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灵魂摆渡人》第三季,第一集讲关于年的故事。其中有个桥段是“夕”抓来几个小孩,要给他们过年。可小朋友不喜欢过年,喜欢过圣诞节。“夕”说过年多好呀,有压岁钱,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服。可孩子说这些他们平时就有,没意思,可圣诞节不同,有礼物。
是年越来越没意思了,还是我们生活好了,越来越无趣了?以前对年,存在着一种期盼,对于小孩来说可以有好吃好玩的,不用干活,不用上学,家长也不苛责;对于大人来说,忙活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亲朋往来,吃喝玩乐,难得的休闲时光。
我家在农村,对过年最早的印象应该是七八岁的时候。
按我们那的习俗,小年要吃汤圆,要送灶君上天,从这一天开始就算提前长一岁了,接下来这段日子不能讲粗话骂人,要大扫除,准备年货。以前的年有年味,是因为热闹中有人味。
90年代,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冰箱,而且菜市场也至少要到初五乃至十五元宵节前后才开业,所以家家户户就要储备食物。这时候最主要是储备猪肉,牛肉,因为鸡鸭自己家有养,蔬菜自家也有。为了保存好猪肉,牛肉,家家户户都会买好一大堆,抹盐,穿上线,日晒风干,这样就成了美味的腊肉。春节期间有客人来就可以拿来做菜。腊肉,那是年货第一道味蕾。
小时候的年,最有意思的还在于,每家每户都在做最后的“收获”。那时我们那矿产资源丰富,几乎每户人家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煤矿和农产品。春节前,矿工已经提早半个月就“下山”(就是放假),接下来就是把田里农作物——甘蔗,葱拿到集市上卖。甘蔗要把头上的土,还有叶子砍掉,整理干净,十根一捆绑好;香葱也要一颗颗去土,摘到枯黄的叶子,捆好。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忙碌的人群,大家住的近,都是门挨着门,边干活边聊天,好不热闹啊。忙碌,让年有了生气。
除夕前一两天还要做年糕。碾米,生火,煮白糖,炒花生。一忙要大半天以上。除夕前一天或当天要杀鸡鸭,贴春联,那时很多春联是会毛笔字的老先生写的,大家都排队等着,再后来小孩子读书有学毛笔字了,也可以画符似的凑热闹,比如鸡舍,鸭舍,猪圈,牛圈,谷仓,老宅等不起眼的地方,就是我们小孩子发挥的地方。等一切就绪,就是烧香拜拜。当然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播放新年歌,最初是村里有统一的频道播放,后来大家有dvd就自己放。总之,卓依婷的新年歌是过年的调味料,有它才有气氛。
除夕的午饭吃的都比较随意,到下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大部分人家是要做肉丸子,芋子包,芋子板,这些都算是糕点,春节期间可以当饭菜吃。这时候最热闹的就是切葱,剁肉了。在砧板上剁细,咚咚哒哒,非常有节奏就像美妙的歌曲。洗芋子,蒸熟,剥皮,捣碎,放木薯粉和好。揉成一条条的可以做成芋子板,那是客家人的最爱。当然也可以像包饺子一样放些肉,香菇,冬笋等馅抱起来,蒸好。还有就是放剁烂的香葱头,五花肉,酱油,盐一起和,揉成一个个,蒸。这些以芋子为主做起来的糕点,粘粘的,滑溜溜,口感特别好。共同准备美食,让年有了舌尖上的美味。
一切美食都准备好,接下来就是做最后的大扫除,虽然之前已经花了一到三天的时间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但这次是要冲洗地板。洗洗刷刷的声音,把累计了半年乃至一年的尘土统统冲洗干净,小孩子也有了名正言顺玩水的机会。冲洗完毕,就赶紧洗澡,然后跟小妹一起把脏衣服挑到溪边去洗,一洗就要两三小时,手都僵了。除夕是除旧迎新,所以这一天要把该洗的洗了,等初一过大年了,就不需要干活,只负责吃喝玩乐。
吃年夜饭,一般会把家里的长辈请到餐桌上,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个长辈特指分家时没有跟自己一家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此时,屋外已经是爆竹声声,烟花灿烂,屋内美味佳肴热气腾腾,浓香扑鼻。一般餐桌上有鸡鸭鱼肉,而鱼必是大鱼,这样一顿吃不完,到第二天还有的吃,这叫年年有余。春晚也热闹开场。年夜饭,是除夕的意义,也是对一年辛苦的犒劳。
午夜十二点,爆竹烟花再次响彻天际,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往往在睡梦中被惊醒,然后又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声响再次入睡。第二天早早醒来穿上一两个月前就买好的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美美的穿好,要知道为了等这天,不知偷偷试穿过几次,特喜欢跟小伙伴们说起自己过年的新衣服。然后敲爸妈的门,拿压岁钱。之后洗脸,烧香拜拜,等爸爸放长长的鞭炮。再将客厅里的果盘装满各式茶点糖果。那个年代这些零食平时根本没得吃,爸妈买好都要藏起来生怕被我们三姐弟给吃了。新衣服,新鞋子,很多的零食,压岁钱,这些是我们那时候的小孩对年的期盼,因为这些平时很少有。稀少,期盼,珍惜,便有了味道——年的味道。
吃完早饭,我们就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尝遍各家糖果茶点,然后评论谁家的好吃。之后再跟小伙伴去玩。那时候压岁钱从最初的两毛开始,每年增加,五毛,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十,一百。虽然那时候的钱很少,但我们却很开心,因为这是一年来唯一一次有零花钱的机会,可以买心仪的玩具,零食,这一天只要不太过分大人都没意见。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孩玩刮炮的声音,有些熊孩子特别喜欢吓人,偷偷放你身后,突然一声响,被吓得抱头哇哇叫乱窜,周边的人哄堂大笑。不是红包越大,过年就越有意思,关键是用有限的红包,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那是过年的才有的豪爽。
之后是初二跟爸妈去外婆家,七大姑八大姨带着各自两三个孩子,一起互相打闹,吃吃喝喝,大人小孩都其乐融融。之后初三初四初五........不断有走亲访友的客人,一顿饭这家才刚拿筷子下家就来叫你吃饭,整天都是各种吃。对于忙碌了一年的大人来说,难得有这样相聚,如此简单玩乐的时光。
初五之后祭祖,浩浩荡荡,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都有。带上鸡鸭供品,到上山祭祀。到正月十一之后,就开始有舞狮舞龙,全村每个姓氏都有,非常热闹。
小时候的年,不是简单的追问你成绩多少,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孩子多大了,买房了吗?而是简单的大家一起告别辛苦的一年,热热闹闹的吃喝玩乐,再迎接新的一年。那里有期盼,所以有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