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燕垒生的大名不必多说。当年的毕业季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看他的各种作品,想来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阅读时光。所以,得知他又自我突破,推出了《天启》这部新作品,自然是得拜读。
但是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意外之感。
在创作之前,每个作者都会有一种期望,预期自己的作品实现何种目的,抒发何种情感,达到某种高度。从《天启》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而言,我猜测燕垒生是希望将本书写成一本中国版的《米与盐的年代》。只不过那本书的假设建立在前所未有的大瘟疫上面,而这本书则是要建立在唐朝时代的科技大爆发上。其实从某种角度书,反而更像是《临高启明》这部作品。但是恰恰是与《临高启明》的不同,造成了这本书严重的分裂感。
二
假设某种科技发展,考察在此之上的社会变迁,并由此设计合适的故事,这可以视为科幻小说最为根本的特征。但是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这种科技是通向未来的,而不是回顾过去。如果同《天启》这种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节点考察假想科技对历史走向的发展,这种作品最为知名的,当属蒸汽朋克的开山之作《差分机》了。而与之类似的则是国内作家梁清散的《新新日报馆》系列的作品。而这两本书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个与《天启》巨大不同之初,就是故事发生的时代,恰恰是新技术萌芽发展的时代。正是这种技术的“新”,给了作品“新”的可能,新的发展。可以让作者将精力集中在技术诞生时候最引人夺目的瞬间,而不需要过多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只有聚焦在技术刚刚勃发时刻,历史的假设才更能有所充分的想象,不然就会出现技术发展了但是历史没有变的尴尬。这也就是《天启》这本书的问题。
在《天启》的设定中,突如其来的科技发展并非是在大明天启年间天降产生的,而是肇始于一行和尚的发明创造,到了宋朝开始发扬光大。这种写法倒还能接受,毕竟藏而不露的技术,相当于没有。对于当时的社会进程自然不会有改变。但是重点在于,类似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大爆发在宋朝已经开始,然后绵延了六百多年,仍然出现了明朝,还依然有“天启”这个皇帝。这个科技的假想设定,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迎接工业革命都六百年了,最后还是摆脱不了皇帝的统治,这个民族到底做错了什么?
三
如果将肇始于唐朝的一系列科技发展都删掉,实际上对本书的展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宁肯舍掉文本推进的速度,给读者大篇幅的普及本书厚重的设定,足可见作者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珍视。然后越是这种厚重,与本书集中的核心故事就越有距离,让人觉得荒唐别扭。而像我之前在讨论《新新日报馆:机械崛起》中提到的:
(《机械崛起》的)故事背景并没有放大到清末革命的大浪潮中,也没有聚焦在中外势力的倾轧中,而是放在一个“新人”与“旧官僚”身上。这种冲突,既可以看成是保皇与革命之间争斗的缩影;也是保守与开放之间摇摆的支脉。如果本系列有下一部的话,无论往那个角度继续发展,都可以轻松的将格局扩大。
到底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还是创造一个完备的世界观。在这个地方,燕垒生进退失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