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骂累了 | 保利·央华连台戏《雷雨》《雷雨后》

2020年12月19日  @天津大剧院歌剧厅  保利·央华连台戏《雷雨》《雷雨后》

        保利·央华制作的连台戏《雷雨》《雷雨后》是我非常期待的话剧。2020年12月19日和12月20日那个周末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连演两天。因为经典,本来心想这样的收年大戏真不错,结果看完个人觉得实在是不好看,但还是想说说为什么会觉得不好看。

      《雷雨》和《雷雨后》之前就在北京演过几场,朋友发现天津大剧院的开票信息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买了票,位置是14排。众所周知,《雷雨》是曹禺于1930年代创作的话剧剧本,中学课本里也收录了选段,可谓是中国话剧中的经典。《雷雨后》则是曹禺的女儿万方女士创作的话剧剧本,内容与《雷雨》相关联。《雷雨》是下午两点半开演,全程三小时,无幕间休息。《雷雨后》是晚上七点半开演,全程一个半小时,无幕间休息。如此时长的剧目如果精彩的话,会看得非常过瘾,如果不太好看的话……

      这次的连台戏导演是法国人,三位制作人中也有两人是法国人,看到这个阵容基本就能想到主创中融入西方人带来的创新与冲突。

      我最近又一次通读了《雷雨》的剧本(《曹禺精选集 雷雨・北京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觉得这次央华戏剧的《雷雨》本身是比较忠实于剧本的,并没有对1930年代的台词进行修改。当时的语言习惯放到现在略显生硬,但并不影响观众理解剧情。结尾部分有修改,主要是因为法国主创设计的极简舞台的限制和导演对于最终呈现的理解与原著有差异。整体感受是编排不够流畅,情节比较生硬又很拖沓。对一个剧本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我们一般认为《雷雨》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其中爱情的桥段只是工具,重点在于批判,那么法国导演显然不觉得剧本本身的社会性是重点,而是导演了一出乱伦虐恋“琼瑶剧”。怎么导演是导演的自由,那么我个人觉得法国导演的创新性编排并不好看,也不高明,且这种创新并没有提升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或者文学价值,同时又不好看,所以当然不能昧着良心说这种创新是成功的。

      《雷雨后》的内容就更加神奇了,个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雷雨》原本是有“序幕”和“尾声”的,但在央华制作的《雷雨》中并没有呈现。反而在之后的《雷雨后》中进行呈现。《雷雨后》主要呈现了老爷周朴园到宅子里看望疯掉的蘩漪和失去儿子女儿后的鲁侍萍,但是对于下午场《雷雨》中每个人物的结局呈现并不完整,且与蘩漪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鲁侍萍在原著中应该也是属于精神失常的,在《雷雨后》中的呈现却是正常人。个人觉得万方女士不至于到消费自己父亲经典作品的程度,但是《雷雨后》的创作显然是不成功的。如果说是同人剧,可主要情节是《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如果说是番外篇,但是90分钟里有50分钟都在重复下午场《雷雨》中的情节,最后强行将主题定调到“和解”上,就好像用90分钟让观众欣赏了一出阅读理解,所以意义在哪里呢?我若说每个人对《雷雨》的理解都可以不同,那么《雷雨后》所谓的“和解”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让我说《雷雨》的结局就应该是“和解”,那我也说不出来,因为我认为《雷雨》的悲剧带来的思考是“批判”。最关键是这个大型阅读理解并不好看,坐在我旁边的姑娘虽然不认识,但是晚场也遇见了,她买的也是套票。下午场刘恺威上场的时候她还兴奋了一下,出去上厕所之后回来,还问我中间演啥了,晚场睡得可香了。

      下午场《雷雨》的上座率接近100%,等到了晚场的《雷雨后》基本上就不到60%了。《雷雨》和《雷雨后》的观众基本上都是从小朋友到老年人覆盖了全年龄段。我和小精灵坐在14排,正好是我们所在区域的第二排,基本可以看清楚演员的表情,且一排前面脚下的安全指示灯不会晃眼。

      跟大家说实话,这两台戏带给我的最真实感受就是在剧院里坐不住,但是因为花钱了,还是要看完。出了剧院跟小伙伴们讨论了一下,要吐槽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我有些无处下嘴。因为这两部戏从情节、转场、台词、演员现场呈现、灯光……没有一个不出问题的。当然我最后非常努力地找出了一个优点,多么令人感动。

      先从《雷雨》说起吧。我们是开演前三分钟进的剧场,当时饰演鲁贵的演员就已经在舞台中间擦鞋了(笑)鲁贵在周家的戏份都穿着西装,作为男仆人,服装的安排可以理解,但是他的脚上穿着一双布鞋,我盯着看了很久。导演如果是想表现鲁贵虽然身着西装人模狗样,但作为周家的奴仆,脚上的布鞋与手上擦的老爷少爷的皮鞋终究不同。那么这里的服装设计是可以理解的。

      从舞美来看,灰白色大理石质感的场景和纯白色的桌椅突出极简风格,我的理解是让观众自己想象场景。舞美突出了前卫性,我觉得在可理解范围之内。

      鲁贵是一个非常唯利是图,嗜赌如命的形象。没有所谓的价值观,谁那能捞到钱就谄媚,在自己的工作受到威胁的时候,不惜用周宅的“闹鬼”(实为周萍与蘩漪幽会)来威胁蘩漪,可以说是典型的小人。其实曹禺先生在剧本里特地强调了鲁贵的好色,话剧中没有特别突出鲁贵的这个特点。

      一开场很长一段戏都是鲁贵和四凤父女俩的戏。鲁贵和四凤的两位演员都很好,开场很流畅。四凤身着布衣布鞋,形象非常朴实。但是演到最后,因为导演要强调爱情,于是四凤跟随情节变为了大少爷周萍的爱人、二少爷周冲的暗恋对象、周萍后母蘩漪的情敌眼中钉,整个变身成偶像剧人见人爱的女主角。

      在第一场戏中最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转场。鲁贵和四凤的戏份结束后,接下来是蘩漪和周萍分别下楼,按照原剧本上写的,场景应该还是周家宅子的客厅,没有需要变化的地方。但可能因为之后舞台构图的需要,所以桌椅位置需要改变。舞台上的桌椅都是带轮子的,可以移动,就跟会议室那种桌子一样,轮子上有个小开关。想知道我是怎么坐在14排还知道这些的么?因为转场的时候,舞台上灯光只是变暗,并没有完全黑掉,然后饰演四凤的演员在非常突兀的有点摇滚的音乐声中,开始各种推桌椅。推完还用脚踩一下轮子那个地方,用来固定(捂脸)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都傻了,第一个转场就这样?我当时还在心里找合理的理由,还在想这就是后现代风格吗,什么都在这解构,是想让观众看看是怎么转场的吗?还是想塑造四凤的丫头身份,于是让她推桌椅呢?我在震惊中看着四凤推了大概一两分钟的桌椅,非常莫名其妙,最后感觉还是没有这个必要吧。而且带滑轮道具真的人容易让演员滑倒,我在看的时候特别担心这些道具让演员受伤。之后的大部分转场也都是这个处理方式,音乐也都没有渐强渐弱,上来就开始放外国歌,非常突兀。整体看下来,转场和音乐的处理让戏剧的质感变得非常粗糙。

      当然,粗糙的地方也不止贯穿始终的这两个方面,后面还有一大堆。

      第三个登场的角色是蘩漪。下午场《雷雨》中饰演蘩漪的演员是孔维。这位演员台词太有问题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两场戏那么多演员,只有她结巴了好几次。当然她长得很美,体态也很好,形象非常贴合蘩漪的外形,形象漂亮这点没话说。另外,小伙伴们普遍觉得她饰演半疯癫的蘩漪,疯得有点过了。

      第四个登场的角色是二少爷周冲,也就是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的角色设定是十七岁,比四凤小一岁。演员也很年轻,整体表现非常稳定,但可能是导演的要求,整体演的像个小傻子,就特别憨。一心喜欢着四凤,要把自己的学费分给四凤让她上学,结尾听说四凤与哥哥周萍相爱之后又说“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我并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你把她带走吧,只要你好好地待她!”,然后把他妈气得骂他“你简直是条死猪!”引用都是原剧本的台词哈。总之,周冲就是纯真的那种男孩形象。这个形象立得住,但是一旦和鲁大海对手戏,特别是蘩漪让周冲到鲁家去送钱的时候遇到鲁大海,突然就变成一个特别胆小、语无伦次的小呆子,声线也突然变得非常平,观众在那段表演中笑了多少次,最后都要笑死了……周冲作为府上小少爷,知书达理,生活优渥,遇到鲁大海那种对周家人都很强横的工人肯定会有一点点害怕,但我个人觉得不至于转变那么大。

      接下来登场的就是刘恺威饰演的大少爷周萍了。周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首先说演员,刘恺威的港普不用说了,一张嘴连他的粉丝们都笑了,所有演员里只有他有口音。鲁侍萍需要一点点南方口音,但是周萍不需要,所以他的口音与人物形象也不太符合。其次是刘恺威体态不太好。他站的很直的时候,还是有驼背,这在舞台上看得特别清楚,总是给人一种向前倾的耸肩的感觉。他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但看每个点还算是到位的。比如纠结的时候皱眉头,痛苦的时候皱眉头,难过的时候皱眉头……周萍本身就是一个很苦闷的人物,他的表情配合声音每个片段都把情感爆发出来了。但问题是这种表演不具有连贯性。塑造人物需要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里,让大家看到前因后果,而不是说剧本上写着这里周萍很痛苦,然后表情和声音都很痛苦就完事儿了。也不是说蘩漪站在面前就是痛苦,四凤站在面前就是纠结,周朴园站在面前就是顺从,这种不连贯的表演的最大弊端就是能让观众看出来在演。而戏剧的魅力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相信舞台上演的东西。

      再说刘恺威的对手戏。以周萍与四凤的缠绵戏为例,两人有几个围绕桌子纠缠在一起的片段,周萍需要举起四凤再抱住等等,稍微带有一些类似舞蹈的动作。刘恺威的呈现有些力不从心,女演员其实很放得开了,整体动作也都比较流畅,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很僵硬且有卡顿。还有后来的一段,周萍到鲁家去找四凤,两个人在舞台前方铺上绒毯的乐池上方抱在一起滚的那段,也有些僵硬。感觉刘恺威台词还不错(我是说情绪很投入,普通话还得在练习练习),肢体这块可能需要再训练一下。

      在这里,我又要骂一骂灯光了。两场戏的灯光都太迷惑行为了,现代设备不具备追光功能吗?还是说这个戏请不起灯光师呢?所有灯光都没有移动,打开照到哪里就是哪里,演员说着台词到处走动,走到有光的地方就能看见,走到没有光的地方就看不见自动隐身了。我坐在一楼看着深色衣服演员在深色地毯上滚的时候都看不清,我差点都以为灯光师睡着了出舞台事故了。然后我又好心地为灯光设计找理由了,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样很前卫吗?不,我觉得不用追光很原始。那是因为导演觉得俩人在地上滚的时候,正常就应该是熄灯滚的对吗?有可能吧……

      接下来说看到刘恺威的观众。刘恺威在台上刚一出现,我的视线之内至少有六七个人举起了手机,包括我旁边那个不认识的姑娘。不管观众多么控制不住对舞台上爱豆的迷恋,演出过程中的拍照和录像都是违法的,属于盗摄。然后剧场里红色激光笔在观众席就闪个不停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谍战剧要穿过红外线呢……就一下子观感特别不好,甚至有红外线扫到了我面前的椅背上。还有就是顺便说一下场内电话铃声的问题。确实一下演三个小时时间挺长,但是一楼观众席我右后方有大爷现场接电话是怎么回事。还有前排观众闹铃响了。电话铃声四次,闹铃一次。我都记住了……

      接下来上场的是老爷周朴园。下午场《雷雨》的老爷演的真心不错,台词功力深厚,声台行表都在线,一举一动就是老爷的模样,有一家之主的威严,也有富人的贵气。服装和化妆稍微有点法国艺术家的感觉哈哈哈,这里不是吐槽哈,不能那么吹毛求疵。晚场《雷雨后》的周朴园换演员了。可能是导演编排的原因,之后再骂。

      关于周朴园的片段,最不能让人理解的就是周朴园坐在台上看法国电影这一段。这个法国片既没有中文翻译,大家也都不熟悉。我们六个人中的小迪学姐说她看过,讲的是一个姑娘到富人家当女仆,然后与好色的男主人以及冷淡专横的女主人间发生的故事。总之和《雷雨》一样,是个伦理剧。这样一讲就很清楚了,互文性嘛。关键最尴尬的是这段看电影的情节特别长,光看播放的片段什么都没看出来,似乎电影的知名度也不是特别高。这种多媒体的运用确实是前卫戏剧的特点之一,但是在《雷雨》中真的是可有可无。导演就算是不加进这个电影,大家也都很了解《雷雨》的主题。在一个中国观众非常熟知的故事中,插入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元素作为互文,然后在演出过程中还没有解释,那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看电影这个桥段,正好是《雷雨》原剧本第四幕的开头。“开幕时,周朴园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读文件;旁边燃着一个立灯,四周都是黑的。”原著的逻辑非常清晰,周朴园在雷雨之夜为什么不去睡觉还要读文件?是为了在客厅遇上来汇报点灯走电和刚从鲁家回来的周冲吗?当然不是。周朴园矿上的工人闹起来了,鲁大海就是代表。他读文件是因为有急事,周萍第二天也要到矿上去平息事端外加躲避他后妈的纠缠。所以对于周朴园和鲁侍萍,以及平行线的周萍和四凤的感情线,这种大背景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不需要再用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电影来互文点题了。导演怎么想的咱也不知道,反正观众在台下看周朴园看电影看了挺长时间。这个地方是让我想站起来就走的场景之一。

      鲁侍萍由何赛飞扮演,何赛飞本来就是南方人,人物形象需要的口音恰到好处。我觉得侍萍这个人物形象也立得住,本来这个人物主要就是周旋于周家父子之间,还有作为鲁家唯一的知情人在家庭内部调节矛盾的角色。可能因为整部剧的呈现都很雷人吧,所以侍萍这个角色呈现得挺好这一点也在与其他人的对手戏中被磨灭掉了。

      想在这里说一下演员的憋笑能力。因为侍萍基本上都是跟其他人物一起出场,然后导演安排的情节有些跳跃且三分之一的表演都很尬,观众笑场的那么几十次,侍萍基本上都在台上。可能演员排练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好笑,但是台下观众都笑成那样了,演员依旧不笑真的是挺厉害的。

      最后想说一下鲁大海这个角色。刚才说到周冲的情绪转换不自然,那么鲁大海的情绪转换简直就像是人格分裂。面对周家人,还有鲁贵,还有四凤的时候,那种蛮横程度已经超出了工人形象的粗犷。可一旦面对鲁侍萍,就变成了妈宝小乖乖。可以看出来他是最敬爱母亲的,可两种状态下声线变化太大,这种表演方法基本上可以用于表演多重人格了。

      鲁大海有几句对来送钱的周冲的台词,怎么放在舞台上就感觉那么男权主义呢?原剧本是这么写的:“少爷,你不要以为这样就是仁慈。我听说,你想叫四凤念书?是么?四凤是我的妹妹,我知道她!她不过是一个没有定性平平常常的女孩子,也是想穿丝袜,想坐汽车的。”“你们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烦恼。你们的汽车,你们的跳舞,你们闲在的日子,这两年已经把她的眼睛看迷了,她忘了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现在回到她自己的家里看什么都不顺眼啦。可是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哼,上学,读书,嫁给一个阔人当太太,那是一个小姐的梦!这些在我们穷人连想都想不起的。”其实这段台词放在原剧本里,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并连接前后文脉来看,并非是鲁大海对女性地位的偏见。这段鲁大海想说的是自己已经看穿了周家公子可能会玩弄妹妹四凤的把戏,是一种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不满和洞察,矛盾点在于鲁大海和周冲,冲突并不在鲁大海和四凤之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舞台上的演员应该在台词里加了一些语气词,比如“她就是个穷人的孩子”,还有“她的将来就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一下子语气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可能是演员临场发挥的问题,但是我作为一个女生在看的时候真的引起强烈不适。

      还有就是鲁大海在结尾推动剧情发展的时候,没有起到把控节奏的作用。周萍与四凤幽会,被鲁大海撞破之后,从鲁家逃回周家,想要连夜逃到矿上。蘩漪也淋着雨从鲁家偷听之后回到周家。四凤从鲁家跑走,其实也是游荡到了周家。在四凤到达周家之前,鲁大海先到周家找周萍,让他把妹妹交出来。两人在扭打的过程中,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然后随着四凤的出现而缓和。鲁大海处于阶级差异的考虑,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四凤与周萍、周冲交往。他其实当时是不知道三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原剧本《雷雨》中写得很清楚,他后来说“妈,妹妹既然是闹到这样,让她去了也好”,当时也是不知道三人血缘关系的。这中间他在一旁看着四凤、周萍和母亲在舞台中间哭天抢地,表演的时候没有任何铺垫地直接就说让妹妹走,是不合理的,整个情绪没有推动上去。而鲁大海和周萍其实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当他得知真相的时候,四凤和周冲已经被电死,鲁大海夺门而出这一块也没有特别强调,最终周萍拿枪自杀成为了最后的场景也是高潮。所以结局部分对于鲁大海人物塑造的缺失,让法国导演的话剧《雷雨》,真的变成了纯粹的乱伦虐恋剧。一切与爱情无关的部分都被淡化,包括代表工人阶级而身世悲惨的重要人物鲁大海。

      另外,鲁大海这个人物有非常重要的讨喜之处。我和朋友的座位是双号,距离双号的入场口很近。中间鲁大海从双号口“挣脱”保安的阻拦冲进来,站在我们俩面前演了很长时间。主要就是站在观众中间对周家破口大骂,让观众感觉自己也是工人群众,非常有临场感。然后我旁边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又举起手机拍了起来……现场瞬间又变成红外线乱扫……这次互动整体效果挺好的,这个设计也让我和小精灵对于十四排这个位置非常满意,因为坐在十三排往前的观众如果回头看鲁大海,就没法看舞台,如果看着舞台上的周萍等人,就看不到鲁大海。鲁大海之后跑到第一排和舞台中间的位置上,周萍也从舞台上下来了,现场出现惊呼声。两个人(好像还有一个人也下来了,是谁忘记了)在舞台边上的一排观众前面一顿撕扯,正好就是我和小精灵看电波的那个位置前面,比较偏左。这会儿场内观众是最兴奋的。不过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鲁大海好像是踩到了一排观众的脚,还说了一声“对不起”(捂脸)

      在这个和观众互动的环节,我要再一次痛骂灯光设计了,如果当时不是舞台事故的话。在鲁大海从双号门破门而入前很久,台上正在正常演着戏的时候,二楼正面的灯光突然照在了一楼观众席最前面,一排和二排中间的观众是最惨的,当时的灯光亮度非常大,把舞台侧面的挡板照得通亮,当时很多观众都回头了。当然,回头的观众就更惨了,那么强的白光,估计眼睛都给照窜花儿了。当时就非常莫名其妙,灯光的角度也是突然射出,然后还像下坠似地往下落了一下。我当时还以为是灯光师没拿好射灯。结果人家倒好,并没有把灯关掉,一直等着鲁大海破门而入,站在观众席中间很久,再到前面去。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灯光可能是给鲁大海和周萍在舞台边缘打光的。但是为什么那么早就亮了呢?为什么要照得前排观众眼前一片白呢?两台戏的全部灯光设计都不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不仅粗糙,咱也不知道有没有设计,有设计的话可能是按照舞台事故设计的吧。

      放张图缓一缓。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还没说完。鲁大海的服装,让我和小精灵面面相觑。粗犷的矿上工人穿着干干净净的时髦夹克,裤子也很新很整洁,鞋子也挺好的。个人觉得最出戏的是发型。这发型也做的太好了吧!本来以为鲁大海会穿着沾满灰尘的衣服顶着鸡窝头上来,这下可好,虽然没穿西装,但也不像工人,也莫名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所以导演,你觉得鲁大海也很艺术家吗?导演,我不能说你让演员们演得有新意是错的,但是你对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真的是最失败的。

      然后我想说一下《雷雨》中让我苦思冥想了十天,好不容易挑出来的一个优点。虽然“通过舞台道具对光影运用自如”这个优点,完全没法抵消掉那么多雷点,但舞台上出现的如上图的鲁家的场景,在视觉上真的很震撼。因为要更换舞台,前一个灰白色大理石背景的周家客厅地板向两侧滑动,背板向上移动隐于幕后。然后这次灯光设计知道熄灯了。鲁家木板材质的小屋从舞台深处被推出来,当时的视觉效果怎么说呢,就是木屋场景及里面摆好pose的四位主人公由小变大的过程,比电影镜头的转换还震撼。觉得这个地方好,是因为新颖,这个场景转换也确实好看,很有视觉冲击力。

      说到光影的运用,灯光设计绝对是要骂的,但是导演在舞台构图上似乎很擅长,因为舞台是极简风格的,比较容易投影,导演也确实灵活地活用了影子与布景。戏剧本身的问题就在这里,观众来看的是舞台呈现,不是某一帧怎样怎样。舞剧电波的存在,就证明了细节的美感可以与戏剧的冲突融合在一起。

      周萍最后拿枪自杀这个部分,灯光是血红的。

      在结尾部分集中改动了一些台词作为串联,但是过于拖沓。其中最让我无语的是,蘩漪有一句台词是等周萍跟周朴园说完话后,急忙上去问了一句“你们刚才都说什么了?”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周萍还要复述的话,那可真是绝了。然后周萍的台词大概是,我不想跟你说了你个疯女人。我觉得类似这种让观众觉得浪费时间的情节,演员的表演本身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台词安排的问题,串联要是能精炼一些的话,也没有必要连着演三个小时不休息了。

      关于下午场的《雷雨》就先说这么多。接下来就简短地分析一下《雷雨后》。

赶紧再见......

      首先要说一下演员的更换。蘩漪的演员换成了史可。史可的外形跟孔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因为《雷雨后》的时间设定是十多年之后,所以史可饰演的疯癫后的蘩漪稍微年龄感强一些,体态丰满一些是符合剧情需要的。与下午场台词上频频出错的蘩漪相对比,史可饰演的蘩漪台词无可挑剔。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基本上一直在演蘩漪受刺激后的疯癫状态,以及她疯癫的脑袋里浮现的画面。演员演得没话说,但是剧本本身的意义我没有看到。

      《雷雨后》中的蘩漪依然与回忆或是幻想中的周萍有一些对手戏。整体呈现感觉还是刘恺威有些僵硬,史可饰演的蘩漪对爱的欲望感比较强烈,所以两个人的对手戏看上去就是蘩漪非常主动,包括吻戏也是蘩漪直接上去托脸使劲儿亲。《雷雨》中的蘩漪应该是三十五岁,周萍是二十八岁,《雷雨后》中也演了两个人是同时感到苦闷而互相吸引的,并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遭受引诱的情况,所以激情戏周萍对蘩漪没什么太大反应这一点算是演员表演上需要加强的地方。

      老爷周朴园也换了演员。十多年后的周朴园,举止轻浮,还稍微带点华北这片的口音,在鲁侍萍旁边拿着根烟左晃右晃,看上去就像个身心非常健康的老混混。导演对捐了周宅的周朴园形象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正常人应该都无法理解。这个形象设计简直是一大败笔。虽然整体都很雷人,但是最败笔的地方非此处莫属。

      然后就是二少爷周冲(的灵魂)换了演员。晚场的演员长得阳光少年的感觉,导演认为的疯癫的蘩漪脑海中的周冲是围绕场地一圈一圈一圈一圈狂跑的,于是扮演周冲的小演员就在舞台上绕大圈狂跑。《雷雨后》的舞台还是以灰白色大理石的布景为主,两侧增添了一些地面装饰,比如一些石头似的凸起物,还加了一个小水池,可能是想呼应导演自己在《雷雨》部分自己加的四凤一边洗脚一边和周冲对手戏的情节。周冲从四凤的洗脚盆里捧水泼出去,跟小水池旁周冲和周朴园从中捧水泼出去,可能都象征了周冲“在无边的海上”的幻想,那是一个“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平等,没有……”的美丽新世界。同时,《雷雨后》中周朴园与周冲一起捧水泼出去的情节,应该也属于“和解”主题的一部分,但是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且《雷雨》中并没有四凤洗脚的环节……导演,真的没有必要人家联想到大海,就弄个洗脚盆出来。周冲那是纯真的诗意的想象,不用真弄点水出来。

      哦对了,还有这个情节。《雷雨后》里还找了另外一个演员饰演年轻的鲁侍萍,把当年生孩子的情节演了一遍。真的没有必要。当时灯光突然亮起,舞台角落里出现一个女人岔开大腿的场景真的把我吓到了……旁边还站着一个跟木头桩子一样一动不动的男的……个人觉得生孩子这个情节真的不必演出来,画面太具体了我都不敢看……其实非要表现生孩子的话,用声音就可以了。年轻美丽的侍萍就出现了这么一次,一共才几分钟。倒是真不怕耽误人家演员档期啊。就很多情景和情节设置的都非常莫名其妙。

      《雷雨后》中还出现了一个旁白的角色,主要负责唱歌。因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本身也是设定在捐给基督教医院的场景中,所以加一个唱那种教堂风格歌曲的旁边出来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其实看上去也有些奇怪,暂且算是有特殊任务的角色……

      《雷雨后》中,鲁贵和鲁大海都没有再出现。是否在舞台两侧打着暗光的椅子上坐着,不记得了,但是肯定没有到舞台中间来演。

      之前也提到了,《雷雨后》的情节就像看电视剧不断给你前情提示一样,我第一次看到舞台剧这么演的,不仅莫名其妙,且觉得非常无聊且反感。我努力地给编剧找一个这样写的理由,那么可以解释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疯掉的蘩漪脑中的回忆的不断重复。但即便是疯子脑中的不断重复,重复得也得有个限度。闹了半天观众花钱来看行为艺术来了,就看着周冲在舞台上绕大圈跑,四凤围着铁床不断摔倒,重复触电的瞬间?四凤这个演员可太惨了,比周冲的演员还累。

      我还要灵魂发问,你这演的到底是“雷雨前”,还是“雷雨后”???“雷雨后”的话又演了什么呢???三位幸存老人的晚年生活吗???鲁贵其实是喝酒喝死了,话剧中也没有交到。鲁大海跑出去之后就一直没有找到,话剧中也没有交代。

      说实话,虽然《雷雨后》的演出时长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是中间我多次想起身走人,因为实在是太无聊了,以至于舞台中间设计的一堆花后来在我的眼里,都成了撒在台上的一大摊蔬菜沙拉……

      原本我以为音响设计会有很多雷雨的声音,但结果全程几乎只有在《雷雨》部分的结局,四凤和周冲触电那里,才出了一些雷雨的声音。其他关于雷雨天气的表现,都在台词里。这是什么操作呢?人家曹禺先生写的时候,因为是剧本,所以要用文字描述出来。排成话剧的时候,可以用声光来表现的时候,反而还是用台词说?

      还有让朋友觉得很好笑的“蘩漪的响指”。别看两台戏的灯光设计都不咋地哈,《雷雨》和《雷雨后》中分别有蘩漪打响指,然后灯光暗下来的情节。当时真的太好笑了,导演,你以为蘩漪是迪士尼公主的后妈还是灭霸啊?蘩漪打响指比调度cue灯光师都好使呗?

      这个连台戏的宣传真的很卖力。法国导演是卖点。好了大家都懂了。

      第一次写了这么多舞台相关的内容。我很喜欢《雷雨》的剧本,以现在人的眼光看,不是结构很复杂的故事,主题似乎也有些老旧,但我依然觉得《雷雨》很经典。我当然不愿意看着“雷雨”变成“雷剧”。但是不好看还是要说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