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窑变中的节日
又是一年的春节,在日益忙碌的当下,无论与父母团聚,或是探亲访友,越发显得弥珍。昔日节日的意义与民俗,已化为休息日的无趣与放纵。当然,记忆尚未抹去,一切还都依旧不能免俗,不是杯酒就佳肴、或是把盏品香茗,席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伙无不都在手中的虚拟(手机)与眼前的现实间穿梭忙活着;而且无一幸免,上至八十好几的白发老者,直到十几啷当的青涩少年。而当大家的闲聊唠嗑中,难免观点不一、或看法相左、更或是在虚与实的情景切换之中还没缓过神来时,彼此都会心一笑地说,词不达意,来避免尴尬或化解争议。
说到词不达意时,不禁就会联想起一部2014年的印度电影《PK与地球神》,在这部可被称为神剧里,PK这位外星人不知怎么地就被遗漏在地球上了,PK它们外星人的沟通是靠心灵感应的,直接又快捷。而地球上的人类却发明了语言与文字里来沟通,PK于是发现人类说的和想的其实是不一样的,就连表情包也是假的,甚至人类把信仰变成了宗教,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PK不得不去学习人类的骗术(语言和文字),从而学习如何分辨人类的真实意图。
在这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以前古人则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当下,不同的朋友圈里在节日里,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活动,或是抢红包,或是晒体验发分享……。但不同群里却有着相同的一小撮人,正利用这黄金般的闲暇时光去看那无聊的书(或者其他什么的),而在这其中更有不少人是在看同一本书、一部神作,就是这本油墨香气尚在的《未来简史》!这本书被大网红罗胖振宇大是得瑟了一把,并在去年底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作为中文版的首发式上架发售,即刻被标榜为这个春节必读书榜里的首选。
人类总是喜欢预测未来,挑战未知。作者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的作家,他的《人类简史》也早已被捧为的神作。而时下包括罗胖在内的一帮大咖们,硬生生地把这本《未来简史》硬是吹成了是一本弥足珍贵、指明未来的宝典。为了也标签自己,我也如追风似的瘙痒,抱着如同到庙里求到神签般的恭读心态,硬是静下心读了起来。
初初的读起来,感觉好读易懂,但细细品着,却似乎有些费解且烧脑!都说温故而知新,要预知未来,必先学历史。作者把人类的历史以及宇宙的已知知识,梳理、归类和总结了一番,并以逻辑的分析辅以因果关系,举了不少例子来佐证和说明。
故事:虚构的真实世界
动物(或许还包括生物)都具有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能力。所谓客观现实就是像万有引力这种真理式的物理法则或像太阳打东边升西边落这种常识现象;所谓主观现实就是我们内在的感受和情绪,如酸甜苦辣咸。当用针扎你的手时,你会感到疼痛,而别人一定不会。类似这种独特感受现象。而人类之所以能统治地球称霸世界,其特别之处就是人类会编、会讲故事(虚构的东西),这一特性作者把它称为互为主体现实(或叫互联主观现实)的概念。人类的文字、语言、货币、国家、公司等等无一不是人类虚构与编造的,只不过经由彼此认同后,大家都信以为真了,这就成为了互联主观现实,而这一独特的现象视为人类所独有。你会发现,越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这种现实越发突出的显现出来。如何把不存在的、虚构的东西用语言和文字来包装、描述出来,并让大家相信,这已不单只是体现讲故事的水平与能力,而是一种事实的现象了;当下的那些首富和精英还有政客们,无一不是讲故事、编段子的高手与行家,将本不存在的东西,经由他们的忽悠,却变化为实用的现实!今年春节里,你是否参与全民一起努力地集齐五福抢红包的支付宝活动;你是否在朋友圈里晒体验、或分享与显摆来着;集通讯、分享和支付等于一身的微信程序,无不是经由虚构编造的故事所结出的果果,而其背后的支撑起的那一切的一切,不就是这一概念的最鲜明写照。
此书里有一个最大的哏,那就是学历史的最大作用,是为了让我们更自由的生活着。作者举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此必须把它完整的再叙述一遍,那就是草坪的故事,话说欧美中产阶级家门口大都有着一片漂亮的草坪,为此,每年必须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保养维护,草坪俨然只有好看,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更无价值,仅此而已。但,如果你了解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工业革命前,草坪是贵族的身份象征,因为没有机械化的时代,全靠人力维护一大片草坪是非常贵,除了貌似好看之外没有什么价值与产出,而在在农耕时代里,这片无用与无聊的草坪恰恰就是那时区分贵族与平民最好的象征。现在的草坪只是我们历史记忆的重现而作为习惯流传至今。在现在草坪早已不是必须的,或者已不是显示身份所必须的,因此,你可以要草坪也可以不要草坪,更可以用其他的什么的来显示身份!当你知道这个故事,或许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并获得心理的最大自由的快感了。当然要要以此来崇拜过往的贵族生活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颤栗:最耸人的标题党
本书最大特点就是作者以通篇之幅,大段地是在讲述历史,只不过在讲历史的间歇不时地揣测一下未来;回溯历史是真的,只是借未来之名,仅此而已!
纵观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竭尽全力去简化和抽象的理解,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后来的数学和其他科学,无一不是力求用最简洁的故事、叙事、文字表达来交流与传授这世界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人类本身。而作者即为人类也不能摆脱这种惯性或基因。作者以为,在细数人类社会过去的数千年,归纳起来一直困扰人类的只有三大问题,分别是饥荒、瘟疫和战争,过往人类的历史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围绕着三个问题打转。好消息是,在21世纪里,因为科技正以指数量级的发展,随之带来了经济持续的增长和政治逐渐的进步,这三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大问题将基本都控制住了;人类大可以好好地去过日子了呢。而坏消息是,人类永不满足,打算从智人向“神人”进化,具体就是可分为三部分,人类获得永生、人类追求幸福、人类化身为神。听起来是否匪夷所思,想起来是否激动万分!这是个好消息才是,怎么说成坏消息了呢?那是因为作者经由逻辑推演和因果分析得出。但凡这世间的一切学科,无论是科学、文学、音乐还是经济学,背后都是可以是数学模式。从数学算法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公司或国家都想象成一个数据处理系统。为此,所谓的生物体无非是各种算法的集合;经济学无非就是把参与各方的欲望和数据搜集到一起,然后做个决策;所有这些无非就是处理数据。过去,人们希望理解这些数据,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来获得力量和权威,在未来,由于数据太过于复杂,你理解不了也无需理解,直接让算法处理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答案、结果拿来用就行了。到那时我们已建立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络,这个网络和它包含的各种算法,就能以全能似的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替我们做出各种决定,到那个时候,与其信奉个人、信奉神人,还不如信奉这个物联网络,而此时,人事实上已成了无用之人。正是这个推论,众网红和互联网大咖们把本书冠以预测未来的神书与葵花宝典。对于这个推论你信吗?反正大伙都信了,它就是真的了,由不得你不信,因为我们是人类、是具有互联主观现实思维的一帮家伙们!
迭代:认知的革命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认知革命的观点,从有智人开始到上个世纪结束,被称为第一次认知革命,而从本世纪之始就进入了人类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在第一次认知革命里,人类发明创造了语言、文字、信息、收集与分享、虚构了想象、形成了合作、创造了宗教、推进了文明的演化等等。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开来。在第一次认知革命中重点紧紧围绕在人与宗教、科学与宗教、人文与宗教这三条主线之中交替变化。在第一次认知革命中,宗教的出现,是人类给自己不理解的这个世界虚构出的一种能够理解的逻辑或因果关系;把对一切美好的期待都献给了对这种“超自然神性”的依赖和信仰;让自己面对一切未知和不确定的时候,多一些情感层面的坚定和慰藉,而不会轻易崩溃。在后人看来,这一切就像盲人描述世界的色彩一般,只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这种互联主观现实已被证明并非事实真相。但是,所有宗教的追随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实的。
科学发现却让我们相信,根本没有神。但信仰神,却能够激励我们一起去做成某些事情。这就是宗教给予社会组织的力量。宗教不等于迷信,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相信的事称为迷信。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而宗教也不等同于心灵(灵性),二者的差距较大,也不尽相似的。宗教其实就像一份契约,约定了社会行事准则和道德观,为我们判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心灵(灵性)像是一个旅程,以一种近乎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的目的地。科学需要宗教的协助,才能完成它想打造成可行的人类制度,很多重要问题需要科学提供论证,预测和数据,但最终的决策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却需要宗教的支持。科学和宗教都说是为了追求真理,只不过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不同而已。尽管他们的认知体系不同,但不影响他们互相妥协与合作。这是因为无论科学还是宗教其实根本不在乎什么真理。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研制武器,生产粮食、提高效率等等。
人文主义的出现改变宗教与科学对人类的看法,认为是“人类的体验”为生命、为宇宙赋予了意义。随之诞生的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信心,而是对人类更有信心了。过去需要宗教来帮助我们判断善恶、正误、美丑,宗教曾经让我们相信只有神可以定义道德标准。而现在,人文主义的口号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快乐的事。”这就是今天深深影响我们的人文主义观念。而现代资本主义或者叫市场经济中,顾客意志取代了上帝意志。如果有几百万人通过自由选择购买了公司产品,你凭什么说他们错了?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人文主义还把教育从“提问和背诵”引向了“引导和思考”高度,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所罗门王和老子等先贤对政治、艺术和经济的看法很是不错,但是因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天堂和地狱也不再是云上或地下,只是人内心的精神状态。只要你心中燃起愤怒和仇恨的火焰,就是经历地狱的痛苦;只要你原谅敌人、忏悔错误、与穷人分享财富,就是享有天堂的幸福。尼采说,上帝已死。你可以继续选择相信上帝,因为你内心能够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你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因为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不论如何,权威的本源都是人类自己的感觉。虽然这三阶段因时间不同,认知上升的不同,视野角度扩大的不同,但三个阶段都有宗教的存在,说明了人类内心(思想、心灵)是有着信仰体系的本质的。
而人文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新的宗教,也像宗教一样会分裂,人文主义也一分为三: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而这三种分支的人文主义有着三个典型的代表。
自由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本尊,其典型代表是资本主义和自由经济(市场经济),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宇宙增添色彩、深度、意义;当个人享有的自由越多,世界就越美丽、越丰富、越有意义。
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也赞同自由人文主义所认为的,人类的体验是意义和权威的本源,不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圣法则的经典,但认为对人类的体验的理解还有许多不足。
社会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不鼓励自我的探索,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责怪自由人文主义者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定义和区分彼此的标准是对上帝(或内心、灵性)的看法,而不是生产方式。比起对于灵魂与来世的辩论,科技与经济结构的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也造成更为严重的分裂。
进化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就是纳粹与法西斯,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更能促成自然选择和推动进化,认为有些人就是比别人优越,在人类的体验中,最适者就该胜出。战争的体验给希特勒和法西斯揭示了这个真相,就是要遵循丛林法则、无性的自然选择法则。
从历史回看,自由人文主义固然有着自身的弊端,但在与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竞争中,由于自由主义适应了时代的变更,也因自由主义的包容本性,从而得以重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选项。然而,正是它的成功,可能也已播下了其败亡的种子。
而发端于本世纪的第二次认识革命,虽然如混沌初始,一切还未明,但也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了。自由人文主义的各种思想虽然还在主导着当下的世界,但是其根基已显现动摇崩溃之势了。自由人文主义所认为,人类有自由的意志,而这个观点并不是道德的标准,而是对世界的事实描述。于是人文自由主义的政治认为,选民能选出最好的选择;人文自由主义的艺术认为,看作品的人认为美就是美;人文自由主义的经济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人文自由主义的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就该去做;人文自由主义的教育认为,要为自己思考,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是,在最新的科学看来,人的选择不是生物的预设就是随机的二者之分,就如同把蛋糕一分为二,却没有那一块是属于自由意志。这样我们奉为神明的自由,就如同灵魂那样只是空虚的词语,只存在于想象中。而进化论为自由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如果人类真是自由的话,哪那有自然来选择的余地!
显然,人类对自由的信念,其背后是一套错误的逻辑,如同上帝一样,已是另一种过时的神学概念而已。也许,人类有的只是一条意识流,欲望会在这条意识流中起伏,并没有什么不变的自我能够拥有这些欲望(即自由意志)。对于科学与认知来说,质疑是否有自由意志,已不是哲学的探讨了,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意义。试想,如果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脑(或细胞神经什么的)做出刺激,就能操纵人的欲望了。现有的科学实验也证明了,人类的一些复杂感受(爱、恨、恐惧等)是可以被抑制或创造的,是可控制的。
新的科学研究更进一步表明了人有着两种自我,一种是体验自我,这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复述能力,不会说故事;另一种是叙事自我,用于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出重大决定。叙事自我就像编辑软件那样,审查我们的体验自我,删除冗余、甚至将有些令人恐惧不安、不喜欢不愉悦的就这样被删除或抹去,最后编辑整理出一个有欢乐结尾的(或者是你想要的)故事,归档备存。我们日常的多数选择大都是由叙事自我来决定的。我们口中讲的、脑海里想的那个自我,其实就是那个被审查剪辑归档保存的那个故事。当我们认同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又一致的故事,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也不管故事是否一再重写而自打嘴巴,一切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觉得自己从生到死都有一个不变的身份,认为自己不可分割,内心有一个清楚而一致的声音,而且还能为整个宇宙提供意义,正是这种感觉才塑造出大有问题的人文自由主义概念。
预言:领先的谣言
就像上面提到的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竭尽全力去简化和抽象的理解,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使得本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基因工程在高速发展中,同时也一并将改变我们固有的认知,这是因为智能思维(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根本,是全力去繁复和细微的分解,已不是过往那样只是人类工具似的延伸,而可以预测的是,那是极有可能是人类底层代码的替代与重写了。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你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上看到一张图片、一段音视频,展开背后的算法与代码其繁复度和量级数定会让你眩晕,(当然程序猿可能不会),而这还只是最为初级的算法。当新的科技已显示出斑斓的光彩和超乎想象的技艺时,别忘记这还只是初浅的开始而已。归纳起来,人类的第一次认知,认为人的感觉就是最好的算法,因此,人应该聆听自己的感觉。当本世纪科学发现,人的感觉已不再是这个世界里最好的算法,此时人类也许应该聆听最好算法的意见。
那要问了,这些伟大的算法从哪里来?目前最初级的这些算法多半是人类的黑客所写,但那些真正重要算法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团队,但具体到每一个成员,那也是如拼图里的一小块,没有人真正意义上能理解整个算法。而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兴起,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算法将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些算法的数据量已是天文数字般的惊人,已非人力可及的了,它们能造出人类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类想不到的策略,走出它们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而人类也已无力追寻了。
作者在分析了以往人类的历史后,得出上述的论点是基于以下几点:人类整体将会做的重要的事,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参与。这是历史发展所决定;这是一项历史的预测,而不是政治目标;这不代表就能够得到,历史常常是由过度放大的期望所塑造的(例如前苏联所代表的共产主义试图战胜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但事实证明并未获得成功);这是预测并不是预言。就如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预言一样,并未能实现,这是因为当人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时,也随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如英美的资本家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去改善工人的待遇、让他们参与政治、通过选举投票、社会福利等行为,使得资本主义依然活得潇洒。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悖论,因为当知识不能改变行为时,知识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时,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了!而在当下,我们以为,拥有越多数据,就对历史了解的越深入、历史轨迹改变的就越快,同理,我们的知识也就过时的越快。所以,我们所描述的未来只是过去的未来,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所指向的未来,而当今这个世纪将诞生新的想法、新的希望还会打造出真正的未来,那是将于过去的未来完全不同的样子。试想倘若能回到那个现今有不少人所向往的大宋王朝,而以宋人的思想和希望去想象未来、预言未来,万万也没想到当今会是这一幅样子吧?
不朽:人将化身为神
回到书的开篇,那段人类从智人走向神人的三个部分,关于人得以永生:随着基因工程和智能思维等新的科技发展,所谓的人体疾病、衰老(当我们起看病时,总是这样问医生,我是哪里出问题了)那是在运行时出了点技术问题而已,或是基因变异、或是器官磨损,那就更换,若是算法、程序、代码出错,那就修复、迭代升级,凡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必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就如同当今富人和政客们爱说的那句话,只要是钱能够解决的,那就不是事儿。还记得2014年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她》,我为此还写了影评,记得写下这样一段幻想:“2045年的世界或许是这样滴,我按预约走进了一家健康重建中心,前台的大白(还记得屏幕里的那个暖人的大白吗)接待了我,它看来我一眼后,说你要做一次深度的清理和修复了,你已经125岁啦,想重置到几岁?建议35岁,因为根据大数据分析和系统决策显示这是最适合你,也是最近比较流行恢复节点哦……,友情告知,在下一数据年序时,你又是小伙子啦。于是护士们(其实是一堆机器啦)往身上植入和加入许多我也不知道的东西和玩意儿……”。到那时,克服死亡并不需要等到耶稣再次降临,只需几个科技专家(也只是算法和一堆机器)就行了。到那时,人们也许会奇怪地说他是怎么死的?是哪里出了问题?还是哪里出错了?还是为什么他要去死?……
关于幸福快乐:很久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说过,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乐,因为死后一切就不存在了。现代社会的政府虽也号称追求人们享有快乐的生活理想,但本质是为了国家和政府的强大,而不是个人的快乐幸福。之所以成立学校,是为了培养温顺而有技能的国民,忠实的为国家服务;之所以成立卫生系统,同样不是为了让人们健康快乐,而是让国家强大;就连福利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利益设计,而不是满足个体的需求,譬如18岁为国打仗、40岁为国纳税,是因为希望到70岁能够得到国家的照顾。美国独立宣言之所以伟大,就是保障了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的权利,但这一原本是限制国家权利的设计,却演变成赋予国家的权利。常识告诉我们,快乐其实是辛苦的差事,因为快乐来之不易,消失的也快,而通往快乐的路其实也很艰险。科学研究表明,幸福快乐是由心理与生理两个支柱支撑的。心理层面,快乐与否看你的期待如何,并非客观条件,但客观条件的改变,期望就会不断膨胀,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心理满足;而生理层面,不管是期望还是幸福的快乐感,是由生化机制控制的,真正让人感到幸福快乐的就是身体的愉悦感,但这种感觉很快会消失,会转化为不愉快的感觉。这也许是进化的错,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去适应变化,原本就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不是为了快乐幸福的机会,只要是前者,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例如性爱的本质是为了繁殖)如果想要再次感受,就得不停去寻找用生物化学来追求快乐,这正是毒品这个世界性的头号犯罪的原因。但使用药物还只是开始,科技的发展可以预见到有更为复杂的方式来操纵人类的生物化学,去达到愉悦而快乐。但是,这一切还是不够的,为了达到长久的感受到快乐,就必须改变和重新认识生物化学,进而重新打造人体和心智。当人们能够经由基因工程和智能思维等科技的发展获得长生,自然想要得到长久的愉悦,进而永久的快乐幸福,那也就不是个事儿。
关于人类化身为神:从人类诞生到上个世纪末止,要增加人的力量,主要还是依靠改进外部工具;但在未来要增加人的力量,则可能会改进人的身心或将人与工具结合起来(其实当下已有部分呈现出端倪了)。以现有的知识来预测,有三个方向或三条路径可走,即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和智能思维,利用人体自身去改写、重接、改变人体的生化平衡,这个好理解!另一个即半机械人工程:是让人体结合各种非有机的机器设备,使得某些能力远远超过有机人类。这一步,当下的科技已经在小试牛刀了,还有不错的成绩,这也好理解!最后一个就是非有机生物工程:前面的两方面或两条路径还是保守的,因为都是基于有机的人类大脑作为生命体的指挥控制中心。而这条路径就是要摒弃有机的部分,经用神经网络智能或系统,打造由无机所创造的生命体,同时畅游虚拟与现实的世界,生命将从此打破藩篱,摆脱有机的诸多限制。这个是非常烧脑,不好理解,但是在现有的理论知识上是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电影《机械公敌》讲述的就是类似的故事。
人类自打从记事那刻起,就一直发生着巨变,不论从哪一方面去看;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本身,即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依然故我,几乎相同。但是,一旦科技发展到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时,或许人类的历史将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诚然,我们无法知道这些眼前可想象的路径会把人类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那些神一样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过着怎样生活?而这一切将会是你我现代之人所无法理解的过程,也许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所能理解的神性将变得和现今的网络世界般的平凡无奇。从过往的历史知道,智人的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人类慢慢的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个被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了!
数据:浩瀚无边的天穹
回溯起于几万年前到当下的认知革命,随着心智的提升,人类发现互为主观现实的神技,创造了神、建起了城邦、立起了帝国、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货币、还分裂了原子、登上了月球……,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本世纪的科学技术看来,那只是智人的DNA发生了一点小变化,只是人的大脑调整了布线而已。当新科技技术的兴起,正加快改变我们的认知,姑且称之为科技人文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希望让人类的心智能再一次升级,让我们能够去接触到目前还未知的经验,去体验到目前还闻所未闻的意识状态。就像在已发现的光谱和声谱的范围里,人类可看见的光和听见的声只是很狭小的部分,同样的在人的心智频谱范围,也可能远远大于人类的目前已知的范围。这就像拿着最先进的太空望远镜去遥望太空,人类能看到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人类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部分的功能正在弱化,心智也随之改变。当下的现代人普遍患上错失恐惧症,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虽然现在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就算是选了之后,也很难全心全意的去对待。人文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宇宙最重要的东西,只有人的欲望才能是世界充满意义。同时人类一定会去开发能够控制和重新设计意志的科学技术,一旦这样的控制成真,过去神圣的人类或将成为另外一种设计品,或者这么说吧,当我们连欲望、意志都能选择,那么又凭借什么来选择的呢?这使得科技人文主义也不知所终、难圆其说,而陷入了两难境地。这时,一个新的科技宗教出现了,这就是数据主义。数据主义以为,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的,任何的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认为,数学的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和电子算法,因此可打破动物和机器的隔阂,并将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过生化算法。以前,认知告诉我们,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把数据转化为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力所能处理了,已经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了,更别说转化为知识和智能了。数据处理的工作只能让位给远超大脑的计算机处理。这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的知识和智能的怀疑,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而数据主义的坚信者与布道者就是今天行走于科学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工程科学。
他们以为,数据处理系统已能包含人类的全部活动和世界的一切。譬如现代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经处理后转化为决策;资本主义采用的是分散处理方式,让所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相连,允许自由交换信息,价格是经由生产者与顾客独立做出决定的,是分散的方式来处理数据。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采用集中处理方式,所有数据都要集中,结果是一旦出错,既成灾难,无法自求。资本主义的胜出在于分散式的处理效果比集中式的效果好,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纠错能力;虽然集中处理的效率看起来更高,但是一旦出错就玩完了。但是任何的主义其实都是一种互为主观的现实,会因情景与场景的不同而显现。互联网的兴起已能让我们去窥见未来,并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互联网的设计和生长已经在侵蚀和挑战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地,也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民主政治方式来为约束、制约、规划它。就如同最强大的美国政府或许能够监控每个人说的每句话,可以获取想得到的数据,但却没有人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看来科技不仅抢走了政治的风头,也将变革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进而改变人类的身体和心智。而当前即使最强大的政府对此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毫无警觉,哪怕就是知晓了,那也是一筹莫展。传统的民主政治正在逐步失去控制,并且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愿景了。但不代表独裁统治会重演,他们同样也无力面对科技发展的脚步和数据流的数量和速度,因为他们所做过最疯狂的美梦也只是停留在以前,而非当下!就此,政治或不再有宏伟的愿景,政府只剩下行政的功能,维持国家的现状,也已不可能带领人民向前。
人类正在努力使万物互联的成为可能之时,其所创造出庞大而快速的数据流,这时就是不断升级的人类算法也早已无法应对和无法处理了,万物互联网络这一超级数据处理系统就会取而代之人类;还记得吗?当汽车取代马车时,我们不是让马车升级,而是让马车下岗。当人类对万物互联网络不再发挥任何功效时,或许智人(人类)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过去阻挡思想和言论的做法就是阻止信息(数据)的流通;而当下,最好的办法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洪流把人淹没;我们现在已开始不知道该注意什么了,我们以不那么专注了、还总是健忘……。以前,力量(权力)来自获得最多的信息资料;现在,力量(权力)来自该忽略什么信息资料。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数据的处理吗?智能与意识(不管它是真假)究竟哪个更有价值?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之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或许这只是活在当下里的一群无聊之人,意淫般地无远弗届的思考……
奇点:轴心时代之光
拜读完《人类简史》,无不为作者非凡的洞见和瘆人的想象力所折服。作者无疑是个功底了得的说书人,把历史说出哲学范,把科学写成文艺范。读起来让人融入,扰人魂魄,丝丝入扣,给人欲罢不能的引力波。当然,书中的观点与看法未必正确与事实,就是推论与逻辑也未必就那么严丝合缝,但异想天开、奇思妙想却也能让读者的脑洞大开。在拍案叫绝时,而这背后所延伸出的想象、观点、价值,着实无法去估量。如同一只小小的蝴蝶所煽动的翅膀,却总能引发出一场飓风骇浪那般。
最新的天文科学和物理科学研究认为,宇宙的起源为一个奇点,并经由不明原因的一次爆炸而诞生。同样,有学者以为,现代人类文明的根基,始于一个被称为轴心时代而发端的。在轴心时代,诞生了古希腊、古华夏、古印度、古犹太的思想文明,并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
就如同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一样,人类的发展是源于想象和虚构,或许从来就无法触及所谓的真实,如同人的手,手心与手背永远无法接触,手心永远无法感觉到手背肌肤与温度;永远只能借用另一只手去间接的触摸与感受,只能说是近似而不是真实的。
轴心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初始。而另一位古华夏的大哲人老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生有涯,而知无涯。读了本书后,想借用作者的看法与预测来推想,当人已能长生之时,当人们的一切都只听命于万物互联网络数据处理系统之时,不禁想问自己,若生已无涯时,则知还有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