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故事。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出城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 mà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安乐公”,并让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刘禅虽然投降了,但是魏国的领导人司马昭并没有对他放松警惕。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想试探刘禅是不是真的如传言中那般无能没用。
便在宴会上让人表演蜀地的歌舞,跟着刘禅一起投降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咧着嘴看得非常高兴。
司马昭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
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郤正就指点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你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作悲痛的样子,照着郤正的话说了一遍。
司马昭问他:“这话是别人教你的吧?”
刘禅睁大了眼睛,吃惊地说︰“是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从此,司马昭彻底认为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不再提防着他了。
后人也根据这个故事,延伸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其实,刘禅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心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匡扶汉室是他父亲刘备和诸葛亮的目标,并不是他的,所以他并不会真的努力去完成它。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是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方向,永远靠不了岸。
所以,帮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人生目标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开挂的。
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从小就是一个有目标的人。初中时,她就立志将来要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外交官。
高中她顺利考入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学霸林立的地方,张京的各科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五,各类英语演讲比赛保持在前两名。
高考时,她放弃了清华北大,毅然选择了更接近外交官的外交学院。
张京的高中班主任这样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进入外交学院后,她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英语,积极参加了多项英语竞赛、辩论赛。
凭借过硬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实力,她终于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了一名翻译。
进入外交部并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实现梦想的起点。
外交部的翻译都需要经历为期4个月的魔鬼训练,最终被外交部录用的人只有4%。
即便被录用,进入翻译室,还要经过6年左右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正式的贴身翻译。
而她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多年来的目标带给他们动力和信念感,让她们更专注。
其实,在西方国家,学校就一直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做好目标管理。
美国育儿畅销书“The Happy Kid Handbook”《快乐孩子手册》的作者Katie曾针对如何帮助孩子设定和达成目标提出了五条建议:
1、把天马行空的梦想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
2、选择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目标
3、把模糊的目标具体化
4、将目标分段并设定检查点
5、把孩子的目标变成家庭目标
一、把天马行空的梦想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
当你发现孩子有了梦想的萌芽,无论这个梦想听起来多么荒诞可笑,都要用心关注。
比如说,孩子想要登上月球。这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那要怎么做才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呢?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做一个月球模型,看一些月球相关的书,或者是参观航天中心等等,来加深对月球的认识。
对月球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知道想要登上月球需要做些什么,这样就有了一个个目标,登上月球的这个想法,就会慢慢变得具体化,并知道如何去实现它。
二、选择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目标
趋易避难是每个人的本性,我们总是会挑容易完成的目标去做,而逃避难完成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在孩子选择目标时,家长应该适当推孩子一把,让孩子选择难度大一点,需要孩子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目标。
记得在一次运动会的登山活动上,朋友的孩子花花选择了一处坡度非常缓和的地方登山,而教练却让她选择坡度稍微陡一点的地方登山。
教练对她说,“你在这里登山,你很轻松就能登上去,因为太简单,你无法体会登上山顶带来的成就感。”
事实也的确如此,目标的难度大一点,虽然会有挑战,但是实现目标后会更有成就感。
最终,花花选择了坡度比较陡的地方登山,在登山的过程中虽然她跌倒了好几次,手掌也擦破了皮,但是在登上山顶后,她显得非常开心。
三、把模糊的目标具体化
孩子的目标往往是很模糊的。比如孩子说“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那么,要成为哪个领域的科学家?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需要做出什么成果?做出什么贡献才算伟大?
通过一个个问题,将原本模糊的目标勾勒出具体而形象的小目标,这样孩子会加深对自己目标的认识,也更容易知道怎么去实现。
所以,当孩子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时,不要再简单地说,“加油!妈妈相信你!” 而要引导他把目标形象化、具体化,比如每天阅读一小时的科学书籍。
同时,家长在帮助孩子设置目标时,这个目标最好只关乎孩子自身,就说这个目标能不能完成的决定因素只能是孩子自己。
比如,“下次考试全班第一”,这个目标是模糊的,孩子自己不能完全把控的,需要取决于别人考得怎样。
但如果换成“下次数学考试得满分”,就是一个具体的,孩子通过努力就可能实现的目标。
四、将目标分段并设定检查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伟大的目标也必然是由一个个小目标构成的。
比如孩子要成为科学家,这个是大目标。我们需要把它进行拆分,比如先完成基础学业,再选择相关的专业领域去学习,到相关的实验室去实习,再然后开始自己的研究......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目标分段,制作成表格,每天检查小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
这样能让孩子更加清楚实现整个目标的步骤,从而铺就一条从易到难的打怪升级之路。
五、把孩子的目标变成家庭目标
孩子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父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11岁的殷然热爱跟昆虫打交道,养了200多种昆虫,每天悉心照料。
他也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排挤,但是他们的父母对此却非常支持。
殷然的妈妈说:
“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有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嘛。”
她和殷然爸爸觉得与其旁观,不如加入,和孩子一起玩。每到假期,他们就会陪着殷然进山捉虫。
在一截枯木里发现了稀有的甲虫幼虫,一家人高兴地欢呼庆祝。
捉到一只蛤蟆,因为要不要放生的问题,他们会和殷然进行了一场关于自然规律的哲学讨论。
而殷然爸爸也因为孩子的爱好,变成了观鸟的行家,飞鸟的摄影作品让人震撼。
孩子的热爱,就像一道“生命之光”,照进现实,指引前进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保护好这道“生命之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激励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与价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梦想,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有让孩子内心真正认可的梦想或目标,才能激发他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