关外”,更是把这片土地上儒家文化的厚重,播洒到冰天雪地的异域。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齐风鲁韵,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齐鲁儿女的灵魂,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所以,无须刻意栽培,不用特意熏染,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仁爱、宽厚、信义……破土而出,傲然怒放。黑土地上最初的野性,与山东人的豪爽、质朴、儒雅,激烈地交汇、碰撞,终于造就了我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的“家乡”味道。停留的些许日子里,无论酒席宴饮,还是徜徉景区,或者走在大街上,除了天与地、冷与暖不一样,人情世事,言行举止,同样的亲切而熟悉;感受到的,同样是和风劲吹,世间常春。偶尔遇到乡音不改、还是一口山东话的“山东老乡”,更觉亲切,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山东”与“关东”的血脉相连。发端于齐鲁热土的儒家文化,跨过平原,越过山川,弥漫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其实对于上至皇帝,下至乞丐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都无意创造历史,他们只想活着,是历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还有人性。日本鬼子制造 “九一八”事变后,不过三个多月,东北沦陷;又不过三个多月,日本扶持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我的父亲王汉臣出生于一九二九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依兰县道台桥积善屯的雇农家庭,爷爷王和奶奶谷成珍共哺育五个孩子,因家贫困,生活无着落,只留下我父亲和姑姑两个孩子幸存,家里没地,爷爷扛长工,奶奶年轻的时候就有哮喘,家道贫困,缺医少药,身体时好时坏,特别是到了冬天几乎无法下地劳作。父亲八岁起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吃肉只能等到年节,平时吃的东西都是主人家不吃的剩饭,勉强温饱,东北的冰天雪地,一件单薄的棉衣就要挺过一个冬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难的生活使父亲从小就扛起了家庭重担,拾柴,捡粪,扛小活,帮助爷爷奶奶艰难渡日,家里穷没有念过书,上学一直是父亲童年时光的梦想。

      依兰从唐代渤海国设铁利府开始,历朝历代建置从未间断。依兰既是满族、清朝两位始祖的发祥之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幽禁之城,特别是二帝在五国城坐井观天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哓。依兰自古便有“东北重镇,遐迩通衢”之称,在整个下江地区,是地位和影响仅次于佳木斯的重镇,是个多山多水多土地,山青水秀鱼米之乡,尤其是依兰东部山区更是适宜人们居住的好地方。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抗日联军的发源地。三山对峙、四水交汇,是省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和资源最优秀的县份之一。曾享有“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解放前造成农民生活贫困直接原因,以受地主雇佣、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为其之一,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土改前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8~9倍,靠剥削农民发财起家。侵华日军占领时期,战争袭扰,土匪抢劫,封建剥削,农民灾难愈加深重。为糊口奔命,无钱添置衣物、翻盖房屋。逃荒要饭,乃至家破人亡。黑土地虽然肥沃,但是他们要遭受日本侵略者和中国地主的双重剥削,使得贫苦农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制度与山海关内有很大的差异。东北土地80%被称为开拓地和满拓地。这一概念是指日本在东北殖民期间抢夺来的土地重新反租给中国地主经营,然后由地主再次租给佃户,进行二次剥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成为创建巩固东北地区根据地的首要内容。1946年,东北除几个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农村都迎来了东北解放军和土地改革工作队,土地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父亲的故乡依兰县。在土地改革工作组的帮助下斗地主,分田地,解除地富坏分子的武装,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爷爷也因为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协助土地改革被选为村贫协主席,和许多农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1947年在我国是一个特殊年份,不仅仅是解放战争局面开始逐渐有利于我军,另一方面解放区还普遍实施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专项法律。这对粮食种植条件极为突出的黑土地而言,无疑是激发百姓参军积极的最好办法,深得东北百姓拥护。父亲那一年十八岁,身上穿的是已经磨的没毛的羊皮背心,脚上是只剩下鞋底几乎没有鞋帮的鞋,和许多翻身分到土地的农民一样,喜悦的心情伴随着保卫胜利果实的实际行动,报名参军,同村十一个青年编入东北野战军迅速发展的200个独立团其中的依兰独立团。父亲是独子,完全可以在家帮衬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的支持鼓矿励下,父亲毅然决然的穿上军装,从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程,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把毕生的追求献给了解放祖国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

        经过月余的训练之后,独立团改编为独立师,正式加入东北野战军十二纵序列,次年既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一一辽沈战役。为了彻底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东北,人民政府号召青壮年“保家保田参军上战场”。这时,党中央提出“四八年消灭蒋匪军,解放全东北”的号召,部队进行战斗动员,父亲立即给连队党支部口述入党申请(还不会写字)申明入党的意愿,争取火线入党,战场立功。入伍后第一次战斗参加的是解放兴城战斗。首战是打兴城,四野总部就交给父亲所在的十二纵队。是日,从辽河西岸出发,路径沟帮子、黑山县、义县、五天四夜急行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天刚放亮,就将国民党一个师包围。战斗打响后,父亲所在的警卫营负责攻南门,双方炮火非常激烈,身前身后炮弹不断轰炸,子弹从身左身右嗖嗖飞过。各个战斗小组,不怕牺牲,勇猛顽强,奋战一夜,拂晓攻到城下,这时,炮火集中向城墙轰炸,城门用炸药炸开,大军迅速攻进城内,当太阳刚刚升起时,解决战斗,把俘虏全押送出城。有奋斗就有牺牲,打兴城之后,全班十名战友有两名牺牲,三人负伤,父亲在战斗中敢打敢冲,勇猛荣立三等功,并在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政治上成长为一名忠诚党的事业的共产党员。父亲参加革命后,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革命需要他开荒种地,他就拿起镢头,用汗水换来粮食;训练中不怕苦,战斗中不怕死,革命需要他当班长,他就把全班带领成经得起考验的战斗集体;革命需要他当战士,他就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可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踌躇满志,士气高昂,信心满满,而且身心健康,精气神饱满,坚持持续不懈的锻炼,身体健康强壮,灵魂要健康强壮,也需要反复的打磨和锤炼。生命的意义在于蜕变和成长,而在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皆有其存在的意义。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自己承载着重生的美好愿望;追求象征高洁、清高的品行,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回望父亲参加革命一年来的过往岁月,无论寒来暑往,季节流变,坚持信仰,是一次一次蜕变的过程,只有经受各种艰难与折磨,把困难踩在脚下,才能站的更高,飞的更高。在痛苦挣扎中,努力的适应部队生活,提高加强纪律的自觉性,意志力增强,心智提高,生命和灵魂就得到升华。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又分为军区和野战部队,同年8月军队扩张到103万,此后辽沈战役歼敌47万,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马不停蹄的入关参与平津战役。1948年11月,父亲随东北野战军跨过山海关,向关内挺进。出关十万,入关百万,这时候的第四野战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是当时解放军各大野战军中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武器装备最好的一支机动力量,部队名称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月后,中国的革命领袖在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里,告诉全国,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辽沈战役伊始,东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北宁线。这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强大的军队,就要闪电般亮相华北平原了。

        1948年12月,到达北平附近后,父亲所在的师团改编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第二师,师长为程世才,准备接管北平城内防务,负责北京区域内卫工作。父亲立功后不久调至师部警卫连,担任副排长,在进关的路途中和国民党散兵游勇发生遭遇战,战斗中负伤(也是解放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负伤)。伤逾后参加了包围北平和接管北平防务工作。1949年初,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党和人民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动渡江战役,24日解放南京。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进军全国,到9月份已经解放全国大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父亲十月一日那天换上新军装,把一支长枪擦的铮亮,在天安门前金水桥边担负警卫工作,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亲耳呤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要求全军指战员迅速肃清国民党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父亲从此真正的把自己的理想和解放祖国建设祖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950年1月,四野大部队南下执行解放全中国的命令,一直打到海南岛的海角天涯。因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父亲没有随大军南下,由师长(程世才)推荐去北京公安学校上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公安机关领导下,逐步把地域性的公安武装和人民解放军担负公安任务的部队正式改编成人民公安部队,并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主要担负守卫国家重要厂矿、企业、交通设施,维护治安,警备城市和保卫边疆等任务。1951年5月,先后在华东、东北、中南、西北、西南等大军区和铁道兵成立公安部队领导机构,各省、市亦相继成立公安总队,负责领导全国之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工作。此后,公安部队陆续整编。1951年9月,统一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的前身。

        父亲从小没上过学,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解放初期需要大量的干部,父亲也由此开始了从扫盲到中专毕业三年的学习生活。北京公安学校最早成立于1948年8月,是北京市公安局培养干警的学校,当时的校址位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父亲的记忆当中,校园内外的环境非常好。校园被弯弯的围墙环绕,校园很大,树很多也很壮,建筑物相对较少。一砖到顶的老旧平房错落有致,不高的红砖楼房年头也不短了,掩映在绿树之中,透着几分神秘,又有几分朴实。北侧有宽阔的操场,口号声时起时伏;东边是大片菜地和多年生长的果树,到秋天一眼望去,田间绿油油的蔬菜与挂在枝头的果实相继涌入眼底;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直或弯、或宽或窄的小道把教室、礼堂、宿舍、阅览室、食堂、操场、菜地、果园等连接起来,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学习内容大致分四大部分:理论课、业务课、军体课、汉语课。理论课主要内容有时事宪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业务课主要内容有政治侦查、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内保工作、派出所工作、现场勘查、案例分析等;军体课的主要内容有队列训练、擒敌拳、捕俘拳、射击训练等;汉语课的主要内容有语法知识、写作、审讯记录等。父亲学习基础基本没有,突击扫盲后,只认识一些汉字,基础差,底子簿。理论课非常吃力,通过努力学习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经历,需要在学习中感悟、需要通过学习进入更高一层的中学或者大学,这时候,责任感会自已更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努力的追求进步,也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负重托,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能睡眠,唾觉前要把每天学习的内容在肚皮上写一遍,怕影响别人,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复习,着急上火,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头发一把一把的掉,只是为了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基础较差,不甘被淘汰结果,于是发奋图强,在第一年学习中,通过与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多次交流,发现了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不足之处,勤加练习,多做思考,在老师和同班战友们的帮助下用一年的时间加以改进,终于在第二年考试考核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圆满结束学习生活。在校学习的三年期间,朝鲜战争暴发,老部队全师都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到1953年,志愿军回国后,从积善屯参军的十一个小伙子,只剩下父亲和同村王姓的两个人(转业后留在了长春)。在校学习也是父亲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父亲和战友们(1955)

        从北京公安警察学校毕业后,父亲听从组织安排,分配到山西公安部队工作,公安部队主要工作内容,在内卫方面,执行清剿土匪、平息叛乱、反空降、警卫首脑机关、警备城市、守护重要工业设施、守卫铁路桥梁、隧道和看押罪犯等任务;在边防方面,执行国境警卫、侦察、检查和边境事务管理等任务。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到太原后最初在太原市东华门15号(山西省监狱)公安中队任指导员,指导员作为连队党支部的书记,对全连的政治工作负主要责任,具体担负着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培养人的职责,良好的生活作风不仅是完成任务的保证,也是军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榜样效应,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准战士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战士,做到既严又爱,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和一日生活制度规范战士的日常生活,养成优良的军人作风。对战士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要主动帮助解决,并积极引导战士培养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父亲的战友回忆到:父亲为人谦和,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目光中透露出亲切的和蔼。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遇事不急,心细如丝,没有架子,写得一手好字。最令人敬重的是,心地善良,为人真诚,以中队为家,把战士们当兄弟,帮助战友们成长成才。全中队百十号人的家庭情况、个人想法、喜好忌讳、长处弱项,全部都装在他的大脑之中。他和每一位战士都相处得很好,战友都愿意接近他,有什么话都会主动和他说。东华门十五号是解放前日伪时期省监狱旧址,关押大部都是重刑犯,地处闹繁华闹市,解放后,52年发生一起重刑犯越狱脱逃被击毙的重大事件,省监狱是监狱系统大型监狱,监狱年久失修,监房环境毁损房严重,影响到威胁着广大公安部队和服刑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证监狱在押人员和监狱民警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53年省监狱按照山西全省监狱布局调整计划,全部搬迁至临汾省监。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监狱搬迁押解工作圆满完成。原监狱服刑人员全部转移至监狱新址,实现集中关押。中队在搬迁工作中,严格纪律,严格指挥,圆满完成了押解看守等工作,得到了监狱和支队的表彰。

        父亲和母亲认识的时候是在父亲参军前经人介绍匆匆见了一面后(订婚)就分别了。母亲宋志明,出生于1933年正月十二,家住依兰县道台桥镇卡伦村,姥爷姥姥也是地道的农民,母亲排行老大,下边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母亲当时年龄尚小(15岁)虽然年龄小初小毕业后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支前工作,是村妇救会主任。1953年在姥爷和姥姥的催促之下去太原完婚。当時从东北到太原的路途行程是那么的遥远,三千多公里得走五天,母亲又晕车,路上一口东西都不能吃,吃一点就吐的一蹋糊涂,母亲怀着美好的愿望,进行着自己的人生。即使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依然不悔。实际上人生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努力,一种期盼。渴望着把梦想变成现实,将虚幻化为真实。生活,因梦而美好;人生,因梦而苦闷。然而,再难的道,也有尽头;再长的路,也有出口,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另一个人要来过你的青春,但却在往后的岁月里续写更加幸福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父亲母亲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往前奔跑,跑得太快就会跌倒。哭泣,害怕,不敢往前走。惧怕黑暗,拒绝长大。有我们在其中挣扎的影子,或痛苦,或绝望,可是我们谁都没有去选择放弃,我们一直挣扎,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上帝,我们相信的是我们自己,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信仰和理念。青春是美好的岁月,没有拼闯就不会散发芬芳,要有勇气,不再惧怕成长路上的孤独和迷茫,将奋斗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道光亮。

        婚礼是在中队的食堂举办的,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那个时候的人结婚一般都是有组织的,当要结婚时会向组织申请,领证需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张单人床一并,买点水果糖,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鞠躬是必不可缺少的。简朴的婚礼,却有了相伴彼此一生,简单并且单纯的爱情故事。此后,结婚时在梅山借住一段时间后,在东华门8号院有一对新婚夫妇,开始了他们婚后非常困顿的生活。父亲当时是供给制待遇,解放初期,由于没有条件实行货币制度,只好在部队、机关、团体等公职人员中,实行保证较低生活条件的供给制,而且是实物供给制。供给制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部分解放区实行,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一种分配制度,供给制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局势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要说到五十年代的供给制,最大的好处是让人对钱没概念。解放初期供给制虽然时间不长,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父母亲在供给制那段生活,虽说很苦,却经常在怀念。向往那个时候同志式的官兵平等相待、互相团结、相互关爱、亲如一家。供给制生活,基本生活费由部队伙食统一安排,食堂吃饭,一个月有几块钱购买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母亲吃饭在中队食堂偶尔一两次还是可以,时间长了中队和战士们有意见。困难的生活无解,此期间姥爷姥姥爷爷奶奶提供了很大帮助,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55年父亲授衔之后才有所改善。54年大姐出生,孩子的到来给带来父母亲的喜悦心情,喜悦涌进了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心中,生命延续喜欢的心情仿佛荡漾在春水里。生活却是无奈愁容背后有着不解的情缘,郁闷的心情伴着忧愁。生活艰难的极端,现实生活的残忍,都足够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令母亲抱怨生活的无力,与现实的偏心。年轻的夫妇经历着生活的茫然和困惑,他们也知道所有的抱怨和牢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每个人的生活内容不同,多愁善感也罢,偏执偏激也好,生活中只要去做到逆境不忘自省,顺境不可狭隘,做一个生活的收获者,直面人生冷暖,才会举重若轻。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将挫折内化成生命的馈赠,更加积极地看待人生。面对困难母亲想回东北老家,父亲劝母亲要坚持,要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自己生活。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三年后二姐出生,55年父亲授衔中尉后每月工资七十八块,当时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大米大约是0.15元一斤,三四十元的月工资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从供给制到有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母亲为了有工作自立,在二姐断奶之后就把大姐和二姐送回东北老家,爷爷奶奶负责照顾。1957年9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同年1月22日的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及其领导机关;公安军内卫、边防部队分别交所在省军区领导指挥;父亲所的部队组建为山西独立师,由省军区直接领导。这期间父亲所在的中队归建解放军序列,从东华门转到省政府警卫连执勤。内卫任务基本没有发生改变。母亲也参加了工作。生活就是这样,生活永远不是一成不变,没人永远在峰顶,也无人一味在低谷。人生有起有伏,绝非一帆风顺。长路漫漫,虽看起来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果,都会因为共同努力,通向美好的结局。58年我也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说,我出生的时辰好,太阳刚刚冒红。又是第一个男孩,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像所有人一样,我出生的那一刻,一定睁开眼看过这个世界, 但看到了什么,当然不记得了。我只知道,从记事起,就觉得我们那个地方叫东华门8号院,是一个叫家的地方,世间的万物带给我太多的惊喜。感谢父亲的宽厚呵护,感恩母亲的无私赐予。因缘回眸,因缘而聚,体会出人间的冷暖和悲欢,感悟到生命的内涵与真谛。我出生不久,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加上同时期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发生的大规模饥荒,实际上是因为政府因为外债、财政赤字以及维持工业化的三重压力下,过多的从农村提取了农业剩余,再加上因为干旱问题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导致了这场灾难。农村这个社会供给的大后方出了问题,城里人生活也不好过,不少人正在挨饿,两个姐姐在东北由爷爷奶奶照顾艰难度日,父亲和母亲能把节余的供应票都留下来供我独自享用,三岁后上了省政府机关幼儿园,浸注了父母的关爱心血。

全家福(1971年)


        父母总是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身参与,无微不至,同时也期望孩子与人为善,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生命价值。在成长中坚持家教家训传承,不论长到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小孩子,不论在家,还是出门在外,家人的关爱,永远不会缺席。时间很久了,很多事都是我长大以后母亲告诉我的。63年弟弟出生,时间很快,到64年爷爷奶奶可以随军了,父亲把爷爷奶奶的随军手续办好后,省政府后勤处给父亲一套楼房,两居室有厨房和卫生间,地址是新建南路化工部第二设计院的宿舍,64年新建南路还是土路,向南到南沙河没桥断头。四周都是大南关和小南关生产队的菜地,新建南路和迎泽大街西南角有一片小树林,迎泽大街北侧解放战争打太原时炸毁的城墙还残留着破砖烂瓦。父亲把爷爷奶奶两个姐姐接到太原,姐姐们开始到大南关小学上小学。大南关小学原址在少年宫对面的两排平房,离设计院约一公里,现在的大南关小学是七零年建成。父亲在六三年的一次救火当中,带领战士们为了救人身负重伤,房梁倾倒后砸在腰上,当人们把父亲从石头瓦片里扒出来的时候,已经血肉模糊,腰椎骨折,庆幸的是还有一口气,经抢救转危为安,荣立二等功。但腰伤一直伴随着父亲,站着累,坐着累,躺着也累,好像身体不受自己控制,充满了疲惫。背不了重物,提不了重物,有时候甚至疼得连背都挺不起来。工作、生活哪哪都很不方便。翻身困难,连深呼吸有时也会造成伤处电击一样的瞬间疼痛。后经针灸电疗,加上按摩复位等治疗手段,时好时坏,六十多岁以后,走路都非常困难,忍受着极大的病疼痛苦。九二年弟弟专门从北京301医院请来专家诊制,病因已经时间长了效果也不太好。65年父亲调任独立师三团高家堡农场教导员,高家堡驻军是因三沟暴动后在三沟(洞儿沟,疙撩沟,鸿沟)附近扎住的部队,农场主要任务是帮助部队解决食品短缺,还有劳动教养看押等工作。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所谓的“全面夺权”阶段,全国各地党政公检法机关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生产停滞、各地武斗成风、社会秩序混乱。为了稳定局势,保证文革顺利进行,中央作出了解放军“支左”的决策。父亲到省物资局参加支左工作,由于军队的介入,全国局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紧张的政治局面得到缓解,社会秩序也有所恢复,军队的介入也减少了动乱给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种种原因“支左”带来的派性,军队介入也影响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并造成了军队内部的不团结,损害了军队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的建设,损害了军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父亲支左的省物局属红总站派别,文革前期是杨成效的“绝死纵队”的总指挥部。支左工作组进驻以后,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政策,解决对立面群众的实际问题,区分敌我矛盾,使各派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下联合起来。调整充实革命委员会领导班子,群策群力抓革命促生产。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工作,父亲所负责的区域两派武斗少了,打砸抢少了,社会治安,抓革命促生形势好了。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中苏爆发军事冲突,直接导致当时世界格局的改变。珍宝岛事件并非偶然,时值两国矛盾积蓄已久,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珍宝岛事件,作为共和国遭遇的最严重危机,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深刻改变了共和国的内政外交,并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走向。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苏关系从恶化到破裂、边界争端日趋尖锐,并最终发展成武装冲突的结果。同时,珍宝岛事件也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一件大事。它是中苏从同盟关系的建立到事实上的解体,中国摒弃“一边倒”外交方针,最终同第三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归宿。珍宝岛事件之后,经过两国政府的谈判,冲突虽然停息,但两国之间军事对抗的格局却延续多年,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过严重的影响。“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加强战备,准备打伏仗是那几年的主题。69年山西独立师调防内蒙古,内蒙古独立师调防天津,天津独立师调防山西。军人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去哪里,他们就到哪里。不过与一般部队不同的是,这三支部队调防的同时,合计还有数千名军人子女也要跟随他们的父母,告别自己的故乡和熟悉的大院,踏上千里迢迢的征程,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也就是所谓的“随军”)。1969年10月,几乎同一天,在天津、山西的太原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这三座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一列长长的由军绿色解放牌卡车组成的车队,由当地的某个部队大院出发,驶向火车站。沿途的民众都对这支车队感到好奇,因为车上坐着的,不仅仅有男女军人,还有许多十几岁、几岁乃至还是幼儿的小孩子。他们不知道,这是当时三支独立师奉命调防。山西独立师向北,一直向北,沿呼和浩特一一包头一一临河一一乌拉特前旗一线布防。在太原东站我们全家和警卫班的战士一同乘坐闷罐车同部队前往新的驻地。途经兵站时吃的半斤一个的大馒头至今回味无穷。经过两天的行驶来到了乌拉特前旗驻防,乌拉特前旗是巴彦淖尔市下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东端。东与包头毗邻,西与五原县相连,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和达拉特旗隔河相望。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于河套平原的乌拉特前旗,解放后这里建起若干劳改农场,关押的都是10年以上的重犯。父亲当时的职务是四团三营教导员。主要任务除了战备训练以外,看管看押劳改犯也是任务之一。条件和环境和太原相比不是一个级别,但比城市吃的好许多,文革时期城市供应都是票和号,食油每人每月三两,肉半斤,细粮30%,吃苞米面和红面是常态,到乌拉特前旗之后,劳改农场物产丰富,大米,白面议价都可以买到,营部有一块菜地,家属也帮着种植,吃菜可以不花钱,另外,自己可以养鸡,养兔,兔肉,鸡肉都比较便宜,两三毛钱一斤,星期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把排水渠两边一堵,把水滔出来,开始捡鱼,当地的人们都不吃鱼,四五斤鲤鱼能捡二三十几斤,营部食堂改善伙食,家属们一家也分几条。只要愿意去干活都能挣到一些钱,早晨天亮到八点,手快的摘构杞能摘一斤左右,可以卖一块钱,晒干再卖可以一斤可以卖两块钱。到了秋天收干草,我当时十一岁和爷爷俩人一天能割两三百斤,能卖两三块钱,一开始两个姐姐也参加,大姐不慎把左手割了一条四厘米的大口子,缝针后留下了一条深深的伤痕一直伴随着大姐,从那以后,父亲就不让两个姐姐再参加了。有一次,割草回来我发烧感冒,父亲背着我去营部诊所去打针,夜雨不停的下,父亲的背温暖而挺拔,记忆便充满了父亲的背和背上那股淡淡的汗味。那种踏实的感觉至今记忆忧新,雨水微微的从脸颊边游走,不用抓紧也很安全,是满满的安全感,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苟言笑,严厉逼人,但随着年龄的渐长,才发现他只是对我们爱得太深,希望我们能拥有最好的幸福,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的爱,在成长过程中,默默地将无数感动和快乐带给我们。写到这里,我抬头向远处望去,天空一片晴朗,眺望远处的山峰,突兀而又挺拔的雄姿,正恰如父亲的肩膀,又一次给我力量,催人向上,我在心里,默默的念道一句:父亲的肩膀,是一座英雄的山。我觉得父亲值得我心里这样称呼他。

      1970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大事件,“913”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全军一级战备,命令传达后,部队睡觉不脱衣,吃饭枪不离手,炊事班24小时不停炒制干粮,准备打仗的气氛笼着整个营区,内蒙古和东北都属前线,随军家属开始向内地“疏散”。我们家老家东北是前线,乌拉特前旗也是前线,经师党委同意,我们家还是“疏散”到(内地)老部队原址太原市。就这样,在内蒙古居住了一年多以后又返回了太原市。回太原的部队大院(现山西武警总队)已经移交天津独立师,只能在地方找房子,父亲通过原支左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住到了省物资局宿舍(省物资局搬走后,省第四招待所接管)。父亲返回部队后不久,北京军区以紧急战备的名义,从各部队抽调了6000名现役军人,组成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领导班子。父亲在二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二师41132人,师长孟照贤,政委田益国,参谋长赵根喜。 父亲任11团团政委 。

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和我

        70年,大姐十六岁参加工作,在山西机床厂精密铸造车间任化验员一职,帮肋家里分担责任,到自己结婚这一下就是十二年,从学徒到二级工,工资月月交家里,每月只有五元钱零花钱。大姐参加工作以后,父亲十分关心大姐的成长,要求每月写一封信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封短短给爸爸的家书,寄托着许多复杂的情感。真切的思念在字里行间跳跃自如,细心的嘱托在方正汉字间流转回温,殷切的期待在发黄信纸上亟待展颜,饱满的情感在邮差手心间细水流长。大姐总是会把妈妈唠叨的话语和厨房飘出的饭香,通过一封长长的信传递给父亲;爸爸宽厚的臂膀和深切的关怀也通过一封封回信给予了大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弟弟们嬉戏玩闹场景和他们对大姐殷切的问候给予了家的力量,这就是父亲给予了的我们的家,一栋用宝盖头遮挡住风雨,用豕支撑起横梁的建筑;一个用爱意打下坚实木桩,用梦想扬帆起航的码头,每当父亲来信的时候,家里洋溢着似过节的气氛,姐姐念信,全家人注目聆听,期待听到有关问候每个人的细节,承载了我们关于成长和信任的所有记忆。我和二姐也都进入太原十五中初中学习,弟弟开始上小学。父亲一个人在内蒙古,家里人口多,父亲经常从内蒙古邮寄大米,食油,羊肉等生活常用物品,帮助家里聊补无米之炊。72年二姐初中还没有毕业,15岁也参加工作,在山西无线电厂工作。二姐为了分担家庭负担,正是参加学习的年龄,舍去了学习好,担任排长(当时学校班叫排)的职务,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惋惜,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工作,学徒每月二十块零五毛,刚上班离家远,自己连路都不熟悉,父亲每天骑自行车早上送,下午下班再接,位于文源巷的四招到山无有十多公里,连续接送有月余,才放心让二姐自己上下班。父亲在孩子们的事情何止是接送月余,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浸住了一生的心血,时光荏苒,却风化不了曾经的那一抹关爱,一段送往平淡无奇,却从此将一生对子女所爱浸注在那里,如同寒冬里及时的温暖,给予期盼成长的眼神,一个重复的行为简单平凡,却早已把生命默默地相许,这是父亲无悔选择的呐喊,为扶助的呼唤。

        75年我高中毕业后到太原南郊区姚村公社大元大队插队。76年12月我参军了,也许是巧合,父亲参军十八岁,我入伍时也十八岁,也同父亲在北京时的部队工作性质一样,我积极参军入伍是去追寻父亲的足迹,也是军人家孩子从小的梦想。父亲所在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因战备而生,机关按军队编制,随着国际形势缓和,现役军人并未减少,仍在全国兵团中排名第一,由此造成机关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加上大量接收知识青年,开荒造田,农业却亏损2个亿,影响了国家财政,还影响了全国粮食购销计划,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从1973年开始,兵团从大军区建制中划出来,归省、自治区领导。撤销一些兵团,逐步缩小一些兵团的规模。1975年6月24日,撤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部和师部,现役军人除部分复员转业外,父亲也从师副政委职务上回北京军区重新统一分配。

父亲和我(1978)

      我76年十八岁,参军入伍到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十四团二炮连服兵役。属于“特政兵”的北京卫戍区,入伍前的体检到接兵首长家访都非常严格,在体检和政审期间每天守着接兵首长,期盼成为一名军人,走上父亲曾走过的道路,基本定兵后,父亲专程从部队回家到我插队的村子,是夜与我彻夜长谈,问我当兵愿望,回顾他自己的从军艰难之路,这样的和父亲交流,似乎是第一次谈这么重要的话题,有一种仪式感的存在,不仅仅是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生活点亮一盏指路的明灯。世界总要有些属于内心的仪式存在。让人在平平淡淡、波澜不惊里,感到一种向上和力量。父子之间产生的共鸣,唤起些许的温暖,属于不期而遇的喜悦,内心欢喜,更加踏实美妙。父亲和我谈了许多话题,我也向父亲谈了许多迷惘和困惑,父亲说你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就不会再左右摇摆。我当时面临的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改变,每次回想起那次谈话的情景,都会忍不住地庆幸与感恩。如果当初没有父亲的嘱咐,我现在的生命状态一定是非常混乱,生活一定是在追名逐利、烦恼痛苦中,每天都会陷入迷茫的琐事烦恼中。把向往美好追求的理想告许父亲,父亲寄希望于孩子们的传承,父亲的叮咛嘱咐,父亲的话就像电波一样,无论我走到哪里,他的话都在我的耳边响起;父亲的话,时时给我激励,处处给我鞭策;父亲的话,给了我理想和希望;父亲的话,给了我勇敢和坚强;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父亲的话,给予我前进的力量。父亲的话,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孩子你长大了,要敢于面对困难,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造自已,为部队服务,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我第一次见父亲因我而高兴。七九年,自卫反击战打响,部队一级战备,各连开始战前训练和考核,父亲接连写了三封信关注我们部队训练及如何应对准备打仗的意识,告诫我要严格执行上级命令,要做好上战场的准备。虽然是在和平时期,祖国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毅然接过战旗,挥舞战旗冲向阵地,你是我们家的骄傲,保护好你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跟上队伍;只有跟上队伍,才能圆满战前训练和保卫祖国的艰巨任务,所以要保护好你自己,保护好战友们,这样,回来的时候,才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你们此时有机会铁肩担道义,你们就是人民的好儿女,是共和国的英雄。父亲的嘱托却一直萦回在耳,铭刻于心。朴素的话语给我的人生赋予了信任和希望,给了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以坚韧的毅力从容跋涉,踏踏实实走好军旅每一步。虽然我们部队最终也没有机会去前线,但是父亲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就应该义不反顾,勇往直前。

姐姐弟弟和我

        七九年,父亲在从军三十二年之后转业了,分配到太原电车公司任总经理一职,是他们那批同时转业同职里唯一任正职的干部。身份转变之后,虽然没了起床熄灯号的催促,但早出晚归亦是每天不变的轮回;虽然没了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场面,但忙忙碌碌亦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转业了,父亲军人身份可以变,但是军人本色不能丢,初心使命不能忘。人生,就像是一条有无限多岔路口的长路。在部队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路口徘徊,犹豫自己该走哪条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转业带来的变化,莫过于一切变得陌生。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领域。转业后才明白:自己喜欢的路,不是选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坚守那份军人的誓言,保持对军队的那份感情,保有那种一往无前的军人品质和作风,在新的人生赛场继续奋斗前行,做奋勇向前的战斗员、敢于负责的担当者、一身正气的清白人,决不给自己的军人身份抹黑,不让曾经的军装褪色。转业变的是身份、是岗位,不变的是奋斗、是拼搏。要适应地方、融入地方,就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足,多看他人长处,想想如何加快补齐短板;就要勇于放低身段,遇到不懂的就要问,遇到不会就要学。只有勤思敏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在地方竞争态势中实现弯道超车,跑出好成绩,跑好属于自己的一棒。父亲这一干就是六年,身先士卒,车辆保养,经营管理,干部选拔,担任总经理职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分工,先宣布自己在某些领域业务不精通。然后,副总分管的业务每周按照固定模板向他汇报一次。总经理只负责自己分管的业务,其他事情一概不多过问,谁分管的业务出了问题,谁向公司解释。副总安安稳稳做自己分内的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互不扯皮,干扰。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线路队长、班组长以及部分车长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场站基础设施的管理及维护工作中去。大家齐心协力,热情高涨,踊跃参加,不计得失,发挥了党员干部及优秀车长的模范带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用。各个场站之间形成了明争暗赛的氛围,使公交场站基础设施的功能不断得到发挥与完善,从一处处细节抓起,推动了公司细化管理。做好公交客运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道路安全事故。要求企业员工必须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车辆、人员管理措施,强化驾驶人招聘准入关。通过监控措施做好车辆超载超速、驾驶人疲劳驾驶等情况的处置,动态监控措施要落到实处。安排专人,及时准确掌握车辆、驾驶人营运状态、交通违法情况,及时更新台帐信息资料,共同做好公司车辆驾驶人静态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父亲每天5点多钟,就去南停保场查看驾驶员出场前例保、签到、准点出场执行情况,上午到公司正常工作,晚八点到火车站停保场查看收车情况,早出晚归,尽心尽责,经过几年的管理工作,父亲也由军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1984年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国有企业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认真研究解决党政企不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问题。“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强调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改革后,电车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合并为公共交通汽车公司,父亲从电车公司经理职务卸任任公交公司调研员直至离休。

        我们长大了,父亲却变老了。原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现在已经枯黄,可是他们却努力的汲取养分,想为我们继续遮挡风雨。60岁的父亲一下子就老了,就像秋风中飘摇的落叶,茫然无措,凌乱迷离,奋斗不止的步伐有些局促。父亲参军到转业至离休,永远一副精力充沛,风风火火,踌躇满志的状态。特别是转业后,在父亲的拼搏下,市电车公司成为行业窗口和业内标杆,父亲一辈子志得意满,功成名就。改革开放时代摧枯拉朽地往前奔着,把人撞得东倒西歪。大部分的人眼看着时代巨车离你而去,那种被遗弃的孤独,竟是无人能懂。父亲逐渐适应离休后的生活,父亲爱学习,离休后每天都坚持读报纸、看新闻,有时还给孙子孙女们讲解形势。父亲特爱看体育频道新闻和足球、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赛事,而且能记住很多球星和冠军的名字。父亲的一生,床头从没离开笔、纸和书,他读过的东西或记在纸上,或剪下来贴好,非常整齐有序。父亲离休后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看着孙子孙女们围在他身边,话就会多起来,一会儿叫这个吃饭,一会儿让这个洗脸,一会儿又撵这个上学......但脸上始终藏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快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有反过来的“彼可取而代之”。家族和个人都一定是有起有伏的,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或后代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父亲知道孩子个体差异还是挺大的,性格、智力也存在差距。尤其是社会在发展,时代也在变迁,而且到一定年龄,孩子们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不一定与父母的想法、目标一样。这个时候父亲采取看开和顺应的态度,从家教家训入手,谆谆教诲,谆谆善诱,他看到孩子们够努力,坚决支持和帮助;达不到,也让孩子们比较普通、健康地生活,从言传身教中体会知足长乐。父亲七十岁之后,因年轻时的伤痛,身体每况愈下,走路困难,老年病缠绵,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默默的书写着孤独和衰老带来的种种不便。似乎很凄凉,可是从言淡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的竟然是痛快的豁达,偶尔甚至还能彼此的会心一笑。阳光,雨露,色彩,空气,以及让你又爱又恨的社会人际交流,这一切其实很可爱。父亲出生在一个充满慈爱的原生家庭,让父亲懂得如何无私地奉献,如何成为一个骨子里散发着温度的人。很想写父亲背影的故事,关于流年,关于岁月,关于爱情,然后把你的名字深深的刻入故事的扉页,温暖着诗句,丰盈着章节,你不单单在我的诗句里,种植旖旎,更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几许光阴荏苒,几度岁月流逝,回忆的画卷里,谁恪守了诺言,谁留下了眷恋,谁为一段情买了单,谁又为这段精彩的唱响了一曲红尘,是你,是这温柔的岁月或心底的情怀。此时,轻轻落墨处,唯有一颗历经沧桑后的若水心境,才能让情,让爱,让念,一树花开,花开旖旎。那抹独有的芬芳,氤氲一纸流年,香薰一份眷恋,剪流年淡影,挽卷衣袖,将岁月的枝头饱满,轻点墨花,将一颗念你的心如初依旧,如此,便是红尘最美的懂得。

        父亲走了,生命定格于二零零二年五月九日,临行最后一面是在急救室里,已然弥留,呼吸微弱,只在姐姐断续的痛喊中,似乎胸口有加速的起伏。说是人最后失去的是听觉,在呼吸与心跳之后,所以想必父亲是听到了孩子们的不舍,在乘风而上时对人间一趟也算有所慰藉。父亲突发脑干大出血,没有想到,全家人整天守护在他身边,医生全力抢救了二十四小时,还是,无力回天。他临走没有留下一句话。每念及此,常有锥心之痛。父亲带着对世间的无比眷恋,离开了我们,告别了病痛给他带来的煎熬。没有想到,父亲,我的父亲,就这样,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万万没有想到。直到现在,整整两二十年了,我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这一切不太真实,太不真实。时光如斯,流年翻转,往事飞花,锦绣斑驳,低回辗转,只是,总有一个呼唤会留在我们心间,那么清新,那么绝代,集万千宠爱。总有一个情愫会让我们如此渴盼,装满希望,充满生机,千呼万唤的想念,父子两相宜,人生无遗憾,漫长而短暂的一生,有些人,爱而不得,有些路,无法回头,有些事,难以弥补,有些岁月,蹉跎了时光。人生总是这样,不管怎么努力,都会留下许多遗憾在心头,不管怎么惋惜,都会有丝丝伤痛,难以释怀。生命中的遗憾比比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遗憾无法避免,也无法逃避,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当遗憾来到,别陷在情绪的淤泥里,苦苦挣扎,任由负累的心情,如针扎,如火烧,苦苦折磨着无助的心灵。好在遗憾是缺憾,却是检验感情的试金石,因为让你甘甜的是果,让你苦涩的是落花,感受到的亲情的永恒。时间的手,让遗憾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筛,筛去浮华,留下真情,筛去落花,留下果实。看似遗憾的生命选择,却是时间和命运馈赠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回首昨日,是落花,就让它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遗憾,就让它翩飞在,记忆的城池里,不必去追,不必挽留。走出思念和伤感的城池,前方依然有果实累累的收获,在等待着我们,走出失落和嗟叹的包围,前方依然有深情默默的守候,在陪伴着我们。短暂的人生,造化弄人,命运叵,看似遗憾遍布,我们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却有能力,在遗憾中学会坚强,在遗憾中认清现状,在遗憾中学会改变,在遗憾中寻求完美,在遗憾中创造奇迹,更在遗憾中找到真情。人间事,最大的遗憾不是失去心中所爱,而是面对遗憾时,沉湎遗憾,不能自拔,让遗憾制造新的遗憾,一生现在遗憾的包围之中,无法解脱。追寻父亲的足迹,走出来,好好生活,用心去爱,不抱怨,不愁嗟,用心花的馨香,用月光的皎洁,照亮迷途的脚步,抚慰受伤的心灵,放过自己,更放过别人,放过时间,更放过回忆,让心灵开始新的旅程,让人生开启新的篇章,爱和幸福的光环,就会永远笼罩在追梦人的眉间心上。

                  二零二二年七月于太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