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小说、电影、电视剧,常常为故事里的人操碎了心。你越是喜欢其中的某个人物,就越是为Ta着急、担心。
当Ta怯懦、退缩,你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为什么不去尝试?
当Ta痛苦、纠结,你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何苦如此执迷?
当Ta愤怒、暴躁,你会为Ta的愚蠢而生气:就不能冷静点、克制点吗?你耍什么臭脾气?
当Ta被误解、受委屈,你比Ta还要愤愤不平:快去澄清、去解释,赶紧说出真相和原委!
当Ta终于错过、失去,你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曾有多少次机会啊?为什么不懂珍惜?
在人生的迷宫里,Ta就是那只笨笨的小老鼠,失去方向,东奔西突,四处碰壁。
在人生的迷宫外,你就是那位俯视着Ta一举一动的上帝,洞悉一切,心怀同情,连连叹息。
谁都不过是小老鼠而已
我们是小说、电影、电视剧之外的上帝。我们了解主人公的一切感情,知道Ta所有行为的原因。还知道Ta所有行为的后果,知道对方会如何理解和回应。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迷宫里,失去了“上帝的视角”,谁都不过是一只小老鼠而已。
我们只看到自己所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所听到的——被困于“老鼠的视角”,永远无法明了全部真相。我们利用自己所仅知的那点真相(准确地说,是猜想),去判断、去行动,难免显得笨拙和愚蠢。
这也是我爱看小说,爱看电影、电视剧的原因。它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上帝的视角”,让你从别人的故事里,去理解自己的生活。
李有静编剧的《请回答1988》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她笔下的金正焕,就是那只笨笨的小老鼠,让屏幕外的“上帝”们心动于他的可爱,又心痛于他的可怜。
正焕一心一意喜欢着邻居家的女孩德善,却又用尽了力气去克制、掩饰,不想被别人发现。
他当面毫不留情地和德善互怼,转过身却忍不住微笑;他嘴上说德善不漂亮,却躲在窗帘后面偷看;他在门口把鞋带系了又解、解了又系,假装不是在等她;他在大雨夜送伞,却又冷冷地把伞塞到德善手里;他记住德善随口说的愿望,精心准备礼物,却又不敢亲手交给她……
“上帝”们都为他着急,他差的其实就是一点点,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
当德善没有等来善宇的表白,在平安夜的初雪里大哭,他没有去安慰她,而是躲在门后开心地偷笑;当德善误会他随手转赠了她送的粉红衬衣,他没有去解释、辩白,没有告诉她那件衬衣于他而言是多么珍贵;当得知德善被人放鸽子,他犹豫再三,直到电影过半才冲出去找她……
“上帝”们都为他惋惜,他错过的其实就是一点点,可就是错过了那么一点点。
“上帝”们喜欢他、为他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就是很多人记忆里那个隔壁的少年,纯真、温暖,但又始终拧巴着,假装有个性,假装漠不关心。
但故事里的德善,却没有理由爱上他。因为站在德善的视角,她只看到那个贬她、损她的正焕。那个默默关心她、记得她说的话、珍惜她送的礼物,为她飞奔却被红灯所阻拦的正焕,是不存在的。正焕的深情,对德善来说只是莫须有。爱没有被表达,也就不可能被接收。
聪明的人不吝于表白真心
可怜的正焕为什么会错过?因为他也没有“上帝的视角”。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机,是不可能重来的时机;他不知道这一次小小的误会,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不知道眼下犹豫的几分钟,足以改变命运的走向……
作为观众的我们,像“上帝”一样,早已看到了全景。而他却懵懂无知。
电视里的他,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吗?他的处境,不就是我们常常面对的困境吗?
在生活里,我们也犯着和他相同的错。我们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言不由衷,口不对心,宁愿眼睁睁错过时机,也放不下骄傲和自尊。
当我们这样做了,不但没认清自己的幼稚和愚蠢,反倒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埋怨对方为什么不明白自己的真心。难道对方是上帝吗?
相比正焕,相比我们,故事里的棋手阿泽是个聪明的人。对德善而言,他就是完美的恋人。
当德善臭美却又不自信,他肯定地说:你漂亮、好看;当朋友们背地里拿德善看玩笑,他直白地承认:我喜欢德善,像喜欢女人那种喜欢。当德善没等来善宇的告白,他没有窃喜,而是关切地给德善打电话;当他忘了给德善准备礼物,大冬天里,他连外套也顾不得穿,立刻冲出门向她道歉;当得知德善被甩了,他平生第一次放弃了棋赛,赶去陪她听演唱会。
可能是因为长年的比赛,输赢皆是常事,冲淡了他的得失心;也可能是围棋较量的剑拔弩张,往往一个时机就决定了全局的胜负,这消灭了他的犹豫和迟疑。
编剧李有静把这些性格特征放在他的身上,是很有说服力的,虽然现实生活中极少有像他这样的聪明人。
所以,我们能学点什么呢?学得像阿泽一样聪明吧。
我们没有“上帝的视角”,不知道对方是否明白我们的真心,那就坦率地把真心说出来吧。
我们没有“上帝的视角”,不知道对方有什么误会和芥蒂,那就情愿啰嗦,反复地解释和说明。
我们没有“上帝的视角”,不知道对方如何理解我们的态度,那就克服羞怯,用温柔的方式表达。
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刀子嘴豆腐心”呢?对收到刀子的人来说,Ta只看到“刀子嘴刀子心”。
对不了解的真相,常抱善意的想象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有句很有意思的话:
“每当两人相遇时,实际上有六个人存在。那就是各自眼中的自己,各自在对方眼中的自己和各自真实的自我。”
所以,你以为的,并不是真实。Ta以为的,也不是真实。
人和人的关系,常常被假想和误解所拉扯。
你是个聪明的人,你知道自己没有“上帝的视角”,对方也没有“上帝的视角”。那么,你就会想尽办法,去消除对方的猜测和误会。你会放下浅薄的自尊心,学习如何坦诚、准确、温和地表达自我。
不仅如此,假如你足够聪明,你就会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不够聪明”。Ta也许隐藏了本心,也许不懂得表达,也许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对一切你所不了解的真相,都抱着善意的想象吧。那些善意的想象,很有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假如你像德善一样,常常被吐槽、被打击,那就善意地理解为:Ta只是喜欢你;假如你被拒绝、被放了鸽子,那就善意地理解为:也许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假如你生气、愤怒却得不到解释,那就善意地理解为:Ta只是不善于辩白和表明真心。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善意的想象在生活里常常不是假,而是真。
我们以“上帝的视角”看小说、电影、电视剧,却无法以“上帝的视角”打量自己的生活。
现实的生活,才是无止境的修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