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看法,就是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人生的危机”、“意义的失落”和“人与自我的疏离”等问题。” ——孙正聿《哲学通论》
2017年7月30日上午,听完了学校招聘工作的最后一个试讲,这回校长没有再要求评委老师们及时总结每天听试讲的十点反思,而我这几天的反思始终只有一点,观人不足,知己不足。黑格尔说,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当老师久了,翻开任何一本书,听任何人说话,看到任何细微不同的景致,无论有心无心,都觉得自己是在备课。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提出四种人生境界,自低向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冯先生关于哲学的大智慧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得先知道老师这份工作的意义,然后才是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素养。前几天,有个正在为即将失去工作岗位而焦灼的年轻老师被我“胁迫”着来到学校报名应聘,但她在即将踏进校门的一刻退缩了。她打电话跟我说她有太多顾虑,说到过去怎样怎样,有人曾经如何如何,说她就是怎么也跨不过心里的坎。她在校门口犹豫了很久,最终转身离去。那天我不在学校,否则我肯定把她揪进来。
选择越艰难,我们就越不能盲目听从内心的声音。无论怎样的人生,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这样,我们作为老师,作为父母,才能在孩子将来有一天面对类似的选择时,骄傲地成为他们的榜样。
今天中午,儿子和他妈到小区外面的邻里食堂吃饭,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他妈:儿子,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叫那些服务员之类的年轻女生姐姐了,叫阿姨人家会不高兴的。
儿子:所以女人如何被对待就会如何看待自己是吗?
我想说,儿子,你说的话反过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就会如何被对待。
“人生的境界不同,人生的态度也不同。遍览众生,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有顺世主义的同流合污,有游世主义的玩世不恭,有愤世主义的恣意妄为,有超世主义的孤傲独行,有出世主义的自我解脱,有入世主义的奋力抗争……顺世主义者“随其流扬其波”,不问是非,不分善恶,不辩美丑,浑浑噩噩,迷迷糊糊,得过且过;游世主义者玩世不恭,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挥霍无度,及时行乐;愤世主义者恣意妄为,拒绝传统,不要规则,铤而走险;超世主义者我行我素,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孤傲独行;出世主义者视尘世为苦难,认彼岸为故乡,或断发为僧为尼,或自戕(qiāng,杀害)以为解脱;入世主义者直面人生,或为名利而苦心经营,或为社会而奋斗拼搏,觉解有别,境界各异。”——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
名利二字,本无褒贬,有褒贬的是我们的动机,我们为了什么而去做一件事,这样做对我们具有怎样的意义,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九天前,我写了《自我,游返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抉择》。
今天,我在学校值班,十五分钟前我已站完自己在这里的最后一班岗。
明天起,心存感激,一路向前。
(本文写于2017年7月30日,今天我已经在新校区工作三个多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