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
故事,要从崇祯二年,秋季的一天说起,这注定是个不平常的一天,华北平原辽阔的大地上,一夜大雪过后,老百姓的房顶上,积起了一层洁白的雪花,站在高楼平顶上的人们远远望去,飞落的雪花纷纷扬扬,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只不过悄无声息。
这一年,北京的大雪来得突然,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只是往年的中秋,却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寒冬的气味。
这鬼天气自万历末年以来就变了卦,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明末清初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小冰河时期。主要表现是:天气非常冷,粮食大减产,百姓遭了灾。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能只有紫禁城的那帮钦天监们才懂吧。
原本拥挤的大街上空无一人,酒店关了门,集市歇了业,往常京城的达官显贵们经常光顾的休闲场所也关了门。
老百姓早早就在房里搭起了火炉取暖。远远望去,不远处的角落里,一群衣着破烂的人聚在一起,磕着手里的瓜子,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不时比划着姿势,讨论着关于袁崇焕投敌卖国的事。
这一年,对于刚刚登基两年的崇祯来说,日子实在过得不舒坦,他本来想只当个太平王爷,优哉游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可命运弄人,给他带上了一顶皇帝的帽子,这就不得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么干好,要么拉倒,这是我朱由检的承诺。
面对眼前这个千疮百孔、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他的内心很悲凉,很失落,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天爷似乎也不睁眼,虽然阉党被崇祯整垮了,加上袁崇焕在宁远和松锦大战中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人心,这让崇祯觉得振兴大明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太极心里的算盘比谁都精明。
关宁锦防线走不通,没关系,跟着我,走偏道。
自从,漠南蒙古被皇太极连打带哄归附后金以后,长城以北的蒙古,就成了皇太极自家的游乐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跟自个家似的,从来不用打招呼。
这里,就成了皇太极南下的主要通道。
刚刚登基的皇太极,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就想拿明朝练练手,捞点政治资本。于是他带领军队打锦州,打了两次,都被袁崇焕打了回来,丢脸丢大发了!
为了挽回面子,他就绕开了关宁锦防线,借道蒙古从北部迂回,突破喜峰口一带的长城防线,一路南下,满打满杀,直逼北京城下。
后金军的攻势不减当年,一路上见人就砍,见什么好就抢什么,不仅如此,位于昌平的皇陵顺带着也被毁了(太缺德),北京九门险些被打开缺口。
面对眼前的惨况,朱由检很失望,他是捶胸顿足,仰天长叹,觉得自己愧对祖宗,自己真是大明王朝的罪人!
当时,北京的守卫是不多的,三大营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万人,问题是后金军队也来了十来万人,再加上明军战斗力本不如人家,人数上还和人家差不多。
这一对比,完了。即便各路援军纷纷赶到北京帮忙,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崇祯从蓟辽和宣大调来的大军,算是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了,结果呢?两位总兵战死,两位被俘。
这情况,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个时候,只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还在城外撑着,他的骑兵部队经过长途奔袭和顽强抵抗,才迫使皇太极退出了关内。
即便如此,立了大功的袁崇焕还是被崇祯投入了监狱,袁督师虽然心里闹腾,但接着一想,呵呵,等你们大祸临头时候再请我出去吧,老子还就待在这儿了!
虽然把皇太极赶出了京城,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断送祖宗江山。面对着太和殿上空无一人的皇帝宝座,崇祯的心是悲凉的。
此时,他不得不处理眼前摆在明面上的内忧外患。
国内,陕北的命不太好,连续三年一直大旱,庄稼没有收成,百姓流离失所,北方数省掀起了反明大旗。关外,后金铁骑虎视眈眈,意图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完成父辈们没有完成的梦想。
正大光明的牌匾从朱棣爷迁都开始,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春秋,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发生在这座宫廷里无数的悲欢离合。
这一天,朱由检静静站在在这座庄严肃穆的大殿上,两眼发神地望着眼前四个大字,他不知道这块匾还能在这上面挂多久。
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个时候,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空气中的寂静。
礼部右侍郎温体仁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金銮殿上,接着,他开始向皇帝行礼,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湖州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早期工作干得还不错,可是,后来就开始使坏了。
明朝灭亡后,人们就提出了一个“温体仁主义”,说这类人专门干坏事,一定会有报应。
可恨的是,温体仁先生居然还善终了。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期间,运气比较好,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没成气候,朝政还没有后来那么乱。
但他死后,局势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崇祯见了他,不慌不忙地转过头来说:爱卿平身。
温体仁说:“皇上,您赶紧处死袁崇焕这个奸臣吧!”民间都已经传到天上去了,说他通敌卖国,跟皇太极谈判,才让国家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
接着,他又列举了十大罪状,恶狠狠地诋毁袁崇焕,恨不得把袁崇焕祖宗十八代拉出来一起数落。
这已经是温体仁第四次上书了,作为袁崇焕的死对头,也不知道这二位上辈子是不是仇家。他们本没有多少交集,也不算是老冤家,只不过出于嫉贤妒能的需要,温体仁先生需要向这个已经燃起大火的草垛上,浇上一些油罢了。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大臣上书要救袁崇焕。当时的大臣何之壁就表示,愿意以自己一家四十多人,代替袁崇焕。
朝堂上的两派势力明争暗斗,一时之间,朝廷风云变幻,一场无声的大战一触即发。
崇祯先生也很无奈,他慢慢走到宫门外,抬头仰望天上那片缓缓飘过的白云,若有所思地想起两年前袁崇焕也是站在朝堂上,向他保证五年内收复辽东。
他当时,特意赏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一柄。
袁崇焕收下尚方宝剑后,表现出了“后金未灭,何以家为?”的决心。
看到这里,朱由检忍不住哽咽连起来,他弯下腰,双手扶起袁崇焕说:“爱卿你好好干,若是能收复辽东,朕绝不会亏待你!”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在满清铁骑都打到了北京城下,造成了这么大的伤亡,损失了这么多的人口,这责任得有人来承担吧,不然朕真的是无以面见天下臣民,无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爱卿啊,不是朕要杀你,是天下的舆论要杀你,当然,你也不是无辜的。否则朕的面子实在放不下来,无法在今后领导天下臣民,实现大明中兴的愿望。
你啊,就乖乖做这个替罪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