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普通人怎么分辨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关系? - 农历 - 知乎
一、过年、春节、立春和元旦
传统意义上,正月初一为元旦,而过年过的是立春即春节——这与农业生产有关。孙中山将“元旦”调到公历1月1日,袁世凯将“春节”移到“元旦”。
二、天文地理小知识
历法都以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关系为基础。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黄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为白道。黄道平面和白道平面不相同,之间有5°09′的夹角,并随时发生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回归年/太阳年),一年分四季。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夏至冬至,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极地出现极昼极夜。
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朔望月又称“太阳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先民将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阴历每月初一,朔日当天月亮称朔月/新月;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满月。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半。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自转一周为一天。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发生原理是地球上的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日食必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出现在望日。
三、阴历、阳历、阴阳历
历法中年、月为日的整倍数,并非天文意义的准确数字,其通过置闰消除历年、历月与天文日长的误差。
太阳历又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回归年。阳历的月份与朔望月无关。其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PS:这又是啥意思呢?
所谓阴历,以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与一年四季无关。
阴阳历,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的相符。阴阳历与月相(月球绕地球公转)相符,也与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相符合。
四、公历/西历
公历起源于古埃及,由古罗马学得,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公元即公历纪元,以耶稣出生之年为元年。
公历属于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润,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另外,公历月份的天数,原来是瞎搞的啊……
五、农历
农历:汉族传统历法,又称夏历、汉历、阴历。《尚书》和甲骨文有记载。现行的农历被成为紫金历,为紫金山天文天根据观测数据制定而成。
将农历称为“阴历”为民国初年谬误,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使得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普通月加上一个闰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六、二十四节气
农历的二十四节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为360°。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
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合称“四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直射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逐渐下降,水汽凝结、变凉、凝华为霜的现象;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六、干支历/甲子历
干支历为阳历,从立春开始计起。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葵为阴干。
12地支:子-鼠(自述)、丑-牛(丑牛)、寅-虎(银虎)、卯-兔(毛兔)、辰-龙(成龙)、巳-蛇(死蛇)、午-马(无马)、未-羊(喂羊)、申-猴(身后)、酉-鸡(有鸡)、戌-狗(虚构)、亥-猪(海猪)。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阳支,丑卯巳未酉亥——阴支。
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干支纪年,六十花甲子:
公元后的换算:先用年份的尾数查出天干,再用年份除以12的余数查出地支。 公元2015即乙未年。
干支纪月、纪日太麻烦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