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班主任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也有人说,班主任是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班主任是一个引航员,指引着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师生共创共建,而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班集体建设的成与败,班主任“功不可没”。
王晓春老师《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开篇的第一章就从班主任的角色要求谈起。作者之所以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开篇,理由很简单,先让班主任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才能把事情做好。书中作者分别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等角度切入,论述班主任的五个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
班主任是一个复合的角色,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工作,需要多种角色意识协同工作,这几种角色意识缺一不可,但其中“学习者”是基础角色,是底色。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个班主任如果平日经常处于“非学习状态”,他的其他角色都会演不好,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疲劳、焦虑,失去生机。
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不断被自己强化,而“学习者”的身份却一直被忽视,我们总习惯性地教育别人。在学校,学生遇事来告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说一通,没有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家里,由于平时工作状态习惯了说教的模式,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家人说教,配偶、子女都难幸免,往往使得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而不自知。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好“学习者”的身份呢?
“学习者”应该要“好学”,在生命的自觉中不断突破自己。班主任需要时刻处于学习、包容、接纳的状态,学会虚心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批判地选择并努力更新自己,内化成自我生命的内涵。学习者的角色,是班主任更是教师们的首要角色,一个不学习的老师,如同农户“死守”那几亩早已荒芜的“田地”(脑海里只有几本教材),不增加土壤的肥力,又怎能给“幼苗”带来生命的活力?学科间是触类旁通的,想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教好书,必须懂很多其它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在,才能开拓学生的眼界。
“学习者”应该要“让学”,引导、激励孩子学习。我们是否时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们,我不是你,我怎能做到让你喜欢学习;孩子们,我都不爱学习,我怎能让你爱上学习?这确实挺矛盾,也值得我们反思。学习的过程是枯燥孤单的,很多时候需要独自面对自己,挑战突破自己,如若无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往往会知难而退。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上课不想听、做小动作、走神、课后不想继续学习。“让学”,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题。引导、激励学生学习,绝不是浇灌式地植入,也不是说教式地干预,好的导师可以透过一个问题、一个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一些道理、习得一些知识。“让学”,需要课堂模式的变革,更需要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得适应学生,就像木匠需要适应木头一样。不同的木头有不同的纹理,他们的密度、软硬度、可塑性都大不相同,卓越的木匠在做不同的木制品时就会根据木材的特点选材,进而通过自身精湛的工艺加工成一件精美的木制品。孩子们如果是不同种独特、富有自身特点的“木材”,作为教书匠的老师,就应该分析孩子,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因材施教,将他们塑造成拥有自信、独立人格的公民,饱含学习热情的学习者。班主任老师要试着了解班里的每个孩子,知道他们喜怒哀乐的“激发点”,关注他们的困境以及内心的挣扎,明白每个孩子背后的原生家庭给这个孩子带来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理解包容孩子,替他们解围,甚至为他们挺身而出。如果老师不能适应学生,反而让学生来适应老师,这更值得我们深思。
从立竿见影的效果来看,班主任想成为“学习者”,只有一条捷径——阅读。通过阅读,老师在书中遇见历史长河中的伟人与他们的著作,跟他们的思想、学说碰撞,来弥补自身的空缺与狭隘。从短期的现实而言,我们不可能时常遇见诸多的教育大咖,更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与他们探讨自身教育的困难,并期待他们能为我们答疑解惑,这些都是天方夜谭,难以马上实现。而阅读则不然,书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与之对话,从中汲取营养。人们总喜欢流芳百世,被后人铭记,伟人更甚,他们想要留名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印刷的流行让伟人的梦想成真,书的出版,使大师的思想不断被复制、被认识,历史更新迭代,大师的著作依然矗立在历史的车轮之中,给后人以启迪。当然,学习不止是阅读,阅读是学习的起点,通过阅读,班主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实践运用。
班主任的底色是学习者,班主任的学习,可以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而有所思、有所行,真实地见证自己与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