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岁去苏州上学,每次和爸妈通电话,第一句问候基本都是“吃饭了吗”?现在仍然是如此。在爸妈的眼里,他们的孩子,只要能把饭吃好,于他们,就是最安心的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大约是父母对孩子最朴素的爱。现在每隔三两天,和爸妈打电话,哪怕是晚上八点,九点,电话那头总有一句“吃饭了吗”,偶尔告诉爸妈,明天我们回家一趟;接下来的一句必是“那明天我上街买菜”。一再叮嘱爸妈,不要准备多少菜,以素菜为主;回答都是“知道了,知道了”,然而第二天的餐桌上都是满满当当。
每次到家,爸妈必定是在厨房忙着,有的菜已经烧好,天暖和时盛放在碗橱,天阴冷时放在保温盒里。我总是习惯性的开碗橱,或掀保温盒,喜欢的菜,先尝为快,有时甚至直接上手,拈起一块就丢嘴里。妈妈总是笑着看我,“娃娃,这不是有筷子啊”,我也总是嘿嘿笑着答“不用筷子,就用手,蛮好”。
两年前,爸妈家里还有大灶。冬天里回去,爸妈在灶上忙着,我就喜欢缩在灶下,边烘火取暖,边往锅膛里架柴。炊香满屋,香味勾魂。丢两根山芋在锅膛里捂着,等饭菜全都烧好,把山芋用火钳夹出来,丢在院子里的水泥场上,那个香味,用现在流行的一句网络语,叫“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天气刚好冷热适宜时,我们都喜欢搬张小桌子,坐在院子里吃饭。一家人围着方桌,安闲自若,万物归于平静,餐桌上储藏着自然的馈赠,说不完的话,讲不尽的故事。说实话,爸妈烧的菜,于他人眼里,定不是人间美味,可是从小到大,我们的味蕾,都已接受了这个味道,那是爸妈的味道,偌大世界,这味道只有这一份,我只用舌尖,就能轻易分辨的味道;这味道,因了爸妈满满的爱而不一样。说着,吃着,吃着,说着,最后必是儿子最少吃两大碗饭,我和妹妹都吃撑了,仍然意犹未尽;每每这时,爸妈都会笑得不可自制,又略有些些得意;我们不点评妈妈的菜烧的怎样,我们只用吃相来证明味道。最近一趟回家,都吃完饭了,我和妹妹就着一碗白开水,妈妈炒的腌菜苔,也让我撑得绕着餐桌,晃荡了好几圈。
围着餐桌,工作,孩子的学习,生活里恼人的琐事,都可以不去想,只有爸妈一桌子的爱,最真最满。爸妈都没有很高的文化,妈妈甚至只认得自己的名字,他们不会拽词的说,但是他们的孩子,都知道,幸福不过是一场家宴。他们用最平凡的食材,经过耐心细致的烹煮,成就了我们味蕾的幸福,又串起了家的幸福。餐桌上,父母看着我们是满足和幸福,我们看着父母是感恩和幸福。那天在央视新闻公众号里读了篇文章《趁还在,好好爱》,是说《朗读者》节目里斯琴高娃读给母亲的故事,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顺父母,尤其读完这篇文章,感慨更深。我的孩子一米八几了,爸妈仍然会喊我“娃娃”,我还有人可以撒娇,还有个永远都欢迎和认可我的地方可去,看过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这是多深多重的幸福,人生一瞬,珍惜当下。
一直都很喜欢一句话,“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为我立黄昏”,爸妈再打电话来,定是仍有那一句“吃饭了吗”,以前不自知,现在听了是觉得有多温暖和幸福。他们是我最完美的家人,父母尚在,就是作为子女活着,最大的幸福。二十岁的我,不知厨房的天地为何物;现今,为了我的孩子,我亦不离锅碗灶台,“传承”,这两个字里,大约也隐含了这些罢。
幸福特别简单,幸福又特别不易,用心对待,不在混沌中磨蚀,就算黑夜来临,因为我还有父母的爱,也有实实在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