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年的模样!
此时,并不是阳春三月,而是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四,正在过年。
安静的乡村,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点不影响菜籽花和樱桃花争相开放,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一点不影响此刻的宁静,家里的亲人和周围的邻居都走亲戚去了,我特意留下享受这份静谧。
01 心中有年
越长大记性越不好(我是这样的),越长大越觉得过年不热闹、没意思,可是年年难过年年过。
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不是过年没有味道了,而是快乐的不是我们大人了。”
我连忙留言,这是真理啊!小孩子是喜欢过年的,盼望过年的。
我们不过是从小孩子变成了大人,有了经济、工作、生活压力,不再那么单纯可爱,可是我们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小孩子,喜欢放烟花、放鞭炮、收压岁钱、走亲访友、吃喝玩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更不用管钱够不够过年用啊,要给长辈买什么礼物给多少红包啊,过年要弄什么吃的啊,要值班加班上班啊……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年味渐渐失去,取而代之的是旅游过年,花式过年。回过头看看小时候过的年,藏着多少美好呢!
02 童年时的“年”
小时候的故事,因为打过几次麻药,记忆已有些模糊。能记得的就是,我们在魏家湾那个咔咔头,上街上学是极不方便的,在那里度过了十多个年头,记忆中的大年三十伙食会比平时好很多,吃完午饭,我总会跑到本队(社)的外婆家找表姐玩。
外婆家有姨爷做的苹果锅炸,特别酥脆;能见到、有机会还可以穿上表姐和外婆的熊猫拖鞋,特别暖和。晚饭我都不会回家吃了,一般都赖在外婆家吃,吃了可以和表姐一起睡觉。看春晚看着看着我就想睡觉了,睡前总会交代表姐,待会儿放烟花记得叫我起来看哈。然而每年我都扛不过与周公约会。大初一早上起来还会问表姐:“你昨晚怎么没叫我啊?”表姐说我睡得可香了,根本都叫不醒,醒了应一声又睡。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完早饭,妈妈就把妹妹带过来,我们姐妹三个就会相约一起去上街,用压岁钱买冰糖葫芦吃,一人一年轮流办招待。吃完要是碰到有骑马的,必须大方一盘骑骑马,再看看舞龙的,半天功夫就过去了。
大年初二,外婆家的拜年酒。这时候两个在县城的姨妈会带着哥哥弟弟回来,我们兄弟姐妹5个就可以一起玩啦,我们会去买擦炮儿、冲天炮来放,带着城里的兄弟满山跑,大姨父会给我们拍照,那也成为小时候难得的留影。
那时候的年,就是冰糖葫芦和烟花爆竹的约定。
03 青少年时的“年”
长大了记事就多了,也知道观察和守规矩了。虽然不富裕,可为了过年,老早就要开始筹备。
冬腊月,装香肠啦!
腊月中下旬,打扫家庭卫生(俗称“打洋称”)。以前房子没有粉刷,总有不少的蜘蛛网,砍下一根长长的竹子,绑上竹叶满屋子的扫,然后再扫地、擦洗桌面,洗被子、衣服,焕然一新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一天,奶奶会在吃完晚饭后,用棉花搓成一根线条,用一个蘸水碟子装上清油,将棉线条放进清油中,在大柴锅里放点水、放上碟,点燃棉条。然后,在灶台面前点上香蜡。小时候特别好奇,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棉条不会熄灭。奶奶说,这是灶王菩萨辛苦了一整年,要上天去汇报工作了。
腊月,最期待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外出打工的爸爸能够早日回家。有时候早,有时候晚,有时候半夜听到有人推铁门,我都会爬起来给开门,欢天喜地的。第二天还要以帮老爸收拾行李的名义,翻他的包,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带回来。常常是失望的。可是有他回来过年,总会在采购年货的时候买一斤我喜欢吃的葡萄干、瓜子,为了避免被妹妹一下子吃完,我还要偷偷藏一点起来,过完年再吃。
除夕,在这一天来临前,我和妹妹,甚至是一家人都会被要求,今天不允许吵架、哭闹,不允许掉筷子,更不允许打烂碗碟勺子。所以,这一天,我们是又喜又怕。
除夕早上,我和妹妹就会主动承担起打扫卫生、贴对联门神的任务。每年贴对联都是一种考验,不管是胶水,还是透明胶,甚至是米汤糊糊,用了好多办法,都是想让喜气洋洋的对联稳稳的贴上。可墙不是平整的,有时候只有一天就被风吹走了。
这一天,我们都会全家总动员。爷爷负责烧柴火,爸爸妈妈负责协助奶奶弄吃的,我和妹妹负责打杂。中午一桌鸡鸭鱼肉上桌前,得先祭祀,放上红鞭炮,每个人都会喝一点小酒开席。老爸喝完还会去二公家喝二轮。吃完饭,我还是会去外婆家,只是甚少留宿了。
吃完晚饭,会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因为大年初一是不动扫帚的。奶奶这时又来点灯了,因为灶王菩萨汇报完工作,又要来辛苦工作了。
少有看电视的爷爷,在除夕的晚上也会上楼看下春晚,爸爸总是在家待不住的,每年都要出去打麻将。我和妹妹总是想花压岁钱去买烟花、火炮来访,奈何妈妈压制,钱也不敢乱花,就一两根意思一下。
熬不住的家人会先去睡觉,一到12点的时候,打麻将的人会各回各家,烧子时香,放鞭炮。我们放完了手里的小烟花,会四面八方的观望好看的烟花,久久不愿睡去。奶奶有时候会给大家煮点醪糟吃,每年都要给红包。
大年初一,通常是在周围的鞭炮声中惊醒的。醒来以后会一起做汤圆吃,手工汤圆里面加上一个硬币,谁吃到了一年都行好运。
大年初二,外婆家的拜年酒变成了二公家的拜年酒。有时候,兄弟回来了,我们又过去玩玩。
大年初三,我们家的拜年酒。这时候嫁出去的姑妈会带着姑爷、表弟表妹回来,一家人吃喝玩乐。奶奶这个时候会大显身手,给表妹、表弟们纷纷派发红包。
初四……读书时约同学,读完书约亲戚,每年都是吃完你家,吃我家,吃得不亦乐乎。
04 中年时的“年”
自从嫁人后,多年不在家过除夕夜,过年也调整到了除夕前一天。因为我们要过3个年,婆家一个,娘家一个,婆家的外婆家一个。
公婆和父母都很开明,两家过年都要叫上对方一起,于是我们是同一班人马,换个地方吃着差不多的菜,吃几天。
每年除夕在先生外婆家吃完饭就会赶回城里的家,公婆玩麻将去了,孩子也小,根本熬不到12点,我们自然也就早早入睡。过了除夕才会往娘家跑,一住就是好几天。
这样过了几年,总觉得年少了什么。所以,在鼠年做了个决定,除夕要在乡下。
有幸过牛年,我抱着一堆烟花回到了现在这个家,和家人一起happy,现在孩子已经不想跟我回城里,爱上了这自由自在的乡下。
除夕那天晚上,我问妈妈,你怎么没点灯呢?妈妈说,腊月二十三都没点,这里就不点了。
…………
除夕那天晚上,我以为我会熬夜守岁,可是值了半天班,早早放了烟花后,我也早早睡了。
迷迷糊糊间听到轰隆隆的炮声,有点吵,挣扎着起来在窗户上看了一下,妹妹和爸爸在楼下烧香放鞭炮和烟花,周围的烟花声音此起彼伏。有种比往年都还猛烈的感觉。
初一早上,又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开启美好的一天。
无论年纪多大,成家与否,往年都会获得奶奶的红包,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我们也长大了,还好父母延续了这一美好传统,每年都会给长大的我们包上一个幸运包,以示吉利,也让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
关于年,关于春节,还保留的传统不多了,大初一热闹的街景已经没有了,那些传承传统的人也不在了,陪我们一起过春节的伙伴也各自成家立业。
其实,我最近才悟到,一个家过年的仪式、规矩,通常都是由一个传统、尊贵的长辈(爷爷奶奶辈)传承下来的,他们是这个家,是这个“年、节”的核心人物。
少了他们,会少很多羁绊,也会少很多年味。
中国人对年的感情还是特别深的!
今年我家4岁多的孩子开始放擦炮儿了,不知道在孩子们一代的心里又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春节符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