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旧文,又是一片新文,源于感动,动机于求索,没有机缘,故写写停停,今日拾起,情思贯通,终于结尾。算是对自己的交代。)
原想再看一遍蒋雯丽的处女作《 我们天上见》,时隔几月,网上依旧没有完整在线播放,读后感便只好模糊写之。
看了蒋雯丽执导的处女作《 我们天上见》,朴实的叙事,就像生活本身, 多年以前看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国产片《我的兄弟姐妹》所谓催泪大片......淡静平常,这回被一路催泪,从头到尾的彻底。是真情共鸣的不可控,还是借机发泄一下抑制的情感?总之失态值得探究?
蒋雯丽,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式离婚中那个面目可憎、俗气愚蠢的怨妇形象。而她这部处女作电影却更令人难以忘怀。处女作往往有差强人意之憾,算是常识。报上关于温情的介绍,高调的褒扬是入场的动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中国南方一个小城里,住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小兰和她的姥爷,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退休铁路司机。他们相依为命,姥爷与世无争,乐善好施, 宠爱外孙女,但不允许她软弱更不准撒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姥爷为了不让小兰下放农村,决定让她学个一技之长。于是小兰开始练体操。春去冬来,在懵懂生活中的小兰并不明白姥爷越发苍老意味着什么,但邻居小翠姐的意外去世开始让她意识到死亡的涵义。姥爷终于病倒了,小兰稚嫩的肩上扛起了照顾姥爷的责任。一天,远在西北工作的爸妈来信了。这封久违的信让小兰发现过去十年里爸妈的来信都是姥爷写的。姥爷去世了。下葬那天,天下着细雨,小兰把姥爷一生所得的铁路徽章都别在了他胸前,她告诉姥爷,她会做一个好人,将来与他在天上相见…… ”
这是一个积淀在生命深处,酝酿很久的情感故事,释放是决堤式的,由于漫长时间的累积,表述漫过时间的大漠,早已水到渠成,无意而佳。筹备这个电影,据说花了蒋雯丽整整五年时间,对一个新手而言,提高得靠实践的互动,非实践的积淀五年远远不够,作为名导演顾长卫的夫人,耳濡目染,应该都是积淀。我看到的分明是蒋雯丽一生亲情的释放。故事虽然平凡,但 平凡之中却蕴含着生命普适悲剧与人性,有人性之光,那里都柔软,悲情中的人性更柔软。情真意厚时,枝枝节节的技巧已在考量之外,无处不含情,无时不达意,情到深处,便是灵魂的荡涤与洗礼。
1)短缺与希望
生命的发展期,最大的矛盾就是匮乏与成长,人性由此中展开。老弱与孤小,天生就是一副悲情模样。像老照片的灰黄色调定格了影片的风格——温情与感伤。
开映不久,小女孩坐在大桥上,孤单的背影定格,另一镜头切换,小兰在天空里飞啊飞的,飞过河流,飞过大桥,飞向太阳,她向往什么?温暖又是什么?母爱,父母亲子之爱。这是生命最大的依靠与温暖。爱——就是儿童天空里的太阳,最需要的时候,却在短缺着。爱的短缺是生命幼年的最大苦难,侧隐之心由此生发,向自我,向人生追问着普适洪荒之源的人性。
匮乏是任何生命的不幸,缺乏父母之爱的孤独让孤独感来得太早,对任何孩子都是残酷的。我想起自己两岁离开父母跟婆婆生活,童年的记忆是海阔天空的没心没肺。然在小兰的飞翔中,伤感袭来了,年幼并不等于不懂感情,而是空虚感来得迟而已,情的钩沉,却令生命的群山皆响。原来生命在这里兀自空虚着,只是不自知而已,父母的亲子之爱原来如此不可或缺,姥爷,姥姥,爷爷,婆婆......哪一个也不能完全替代生身父母的亲情。
因父母的政治问题被小伙伴排斥,又姓蒋,跟“人民公敌”蒋介石同姓,便双倍地遭到歧视,小女孩躲在衣柜自成的小天地里,向外面世界眺望,向洋娃娃倾诉衷肠,一个另类的童年时光......,
生命的短缺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母爱,亲子之爱是生命幼年的支柱,最不可缺,而友谊,却是童年最易得的资源,这都是生命成长最要紧的所在,而在小兰童年,一并短缺着。在那些年代,这种短缺是制度性的,不可逆的,体现极权制度下一网打尽的苦难;个体生命的每一段都需要特定内容去夯实,短缺便会空虚,空虚的生命是无助且无奈的……,
小姑娘是不幸的,但生命的成长却是长足的,包括希望,虽然希望其实是个虚幻的梦,但对于小兰,对于成长着生命却不可或缺的力量,她本能地抓住它,抓住就能成长,就能激发更大的生命活力,就能让生命拥有阳光。
短缺所能够挖掘的价值就在于对希望的坚守。希望不容泯灭,不能泯灭,结果有时比真相更重要。
生命的意义往往归于一个情结。全国体操冠军,是小兰的情结,兰花,是老人的情结,老人要养一盆最好的兰花送给自己敬仰的朱德(专制人的奴性,体制的悲剧),当兰花开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回来了,老人这样给孩子描绘,于是,兰花成为两代人全身心的祈望。
为了长身体的孩子,老人每天都让孩子喝一杯麦乳精,然而,女孩想的是把这营养分一部分给兰花,让它快点长大,爸爸妈妈早点回来,久而久之,兰花因此而死。一盆兰花断送了两代人的希望,孩子的弥补却体现生命面对困境的乐观,与补救的积极,她在墙上屋顶画满兰花,满屋的兰花,欧亨利《最后一片常青叶》的希望对生命挽留的悲情,而小兰画的兰花则是生命在蓬勃旺盛中的的喜悦,不能遏止的能量,存在要昭示,发展要昭示,人区别于物就在于有一个情结在那里,有一个意义在那里,有一个希望在那里,有一片兰花在那里。
2)衰颓与责任
对衰亡不可逆的生命来说,人性的展开就是对生命苦苦的坚守,为另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与意志。成长与消亡是生命永恒不易的主题。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却不能适用庸常的世界,每一次亲人衰颓的目睹,都是对爱的摧残,揪心的放大。不可逆的衰颓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对深爱的创痛。
姥爷老了,连饭菜都抄不动了,精神也聚不拢了,连洗澡也要渐渐长大的小姑娘帮忙了,小姑娘在担忧着,姥爷那一天说没就没了。小姑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油枯灯灭是姥爷的现状。然而,尚幼的孤女,杳无音信的父母,更是姥爷不舍的牵挂,如何放得下。生命意志便坚守着向自然天理抗拒,顽强的深处是一份爱,虽弱如游丝,但却由爱编织,爱有多伟大,游丝就有多坚韧。挺立着创造一个气场,执意要守护孤女的成长。
其实生命历程本身就是矛盾的共同体。短缺,孤独,衰亡的同时又是成长,希望与顽强,生生不息永远是生命另一面,为此,人类才值得去追求,去受苦,去忍耐,去坚持,去守望。
3)爱的永恒
爱的不可缺是姥爷深刻的认知,于是每年都有几封的父母的来信,家信是姥爷刻意制造的谎言,谎言让爱有了一个存身的角落,持续的家信让爱显出鲜艳的颜色,创造一个地基,承载着待发射的希望,一面,爱的润物无声,一面又是亲情可怕的虚无,置身其中,喜中有悲,悲从中来,不胜唏嘘。
生命的孤独来自何处?生命的缺憾能否弥补?生命的支撑来自何方,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圆满?
片中小女孩问老人,“ 人死后都去哪里?”老人回答说,“好人去天上,坏人去地下。”
贪婪已使人间已成为地狱,蒋雯丽《我们天上见》就像一盏温暖的油灯,照出生命迷雾后面的真相,照出人间另一种镜况的可行,爱的光芒是指引着做一个好人的归宿,美的人间的归宿。
对世界,对亲人,对同类,对自然都拥有一份爱,人间原来可以成为天堂的。天堂不过于人间观念的转变。这做起来固然难,然而,蒋雯丽的油灯却让许许多多多的人流下泪来,从兽性的世界中站起身,而向人性的境像去眺望。
20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