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星期四,成都,多云。
01
第二天一早,民航大巴车接我们离开岷江源酒店。在车上,我们这些“气象学家”们讨论了下当前的天气,大家集体认为今早的气象条件,还不如昨天下午呢。
不过机场方面认为今天的天气全无问题,于是我们坐着那架昨天便已等在川主寺的波音767飞机,在这座高高原机场上准时准点地起飞了。它带我们告别了这里的雪域高山,并在一个小时之后,降落在人烟稠密的川西平原之上。
波在成都的同事小李,到双流机场接的我们,并带我们赶赴成都市区的一家酒楼,在那里还有几位波的同事,来为我们接风,满桌都是靓丽的川菜,那是成都乃至四川最拿得出手的一张名片。既然人家是来接风的,我自然就得把下午的行程暂放一放,认认真真地去吃那几道菜,确实味道地道,够麻够辣。
对了,这是午宴,已经有半天过去了,原想着这天要去都江堰,那自然是去不成了。小李说,既然带着同同,不如去看大熊猫。同同说,他在北京动物园看过大熊猫,小李说,北京的大熊猫绝对不会有成都多的。
大熊猫算是川菜以外四川的另一个招牌了吧,同同似乎有了些憧憬,想去看很多很多的大熊猫。小李说成都有个大熊猫的繁育基地,我听了来了精神,以为他说的是卧龙保护区。小李为打开了我过大的脑洞而感到尴尬,忙解释说没那么远,就在成都郊外。而后似怕我失落,又忙着补救说,您即便去了卧龙,在山里也很难见着大熊猫的。他紧张的实在,把我给逗笑了。
许多年后,我和同同由北至南穿越了秦岭太白山,太白山南坡便是大熊猫保护区,当然我们没见着大熊猫,不过我却想起了这段往事,和同同提起。同同一脸迷惑地问我,哪次去成都的事?对了,我们后来又去过多次成都,好像也去过多次那个熊猫繁育基地,那时同同都还小,因而,他一提到成都来,就会想起大熊猫。
我和波非常喜欢成都,那时我们都设想,将来到成都来养老;同同也非常喜欢成都,那时的同同非常喜欢大熊猫。
小李这个小伙子很厚道,为尽地主之谊,把他的车子借给了我们,这让我们很不好意思,他很有些川人的爽快,说这算啥个事情嘛,拿去拿去。那车是油气混合的,后备箱被一个气罐占据了大部。这是我第一次驾驶这样的车子,我开着它带着波和同同,去看了大熊猫。
02
那座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成都市区的三环外。这座在城市边缘建立起的动物研究中心,多半都有些动物园的性质。据说这座基地的前身,便属于成都动物园,但现在,这座繁育基地接待游客的旅游指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成都动物园。
在中国,哪个动物园的标志不是大熊猫呢?在中国,哪个动物园的大熊猫又会有这里多呢?
我记得同同幼儿园大的时候,基本每年都要带他去北京动物园。到那里看熊猫那又是每次必备的项目,每次完成这个项目也都很有仪式感,因为要排很长很长的队。
而在这座繁育基地里,那个小孩子可以在茂密的翠竹所构建出的林荫小道上撒花地奔跑,因为每一个馆和圈出的场地里,都住着熊猫。而这样的馆舍和露天场地有很多,它们都叫做大熊猫别墅。这片占地3570余亩的广阔区域,便是大熊猫的别墅区了,这里养育着两百多只大熊猫,它们也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那些大熊猫,或许一、两只便拥有一幢独栋别墅,它都那么慵懒地躺着、卧着在自己的大花园里,不停嘴地吃着、嚼着新鲜的竹子。倒是我们这些游客忙不迭地游走于这些豪宅间,忙不迭地寻找着这些憨态可掬的小胖子,并忙不迭地与这些黑眼眶小眼睛的胖子们同框,洋洋自得地拍一张永远在傻笑着的照片。
这便是那个愁云惨淡的午后,在成都的满足。
如今的这个居家观察中的下午,为了写下这些文字,我又翻开那簿尘封已久的电子相册,看到了那洋溢于相片间的满足,那是一个孩子的满足,那时一个人家的满足。
而这何尝不是,生活在那里的,大熊猫们的满足呢?我们在那个午后,遇到了那个神奇的动物。只是可惜,那些它们的满足依旧在高墙下的大玻璃房子的后边,那里生活着许多大熊猫,它们离不开人的照顾,那里依旧是个动物园。
我和同同从太白山峰顶,随户外队从南坡下山时,就曾讨论过大熊猫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曾一路审视,从太白山3700米高海拔地区到铁甲树1200米低海拔地区的,植物生态的垂直变化。
我在翻看大熊猫繁育基地的相册时,看到一张照片拍摄了一个科普宣传栏中的冷知识,其中说大熊猫的野生栖息地就在海拔1200-3400米之间。也就是说,太白山南坡的那片除了少数户外者涉足的广阔无人区域,其实就是大熊猫自然生活的家园。
只它们才是那片广阔林域的主人,而我们仅仅是走在那条林间泥泞小路上的,匆匆过客。
03
我们总认为,大熊猫是进化过程中的失败者,必须在人类的眷顾下,才能得以生存,真是这样吗?
据说我们在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就已经发现了始熊猫的化石。我很佩服那些科学家们,他们通过一块化石就能认出那是大熊猫,这至少说明,他们对大熊猫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而800万年是个什么概念,据说我们人科里其他现存成员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中,黑猩猩与我们是基因上最接近的,而我们与黑猩猩在基因上的分道扬镳,是在600万年前。
而大熊猫原本是熊科的食肉动物,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它在800万年前放弃了吃肉,而走进了竹林。在自然界中,能吃上肉是很不容易的,虎因之进化出了利爪,鹰因之进化出了迅猛,狼因之进化出了团队合作,人因之进化出了智力。在物种进化与淘汰的高压锅里,在水中生活不下去的鱼登上了陆地,而原本食肉的大熊猫呢,它们选择走进了竹子林。
有两个消息,一个好一个坏,您先听哪个?
好消息是,竹子很多,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又很少;坏消息是,之所以大家不爱吃竹子,因为竹子这东西做为一道菜来讲,实在太难以消化且又营养极低。
这是熊猫选择的未来,我们能称之为退化吗?我觉得不能,就像鱼离开了水演变成了两栖的螈和鲵,丧失了鱼从适水生活中所演绎出的许多机能一样,但我们从不认为两栖类是对鱼的退化。同样道理,只要这个星球上大片的竹子不消亡的话,大熊猫的演化就是成功的。
地球上大片大片竹林确实没有消亡,但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智人出现了。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中说,智人的出现,尤其是晚期智人对于全球的扩张,给这个星球造成的影响,就犹如一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你去想在五十万年前,还存在着盖过周口店人一头的剑齿虎,它们在一万年前灭绝了;在3万年前,山顶洞人的菜单里还有的披毛犀和猛犸象,后来又去到了哪里?三千年前的西周战士还在“操吴戈兮披犀甲”,而如今我国境内已经没有了犀牛的分布。
1681年,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灭绝;
1880年,曾遍布非洲的蓝马羚灭绝;
1914年,曾分布北美洲多达约50亿只的北美旅鸽,在欧洲人登陆北美的几个世纪后宣布灭绝;
2007年,在长江中生活了将近2500万年的白鳍豚,宣布灭绝。
这篇文章发布的前一天,我在《环球时报》看到一条消息,说儒艮在我国已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这些动物都是进化的失败者吗?或许是,但与其说它们倒在了自然进化的征途中,不如说它们是倒在了人类在技术进步之后,无所节制地贪婪猎杀中。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明进步,让我们逐渐超越和远离了,自然进化所因循的基因进化。我们因文明的强大,而具有了弓箭和枪炮,它凌厉于任何虎爪,迅猛于任何鹰隼,我们所构建的社会更要碾压狼群。
我们不再惧怕自然了,我们可以冲着自然,任意地举起猎枪。那么,我们还需要回望我们曾经走过漫长进化历程的自然吗?
04
大熊猫是幸运的,它挺到了,我们因抬起猎枪而能心有愧疚的时代。
我们用我们所掌握的,碾压自然进化的科技,开始了对于生物进化史的回望,那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回望,对于我们自身的回望。
如今的这座熊猫繁育基地,就是这样生命回望的成果,我在介绍中看到,这座基地在它的旅游形象之外,更肩负着许多重大科研使命。这里在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03年,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成为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我想那个800万年前的始熊猫化石,之所以能够判定为熊猫,或许也是他们长期科研努力的成果吧。
而也是在这样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大熊猫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100余只的濒危物种,发展到了现在的1800余只。2021年在国家新版的《生物物种名录》中,大熊猫已经从濒危物种,变成了易危物种,保护等级也从一级降为了二级。
但这不是大熊猫保护的结束,相反,它更可能是我们新的开始。
我曾看过一篇大熊猫科普的文章,其中说,我们很幸运,遇到了大熊猫,它是全球知名的明星物种,也是所在生态区域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其实也是在保护大熊猫所处的生态区域,那里还生活着许许多多,不如熊猫知名,但确如熊猫一样珍惜的物种。要知道,在人类对于自然探索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物种,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它们、关注它们、研究它们,它们便可能已经灭绝了,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化石。而比这些个体生命更为珍惜的,还有这些生命所共同构建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国家公园,而首批的五个公园里,便有大熊猫国家公园。
而这,或许才是大熊猫给予我们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意义所在吧。
在同同很小是时候,我和同同在成都的那个繁育基地见到了那个可爱的生灵,或许我们在九寨沟所在的岷山地区就已经见到了它;或许我们在太白山所在的秦岭地区就已经见到了它;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去到四姑娘山,去到卧龙还能见到它。
那里永远是它的领地,它的家园。
要离开熊猫基地时,波在那里的礼品中心,给同同买了一个熊猫的毛绒玩具。之后的一年里,他几乎每晚睡觉时都要抱着它。在写这篇文章时,同同不在家,我就在他的写字台上写作,而那个熊猫的毛绒玩具居然还在,倒在他书橱的一个角落里。
我把它拿过来,放在我笔记本电脑的前方。我注视着它,似乎就像注视着久远以前的过去,我试着把那久远的历程写下,就当当下留给未来的一个纪念吧。
2022年5月24日星期二下午,写于望京,居家观察其间
《 川西纪行》推荐阅读:
《岳衡笔记》推荐阅读: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