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周朝 又称 西周 (古政权(中国))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施行分封制的世袭王朝,分为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从周武王灭殷商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国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

周人崛起于周原,在巩固国力后于武王伐纣灭商朝建立西周。三监之乱的危机,于周公东征后平定,并且借由大量分封诸侯来稳定东土。西周国力于成康之治时达到颠峰,在昭穆时期持平。共懿孝夷时期国势渐衰,最后发生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只是西周的回光返照,宣王后期周室混乱,最后于周幽王发生犬戎之祸,西周亡。东周时,平王东迁使周室核心以成周为主,周室与诸侯作战失败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运动产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战国七雄彼此合纵连横。周室最后被秦国废除,七雄最后也由秦所统一。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权力者,也是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纵切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锥的横切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度,再以礼乐制度与井田制巩固整个尖锥,维系周王与诸侯国、官员、国野人的关系。春秋中叶后礼乐崩坏,典章制度逐渐瓦解。思想逐渐走向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为代表和主体的华夏族语周边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时期。自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中原华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国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周朝从文字产生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简而繁的过程。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西周青铜器具有朴素、写实的风格,闻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

简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国号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与的。周人早期居于姬水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田”、“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西周历史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耕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臣民,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的概念。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发展的结果。

农耕立国

  周族的始祖后稷画像,被尊为农神。

周族是商朝时期活动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据周族传说,其部族起源于姜嫄,始祖为后稷,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自后稷至周文王共有十五王。周族时常被戎狄侵扰而搬迁  。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邑与发展农业。到公亶父时,因为犬戎的逼迫,约在商王武乙时期迁至渭河周原(今陕西岐山)。周原农耕条件优越,周国稳定的发展起来。周国与商朝的关系,可能早在商王武丁(武乙之前)时,双方就有战事,最后成为商朝的属国。公亶父去世后由幼子季历继位,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则外奔离周。

周国的拓展是从季历开始。他与太伯、仲雍所建的虞国友好,得以开拓晋南。和任姓挚国通婚,取得商朝属国挚国(河南平舆)、畴国(河南鲁山东南)的支持。趁商朝国力衰退,“诸夷皆叛”的时机,持续讨伐与商朝为敌的夷狄,向陕南、晋南发展。而小邦周屡次帮大邑商击败戎狄,使商王文丁封季历为“牧师”(类似方伯)。同时文丁深感威胁,最后杀了季历。季历长子姬昌继位后,商王帝乙为了安抚姬昌就把其妹嫁给他。

到了商朝帝辛(即商纣王)初期,九侯(亦称鬼侯)、周侯(即姬昌)与邘侯(亦称鄂侯)并为商朝三公。九侯、鄂侯因九侯之女相继被商纣王杀害,西伯昌也因此事被囚于羑里,之后赎回来。且被商王帝辛授予征伐西方的权力,即西伯昌。西伯昌返国后团结贵族与国人,礼贤下士,共有八虞、二虢等等贤人相助。制定“罪人不孥”与“有亡荒阅”等管制奴隶的法律。避免再与商朝直接冲突,西伯昌采取团结友邦、消灭西方戎国与商朝友邦,完成孤立商朝的方针。西伯昌先排解晋南虞、芮两国的纠纷,维持东向中原的通道。西向击败犬戎。反击密须(今甘肃灵台)的入侵,并并吞之,巩固西方。东向消灭黎(即耆,今山西黎城)  、邗(即于,今河南沁阳)等国,巩固晋南。最后攻克商朝的大邦崇国(在渭水黄河一带  ),迁都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西)。此时周国誉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准备大会诸侯进取商都,甚至可能还“受命之年称王”,为周文王  。但周文王于迁都隔年骤逝,其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

周人崛起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大商王朝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但仍以周人为西伯,商朝和周人的关系可以参考周朝和楚人的关系。

西伯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牧野灭商

  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王帝辛,完成周代商的周武王。

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事业,拜吕尚(即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伯为左右相辅  。当时商室混乱,商王帝辛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向太师请教后也准备逃走  。商室对外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对淮水东夷人方之战消耗过多国力,构成周国灭商的条件。武王十一年  ,周武王开启武王伐纣,以吕尚为太师,率周六师出兵潼关,与西夷诸侯  (今甘肃、四川与湖北等地)会师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并誓师,史称盟津之誓  。周武王趁商师主力尚与东夷作战之际,率联军东征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隔年甲子日  ,周师袭击驻守牧野(今河南新乡)的商军殷八师,此即牧野之战。商朝面对周师的突袭,只能以奴隶组成临时军队迎战。虽然商将蜚廉、恶来奋力作战,周师还是击溃并且攻入朝歌,商王帝辛于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而后周武王命吕尚与其他四路周师扫荡商朝在东方与南方的方国,成功降伏商朝与其方国。

周武王灭商后,在牧野举行告捷礼,在商都举行社祭以安抚、降服殷商贵族。周武王自谦“小国”,征服商朝称是源自天命,并且安抚庞大的商朝遗民与所属方国,告诫须听从周室的命令。周武王于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为宗周,今陕西长安沣水东)都城,迁都镐京并举行献俘礼。开始兴建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期望成为关东的政治、军事都城  。为了控制关东,建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封太公望吕尚于吕(今河南南阳)、周公旦于鲁(今河南鲁山)、召公奭于匽(今河南郾城),吕、鲁、匽三国拱卫洛邑。封管叔鲜于管(今河南管城)、蔡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可能是今河南临汝),是为三监。分割殷商地区为三个地区,朝歌以北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为卫,由管叔监管。为了安抚商人,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仍为殷;复位微子启于微(今山东微山),后迁封至宋(今河南商丘)。分封功臣如檀伯达于河内,司寇苏忿生于苏忿生之田(共十三邑,今黄河中游北岸)。据说可能有分封历代亡国遗民为二王三恪,以团结有势力的外族贵族,史称“兴灭国,继绝世”。周武王力图安定关东,但是殷商地依旧动荡不安,使他十分焦虑,难以下咽,通宵失眠,周公旦也时常忙碌而忘记进食。周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诵继位,号周成王。

东征与成康之治

  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的周公旦。

此时天下初定,周成王尚未成年。掌握大权的大宰周公旦,以安定周室为由以王叔摄政。召公奭、管叔鲜与蔡叔度等人对周公旦深感不满与忌讳。武庚为了复国,就与管叔鲜、蔡叔度联手,并且号召东方方国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徐国(今山东滕县东南)、熊盈(嬴姓淮夷)等东夷、淮夷诸国发动反周战争,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面对叛乱,先取得召公奭的谅解,发布〈大诰〉,与召公奭安定周朝宗室贵族  。而后发动周公东征,花费三年时间平乱  :周公旦在第一年、第二年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第三年继续东征,周成王也率军与周公旦一同攻灭奄国(今山东曲阜)  。最后周公旦攻灭东夷大国薄姑(今山东博兴、临淄)与丰伯(疑似逄国  ),战争结束。此战周公旦共杀武庚、管叔鲜,放逐蔡叔度,废霍叔处为庶民,消灭奄、蒲姑等东方大国,连徐国也南迁至今江苏泗洪一带。周朝的势力总算稳定下来,疆域从中原扩展到东方与东北方,奠定周朝创业的基础。

周公旦为了稳定周室与加强对东土的掌控力,分封宗室功臣至东方、修建洛邑、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最后还政给周成王。三监之乱后,周公旦依旧封微子启于宋国以安抚商人。将参与叛乱的商人与殷商贵族强迁至洛邑,与周民融合。完成周武王的遗愿,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成为东方政治与军事中心。周成王到洛邑大会诸侯和四夷,史称歧阳之蒐。军事部属方面,在洛邑设成周八师以征讨东夷、淮夷与南蛮,在镐京则有西六师来守卫宗周。分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以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徐旧地建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封太公望吕尚于蒲姑旧地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封召公奭长子克于遥远的东北建燕国,都蓟(今北京市);封周成王之弟叔虞于夏墟建唐国(后改称晋国),都唐(今山西临汾);封周武王之弟康叔于殷墟建卫国,都朝歌。这五大国的封君与周成王均有密切的亲戚关系,分别负责镇压各地殷商、东夷之民。其中齐、鲁、燕构成周朝对东方的第一防线,卫国掌控商旧都朝歌。还封其他周室诸侯国如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国(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之子于霍国(今山西霍州)等等,这个武装殖民运动一直持续到西周末年。

周成王亲政后,还是有对外征伐,如令大保伐录国  。周康王继承其父周成王的事业,得召公奭与毕公高辅佐,采取息民安定的策略。对外以伯懋父(即卫康伯)率殷八师军平定东夷叛乱。以盂率兵西伐鬼方夷狄  。并且开拓东南如巡狩到九江,分封虞侯夨到宜(今江苏丹徒)等。周康王在酆宫(即酆京)大会诸侯,史称“酆宫之朝”。成康时期成为周朝的黄金时代,史称成康之治 。

周室中衰

  南征荆楚的周昭王。

到了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时持续对南方或东南扩张,例如征伐郐国 、虎方。并且两次大规模南征,拓展到汉水流域,与荆楚发生冲突。第一次南征是十六年,周昭王渡过汉水南征荆楚,最后战胜。从《驭簋》与《过伯簋》  也得知,有南国入侵周土,周昭王率军讨伐荆楚,最后降伏南夷、东夷诸国,约二十六邦  ,获得大量的铜。第二次南征是十九年,但是周昭王渡汉水时遇难,并且丧失周六师。有说法是周昭王带祭公渡汉水时,因梁败(可能遇袭使浮桥败坏  )而溺死。另一说是乘当地人提供的胶船,渡河时胶船解体而溺死。这两种说法最后都由辛游靡取周昭王遗体北返。总之,这次战争激烈,周六师均败。昭王之死也不是偶然事件,后来周人都不愿再说此事。到春秋时期还被齐国作为宣战楚国的借口  。至于南征对象是否是楚国,现今学者也有许多见解  。周师北返后,其子姬满继位,即周穆王。周朝中后期,采取安抚荆楚与册封“汉阳诸姬”等诸侯国来巩固南方。

周穆王的在位时间是西周最长的。他好大喜功,向四方征战不休。例如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阳,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吴伯、吕伯伐东国狷戎,三年平定  。当淮夷入侵周土时,命伯雍父率成周师氏,抵御淮夷入侵  。另有南征扬越至九江的事迹  。从《今本竹书纪年》得知周穆王可能有征伐犬戎与徐国的事迹。一开始周穆王封徐子为伯。在十二年率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率军西征犬戎。但徐国于隔年袭击洛水一带,周穆王与造父紧急返师。最后率楚国攻克徐国  。十七年周穆王二度西征犬戎,迁戎于太原。这些事演变成《穆天子传》、徐偃王 及赵国始祖造父的传说。昭穆时期,周朝屡次对四方动武。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的怀柔之策而伐犬戎,只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西方各族荒服不至,戎狄不减反兴。

周室从周共王开始国势渐衰。懿孝夷王三代,周朝对外与四周方国陷入长期战争。周懿王时,南夷(即淮夷)的卢、虎会合杞国、舟夷等方国入侵周朝东土,周懿王命师俗与史密分别率齐国、莱国军队合攻长必之地,平定乱事。史书也称周懿王时,王室衰退戎狄交侵。周夷王时因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王室内部及王室与诸侯间也加剧对立。周懿王时王室威信不再。懿王去世后,太子姬燮被王叔姬辟方夺取王位,号周孝王。周孝王以非子饲养马匹大盛,最后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周孝王不久去世,周懿王之子姬燮虽有身疾  ,仍受诸侯拥立,号周夷王。周夷王继位之初不敢自尊于诸侯,而后听从纪侯建议,烹杀齐哀公。齐哀公之弟静被立为齐胡公后,避纪侯迁都于薄姑(齐国旧都营丘西北五十里)。经济方面,由于过度分封,贵族势力膨胀,时常争夺交换土地,“田里不鬻”,井田制开始崩溃,社会动荡不安。

犬戎之祸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共和与中兴

宗周钟纪录周厉王征服南方濮国、东南诸国臣服的事迹 ,另一说是周昭王时期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厉王时,从《古本竹书纪年》得知东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带,逼近成周,而西北,狁直逼镐京周围  。周厉王连年抵御外族,虽然在征服南方濮国获得大胜,获得东南诸国臣服  ,但周朝国力逐渐匮乏。内政方面,周厉王不听周定公、召穆公的劝阻,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收归山泽之利,不开放给国人使用。为了压制国人不满,推行“弭谤”政策,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以目光、眼神来示意。最后镐京爆发国人暴动(或称彘之乱),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周室由掌政大臣管理,太子姬静由召穆公保护,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即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帝王纪年。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太子姬静即位,号周宣王。

周宣王前期励精图治。政治上任用大臣辅佐朝政,修建宫殿。命仲山甫在齐国筑城来加强防备  。九年在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大会诸侯。军事上任用将领与诸侯,讨伐四周方国异族。命召穆公率齐国、纪国与莱国等军伐淮夷胜利。并派尹吉甫管理成周到淮夷一带的财政。如果淮夷不听话,还可用军队压制。还有派南仲皇父率六师伐徐国,派方叔伐荆楚。对外战事又以反攻,狁最为重要。五年,周宣王率尹吉甫亲征,狁会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  ),命南仲皇父至朔方筑城御敌。十二年派虢宣公伐,狁于洛水。虢宣公可能还派秦庄公于洛水一带追击。又分封诸侯,周室灭谢国后,封申伯于谢(今河南南阳),建南申国 ,与吕国成为周室南方的重镇。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建立郑国。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

周宣王后期对外屡战屡败,且改动周公制度,干涉诸侯继承。战事方面,周室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只有对申戎(即西申国)获胜。但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  。在制度方面,从《国语·周语上》得知有“不藉千亩”、“料民于太原”与“立戏伐鲁”。共和年间,大量公田被贵族私占(藉田礼废)。

所以周宣王宣布废除藉礼,承认公田私有化,改行按亩征收实物的“彻”制。由于废除周公的制度,虢文公表达抗议。由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战事频频导致人口流动,周宣王不听仲山甫劝谏,于太原清算人口来补充军队损失。“立戏伐鲁”的作法,动摇嫡长子继承制。周宣王以个人喜好,废除鲁武公的长子括改立少子戏为继承人,使鲁国内乱,最后派兵平定乱事。关于周宣王的死因,也带有神话的成分。总之,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号周幽王。

幽王亡国

周幽王时期,周室走向瓦解崩溃。虢石父(皇父)受周幽王重用执政,但是他好利贪污,还将搜刮的财富运往向邑(今河南济源),国人皆怨。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山崩和旱灾,国人认为这是掌权者乱政导致的,连伯阳父都说“周将亡矣”。郑桓公听从伯阳父的建议,将族人东迁至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与郐国(今河南新郑西北)之间,准备重建郑国 。虢石父攻灭焦国(今河南陕县),准备东迁西虢国。当时西戎屡侵周土,伯士于伐六济之戎战败而死,秦襄公之兄伯父于犬丘(今甘肃礼县)抵御西戎战败被掳。

周幽王废立太子之事,将西周推入深渊。周幽王讨伐褒国而获得褒姒,十分宠爱她,但是《史记》提到周幽王为褒姒作的“烽火戏诸侯”是虚构的。周幽王废正后西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只能投奔西申国(推测为今陕西郿县  )。申侯联合鄫国与西戎拥护宜臼,周幽王也在隔年出兵伐西申国。最后申鄫引西戎、犬戎击败周幽王。前771年镐京陷,犬戎於戏地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杀周幽王、太子伯服与郑桓公,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归  ,史称犬戎之祸,西周亡。战乱期间,王室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

东周历史

东迁与王权低落

周幽王被杀后,进入东周时期。前770年申侯、鄫侯  、许文公与郑武公等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可能以周平王称王不正为由,于携(今陕西西安北)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二王分立的局面,直到前750年晋文公攻杀周携王而止  。周平王基于某种原因  ,在晋文侯、郑武公与秦襄公护送下东迁到成周雒邑 ,史称平王东迁。时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早在犬戎之祸就从秦邑(今甘肃礼县西北)举兵抗敌,并与晋文侯有护送之功。周平王就把岐周之地封给秦襄公(秦襄公成为诸侯,建秦国),将汾水之地给予晋文侯  。秦襄公、秦文公先后力战犬戎,最后收复岐周之地,并将岐东地区归还给周室  。

东周可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周王威严扫地,仅有天下共主的虚名  。此时周室丧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为缩减。平王东迁后,还需要郑国、卫国和晋国等诸侯供给粮食。而郑伯掌控王政大权,屡次挑战周室威严。周平王时,先后由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卿士,掌握王政大权。然而到郑庄公时,郑伯只关心郑国事务,对周室漠不关心。周平王感到不满,有意起用虢公忌父来分化郑庄公大权,引起郑庄公强烈不满。周平王为了平息,于前720年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也派公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左传》认为周郑互质,贬低了周室威严,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

到了周桓王时,周王有意摆脱郑庄公的控制,打算起用虢公忌父执政。而郑庄公就收割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以威胁周室,激怒了周桓王。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对周桓王更加不满,与鲁国交换领土时就不禀告周王。前706年周桓王罢免郑庄公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大怒,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与周公黑肩率蔡国、卫国与陈国等诸侯联军攻郑国。但联军被郑军击败,周桓王更被郑将祝聃射中受伤,史称?葛之战。此战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史称“庄公小霸”。而周天子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  。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盟,强迫诸侯承认“霸主”地位。 先后参与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华夏民族和其他各族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并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周朝时期,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郑庄公称霸

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公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后患无穷。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公元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 (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公元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繻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尊周攘夷

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谁战胜就召开盟会,强迫诸侯国认他为霸主。前720年,齐国齐僖公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为诸侯间互相结盟的开始。前717年,齐僖公又与鲁隐公结盟于艾。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多国会盟,平定诸国,成就僖公小霸。然而东周诸侯互相攻打,外又有楚国、狄戎等四方夷狄入侵华夏。诸侯需要团结一致,才不会被各个击破  。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外平夷狄,内制诸侯,让诸侯尊王。联合九国诸侯抵御楚成王北伐,至此东周粗安。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先后崛起,《史记》称春秋五霸 。

周王室方面,周庄王时发生周公黑肩之乱。周公黑肩打算杀周庄王,改立庄王弟王子克。周公黑肩最后被周庄王与辛伯所杀,王子克奔南燕(河南延津)。周惠王时,发生五大夫作乱(共有蒍国、边伯、石速、詹父与子禽祝跪等人),五大夫立王子颓为周天子,周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最后仰赖郑厉公与虢公丑协助平乱,郑国获得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土地。周惠王对齐桓公十分忌讳,不愿赐与霸主称号,反而命楚成王得以征讨南方不服之国(成为霸主)。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为嗣,约郑国联楚国、晋国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称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驾崩后,太子即位为周襄王,并封齐桓公为霸主  。

周襄王欲伐郑国,听从王子带建议,娶狄人女人为后,以取得狄兵伐郑。事成后却黜狄后,令狄后怨恨。意图篡位的王子带就于前636年引狄人击败周襄王,占领成周。晋文公为了成就霸业,在前635年出兵灭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成周复位。前632年,晋文公居然召周襄王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室权威尽失  。周襄王为了连秦制晋,以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由,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霸主),最后使晋秦相争。周襄王去世时,王畿已缩小,周室无钱安葬襄王。而诸侯国以晋国为首,联合秦国、齐国对抗楚国  。

周定王时,晋国衰退,楚庄王击败中原诸侯国,称霸天下。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征伐陆浑之戎,进军到成周雒邑的南郊,问鼎中原。周定王派王孙满出使楚军,楚庄王询问周朝国宝九鼎大小轻重,欲逼周室投降。王孙满以有德者方能取天下辞退楚庄王,楚庄王不敢取代周朝导致天下诸侯围攻,便受封霸主称号撤兵回国  。春秋后期,晋国与楚国南北对峙,晋国拉拢东南吴国牵制楚国  。吴国屡次威胁楚国后,楚国拉拢越国以牵制吴国。这使得东南吴越相继兴起。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国争霸获胜,受周敬王使者封为霸主。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后,马上北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徐州(今山东滕县南),经周元王派使封为霸主  。春秋末年,周王室控制的地区只等同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仅在名义上保留周朝最高权力者的地位  。

霸主争雄

齐桓首霸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屈服,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约定制度。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今河南商丘),史称泓水之战。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虽称雄一时,奈何先后碰上齐桓公和晋文公,楚国先后被齐国和晋国压制 。

晋文制霸

晋文公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成为新一任晋国的国君及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丧,派军伐郑。晋襄公遣军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俘秦国三将。之后,秦国屡次攻晋。仍然无法打破晋国的战略封锁,晋襄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秦霸西戎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子问鼎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晋楚拉锯

在前公元591年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渐衰。晋国经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经营,渐渐超越楚国。晋国在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与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分别打败齐国与秦国,国势复振。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第三次巨战——鄢陵之战,晋国以获胜收场,楚国霸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但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弑。这一阶段,晋国在中原与楚国的争霸中,总体占优势,但因晋国要同时面对秦国、齐国和北方戎狄部落的压力,故形成了中原拉锯战。

晋悼独霸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压倒性强过楚国,诸侯皆附晋,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迫于晋国的再度强盛,不得不放弃对中原霸权的争夺。

弭兵会盟

晋悼公死后,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吴越之霸

伍子胥

当中原诸侯争霸战争尘埃落定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继续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勾践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王畿分裂

春秋末年,周王室由姬姓刘氏和姬姓单氏为卿士,刘氏为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比西周初年单公后裔的单氏还要亲近王室。周景王的太子寿早死,改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前520年四月,周景王临死前嘱咐宾孟要扶立王子朝,然而卿士刘献公与单穆公依旧立王子猛为周悼王。不久,王子朝得到毛伯得、尹文公与召庄公的支持,击败周悼王,占领周王畿,史称王子朝之乱  。周悼王去世后,晋国扶持周敬王对抗王子朝,形成东王周敬王与西王王子朝分据王畿。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再度统一,刘单二氏的权势更重。而刘氏因为与晋国范氏亲密,赵鞅在击败范氏后迫使周王杀刘氏谋臣苌弘,至此刘氏衰退。周贞定王时刘氏灭亡,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

三家分晋

东周到了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诸侯本身的权力与地位,也被内部卿大夫、士等贵族与高级官员给威胁  。例如周威烈王时晋国领土被韩虔、赵籍与魏斯等三卿瓜分,建韩国、赵国与魏国等国,史称三家分晋。前386年周安王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即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连周室也陷入世卿单氏掌控,史称单氏取周 。春秋末年,周王室由姬姓刘氏和姬姓单氏为卿士,刘氏为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比西周初年单公后裔的单氏还要亲近王室  。周景王的太子寿早死,改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前520年四月,周景王临死前嘱咐宾孟要扶立王子朝,然而卿士刘献公与单穆公依旧立王子猛为周悼王。不久,王子朝得到毛伯得、尹文公与召庄公的支持,击败周悼王,占领周王畿,史称王子朝之乱  。周悼王去世后,晋国扶持周敬王对抗王子朝,形成东王周敬王与西王王子朝分据王畿。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再度统一,刘单二氏的权势更重。而刘氏因为与晋国范氏亲密,赵鞅在击败范氏后迫使周王杀刘氏谋臣苌弘,至此刘氏衰退  。周贞定王时刘氏灭亡  ,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

魏国称霸

战国初期,前344年魏惠王称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第一个称王,表示形式上周王室最高权力的地位已不再存在  。楚(春秋已称王)、魏、齐、燕、韩、赵、秦等七国陆续称王,史称战国七雄,周天子反而还要恭祝诸君称王。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烈王,使齐威王贤名更盛。前364年,秦献公于石门山之役大败魏军,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  。齐秦先后击败魏国,局势演变成秦齐争霸,秦昭王与齐湣王还自封东西二帝  。而周王畿分裂成东西两周,周天子成为无地之王,只能依附东西周公。前440年周考王时,为了续其弟姬揭周公官职,就封于王畿(今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建西周国,王畿更为缩小。前367年周显王时期,西周威公去世后,其少子姬根叛乱,赵成侯与韩国就扶持他于东部建立东周国,都巩地(今河南巩义)。周王畿分裂成西周国与东周国两个小国,周王住在东周国。周赧王时,东周公不愿供养周天子,周赧王只能依靠西周公,迁居王城。

齐秦称王

齐国传至齐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秦军联韩魏攻打齐楚,败义渠国,吞并巴蜀,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楚国复兴

进入战国时代,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治经济改革,唯有居于南部的楚国固步自封未曾稍加变法。公元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周鼎易秦

战国中晚期,秦国屡攻六国,群雄多次或合纵以众小抗大、或连横连大灭小。其中楚考烈王组织各国合纵,怂恿周赧王担任联军召集。周赧王求助西周君,倾西周国国力组建军队,与诸侯约在伊阙(今河南龙门)会师。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前307年秦国报复诸侯,出兵借道两周攻韩国,周人不敢得罪秦军,只能闪避  。前255年,秦将军摎攻伐韩国与赵国,取阳城(今山西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等数十城。西周君惊恐,联系诸侯,出兵伊阙抵御秦军。秦将摎攻入西周国,西周君投降,秦夺九鼎,西周国亡。同年周赧王去世,无继承人,东周灭亡  。前249年,东周文君意图联合诸侯抗秦,被秦国相邦吕不韦攻入国内,东周国亡  。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用金钱分化六国,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疆域

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在季历与西伯昌(即周文王)的经营下扩展至陕南、晋南一带。到周武王时大会蜀、羌、彭等等西土诸侯(陇南、四川与湖北等),史称孟津之誓  。武王伐纣的胜利,使得小邦周取代大邦殷,定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领土拓展到东土晋中、河南、山东等地。但是殷商势力与东夷势力尚盛,其民众与周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几乎不同,周武王采用分封宗室功臣的方式巩位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与监督东方广大的殷民与东夷。

最大时期

周公旦发动周公东征平定殷商与东夷、淮夷后,借由封建制度武装殖民宗室功臣到东方交通与政治据点。其中以五个诸侯国为主,成为周朝的藩屏:掌控东夷蒲姑、奄的齐国与鲁国,守卫北方、东北方的晋国与燕国,监控殷都与掌控东方交通中心的卫国等  。成康时期,周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北达肃慎(今辽宁朝阳),南到江淮、汉水以北一带,领土扩张到最大。

在昭穆之后,周朝遭到荆楚与东南徐国的挑战。在懿孝夷厉时期,宗周又受到犬戎、鬼方与西戎等侵扰。周王或是好利、或是黩武,与诸侯国的关系日渐冷淡,甚至任意废立诸侯。这些都使周朝疆域衰减。直到宣王中兴时,周宣王派兵击败周边蛮夷如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荆楚等方国,周朝疆域再度恢复,在诸侯国的地位也再度提高  。周朝中后期,为了抵御荆楚地区庸、卢、彭、濮等方国,在汉水两岸、汉阳与南阳地区分封诸侯以建立防线。在汉水东岸有邓(曼姓,今湖北襄樊)、鄀(允姓,今湖北锺祥),在汉水西岸有谷(今湖北谷城西北)、卢(妫姓,今湖北襄樊西南),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一防线。在汉阳有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湖北随县西北)等姬姓国。南阳有申(今河南南阳)、吕(今河南南阳)等姜姓国,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二防线。这些“汉阳诸姬”诸侯国为南疆屏障  。

然而到周宣王晚年,因为一连串战争失利,国力大伤,再加上周幽王昏庸残暴,与申国交恶,最后引来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周平王后的周朝,周王畿已经丧失一半,只能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到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号令不出王畿,被诸侯国欺负。诸侯国互向兼并,又受四夷侵略,岌岌可危。春秋时期有赖霸主尊周攘夷,尚能稳定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到战国时期,七雄称王争霸,周天子只是一个摆饰。后来周王畿分成东周国与西周国,周天子只能交替迁居两地,有国无土  。

政治

中央制度

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封建制度

何尊证实建立洛邑与营建成周的事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封建制度即“分封制”,王室借由土地、权力分封,以君臣宗法关系,让周室可以掌控地方诸侯。史前时期为雏型、商朝形成,到西周逐渐完备、典型,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退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周王为天子,直辖周土王畿,也是中原地区众诸侯国及外族方国的共主。周王畿为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及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为西土与东土的政治与交通中心,展开连成的千里土地划分。王畿以外的地区则分封给宗室、功臣与历朝后裔的诸侯国,或是归附的方国。诸侯受周天子册封,管辖诸侯国,并向周天子纳贡。在分封仪式中,天子一面“受土”,包含山川、田地与城市;一面“受民”,包含天子分配的移民与封地的原住民;同时依其爵位赏赐一定车服器物,规范承担缴纳贡物  、军事保卫与服从命令等义务。

诸侯国为世袭,但理论上可由周王室收回分配。诸侯在其国内可设置官员与军队,有些诸侯还能兼任王室官吏,周初卫康叔为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司徒。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在部分大国还派国监或国守去行政、监视诸侯,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例如齐国就有国氏和高氏监国。周初为了监度武庚设三监。但随着国守与诸侯互相通婚,再加上东周王权的衰落,使得监督机制瓦解。卿大夫受诸侯册封,领有采邑。卿大夫拥有采邑的自治权但不能对外自主,为周天子与诸侯的属官。

再下为士,受卿大夫分封食田。士分成统治贵族与平民,统称国人。国人为居住在国邑(城敦)内的平民,由周人贵族、臣属商人贵族、夷狄世族与周人、商人平民组成。平民平时需要耕种农田,战时需要组织军队作战。而国邑之外的平民为野人,即国邑外的当地原住民,又被称为鄙人,为尖锥的圆盘。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参与政治,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圆盘外为方国外族。

这样把统治土地、臣民的权益一级一级地分下去,建立起“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从属关系  。西周时的分封大多为周天子对诸侯,诸侯对国内卿大夫的分封要到春秋时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诸侯新建,人口稀少,国事粗简有关。周初时的采邑主要集中在王畿内。畿外诸侯国很少在自己封地在为卿大夫分封采邑。

国野乡遂

周朝的地方区划为国野制度。国野制度到春秋时期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国与野的界线,据《国语》、《孟子》说法郊内为国,据《小司徒》、《载师》与《质人》说法城内为国。清朝学者认为国与野的界线为郊。而现今部分学者认为封疆内为国、封疆外为野,约是城乡的关系。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西周有国、都、邑、野、鄙等地方制度。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国都邑之外广大区域称称为野或鄙。周人与外族贵族、周人平民居住于国,其他平民与原住民、奴隶居住于野。

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但是“国”的地位为武装移民据点或政治中心居多,并非经济生产据点,没有调节生产的能力,一般仰赖“野”供给粮食,所以周人的殖民营国也兼阂野。西周末期开始,国野区别开始渐渐消失。春秋时期国野区别消失加剧。春秋时晋国“作州兵”与鲁国“作丘甲”,让野人与国人一样当兵,从而扩大兵源。春秋中后期,国野的趋同,原乡存于国人中的“乡校”亦常见于野人之中  。

周朝的聚落组织,为乡遂制度。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礼》记录的乡制  与遂制  十分整齐划一,不确定西周是否真的采用此系统  。到春秋时期,聚落组织也发展成“书社”阶段,出现邻里与乡党的聚落单位。党  是为有血缘关系之人组成之公社,关系密切,多相连称。一旦其中一人出事,往往同党之人多受牵连  。乡是郊内“国人”居住的聚落,原来本指一个公社组织  。

畿服与爵位

  五服示意图,出自《钦定书经图说》。

据说周朝还实施“五服”或“九服”制度,即畿服制 。也就是从王畿向外由近而远划分五个或九个不同区域,这些区务对王室有不同的责任和纳贡义务  。近今学者,多认为“五服”或“九服”制度是东周时人之理想规划,并非上古时期的历史真迹。然而从诸多证据显示  ,畿服制也不是后人捏照,确实存在于周朝。而且又有内服、外服之说。内服,为王室内部诸百官;外服为王畿外的诸侯方国  ,内外服还有许多说法。总之畿服制的事实真相还须持续研究与厘清  。

周朝的爵位,据古代文献认为是为公、侯、伯、子、男,称五等爵 。近现代学者依据金文考证,对五等爵抱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部分学者认为无五等爵之分,只有大国、次国、小国与附庸,或是认为爵位无固定称呼  。另一部分学者参考金文,认为五等爵是可信的  。但是其中一些学者认为称谓可能是畿服制的侯、甸、男、采、卫  。西周时期,畿内诸侯多称“伯”,如芮伯、郑伯等;畿外诸侯多称“侯”,如鲁、卫之君称鲁侯、卫侯,侯、伯应该是爵位名称。西周时期称公的较为普遍,王朝中的大臣都称公,如周公、召公,公在当时也可能也是一种爵位。当诸侯去世时,一律称公  。总之,周朝应该有爵位、等级之分,但其详细内容还需要继续研究  。

政治体制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是最高权力者  。其下透过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典章制度  ,维系与诸侯国、官员、国野人民的关系。周朝官制复杂不清,是一个未厘清的问题  。整个社会阶级可类比成尖锥。从纵切来看由上至下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从横切面来看由尖至锥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度  。

职官官制

  史颂簋完整记录周王册命官员的制度及全过程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朝中央职官以两寮为基本框架,即管理行政事务的卿士寮机构与管理礼仪、祭祀工作的太史寮机构  。卿士僚(或称卿事寮  )的主官为卿士,其正式官职在西周初期为太保或太师,西周中期之后为太师  。卿士主管周室的“三事四方”  。“三事”为王畿内三事大夫  ,管理王畿政事,为内服;“四方”则是王畿以外的邦君诸侯,管理四方诸侯事务,为外服。内服、外服源自商朝的畿服制度  。从《令彝》得知  ,三事大夫为诸尹、里君与百工。诸尹又称“任人”,管理政务;里君又称“牧”、“常伯”,管理民事;百工泛指各种官吏  。从《尚书·周书·立政》得知还有准夫、又称“准人”,管理法律  。从《盠方尊》得知卿士僚的属官为“三有司”  (可能就是三事太夫  ),为司土(徒)、司马与司工(空)。司徒掌管农业、畜牧与山林,有时候还要管理天子的藉田;掌管军事的司马;掌管建筑、建器具等百官的司空。另有司士管理军法,司寇管理刑狱审判  ,合称五官  。太史寮的主官为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祭祀、礼仪属官为六卿(或称六大),又称“天官”,除掌历法记事的太史外,还有管理天子家事与国家政事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六典为偏向原始宗教制度的官职,在西周中期后逐渐废除,改成偏重五官的政务官职  。师是职位较司马低的军官,是军队的统帅,而“亚旅”、“虎巨”等也是军官  。至于内廷事务官:掌管马匹的趣马,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膳夫。

周朝官制有公、卿二级。公级在早期有太保、太师、太史,后期为太师与太史。卿级在早期有司徒、司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到中期之后司寇地位下降,只有五官。周天子任命三公总理百官,为执政大臣。例如《毛公鼎铭》记载毛公主管卿士寮与太史寮事务  。三公为后世概称,源自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史尊称“公”,如召公奭官为太保,周公旦官为太傅、太公望(即吕尚)官为太师,毕公高官为太史。三公在西周初期为年少国君的监护者,又以周公旦、召公奭为尊。召公奭留守宗周辅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以掌控东土,史称“分陕而治”。西周中期,太保地位下降,以太师与太史为主。到西周晚期,太师等执政大臣统称为卿士。例如东周周桓王伐郑时,虢公林父为右卿士,周公黑肩为左卿士  。周朝官制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史官,周人尊重祖先,任命、受官、战争、祭祀等国家大事都要在宗庙向祖先报告,即“告朔”或“朝庙”。这些礼仪都由太史主持,使得太史掌握朝廷行政和用人大权,成为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  。太宗又称宗伯,掌祭祠礼仪,其地位尊贵,例如册命礼是由太保、太史与太宗共同举行  。有些官职虽然低微,但是时常亲近天子的缘故,能够掌控大权。例如《大克鼎》提到天子的膳夫可以担任出纳王命的重职。当时已经区分政府事务与天子家事的概念,例如《毛公鼎》提到“我邦、我家”,“朕亵事”等。

周朝诸侯的职官方面,诸侯初步设有卿、太夫、士等职级的政事官  ,以及周天子派往各诸侯国的“监”  。西周时,诸侯国立国不久,地盘不大,政事粗简,所以职官不会如《礼记》、《周礼》说的那么齐全。西周时期诸侯国官制的实际状况还需要考古资料来厘清。西周中后期,王室和诸侯国的卿、大夫们已经初步设有家臣以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但是家臣制还是到春秋时期之后才兴盛、完备。

世官世禄

逨盘记载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周天子的历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史墙盘记载西周周文王到周共王的功德,以及周原微氏家族6代人事迹 ,周原博物馆馆藏。

西周的公、卿与大夫等高官,采用世官世禄制(官爵世袭),又称“世卿”,按礼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  。世官世禄制就是官职与俸禄都是贵族世袭,子承父,孙承子。当封主或被封者发生变化时,都要由封主再重新敕命被封者的官职  。而被封者的子孙继承官职时,也要由封主重新册封官职  。例如周公、召公之职,到东周时期还由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后裔担任。而虢季氏世代为“师”(将军)  ,周原微氏世代为太史  。这种制度可以保持牢固的血缘关系、人群基本以征服族与被征服族来区分,并且受到宗法制度的保护  。掌政的世族都要把持其权力。所以,鲁国有三桓,郑国有七穆,宋国为华氏当权。所谓“政由宁氏”,则是举族而言的。世族之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天子和国君所能决定,而由世袭而成。世族有和周王同姓异姓之分,他们的形成各有特点。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东征的贵胄,不是周王亲戚就是氏族后代  。世官世禄制一直到了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封建制度被破坏而止。

卿事寮

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献中的“卿士”。《说文》云:“士,事也。”两者都称为寮,说明是当时的两大官署。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所谓“三事”,是指王畿内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诸侯事务。卿事寮的长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师,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师。

属官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空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巨”,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古代兵刑不分,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太师或太保都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过。

太史寮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其属官,根据《礼记·曲礼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六大”亦称“天官”,这些官职来源可能比较原始,并且看作神职是有来历。六大之中,以太史为长。太史与太师、太保一样,都可称为“公”。如召公官为太保,周公官为太师,毕公官有太史、而都被尊称为“公”。

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职守中的多数与宗教事务有着密切关系。中期以后的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因而明保、明公、皇天尹大保、大保之类的官职已不复见,这意味着政务官职机构的扩大、也说明西周王国的官僚机构有了发展。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源自父系家长制,商朝已具雏形,至周朝逐渐完备。周代以嫡长子(宗子)为继承人,这一路继承下来的一脉为“大宗”,嫡长子的诸弟各自流传的一脉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关系。各宗的嫡长子为该宗继承人,旁系封为卿大夫,卿大夫旁系封为士,依此类推。整体来说,一姓始祖的宗子一脉为“百世不迁”的大宗,小宗限于五世,超过则迁,改认四传嫡长子为宗兄。大宗不能绝户,小宗可以灭绝。宗主可以掌控宗人的生杀大权,战时可以统率全宗人,宗人需要遵从、服从宗主。野人不能有宗法制度,只能由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关系。

宗法制度使得周天子不但是诸侯的君主,也是大家庭的宗主。周天子看重宗法关系,称同姓诸侯为“叔父”非“某侯”以拉近关系  。另有宗统君统的问题。所谓宗统,即是宗族系统,意指以宗主为代表的宗族谱系的传承。所谓君统,即是指天子与国君之位的世系传承。君是宗法关系中的宗主,承宗庙之重而为宗庙主,并没有超脱于宗族之外。国君身为宗族主,当有“收宗睦族”之义务。不少周朝青铜器皆刻有“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反映对宗族血缘观念的重视  。

周朝的宗族政权主要透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的分级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来的,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  。国的统治者称国君、家的统治者称家(君)长,为各级宗族政权的宗主。使得西周政权具有宗族的特性  。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为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据说周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因此制造乐器、编订乐曲,配合礼法。西周的“礼”由原始的祀神之事延伸为治国驭民的大纲、基本的原则、判断是非的依据、纲纪人心的道德规范。所以古代的“礼”,涵盖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例如规范了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井田制、畿服制、爵谥制与法制等。这也是商周时国家、社会还是处于人少事简,社会单纯的状态所制定的规范。

西周的法受礼教影响,有三个特征:凸显“亲亲”、“尊尊”,也就是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强调明德慎罚,以刑辅德,德主刑铺,也就是提倡尚德、敬德,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受制、包容于德、礼。周王还以以礼来约束贵族,以刑罚来控制大多数的平民,也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维持“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宗法秩序  。

周礼还有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对祖先和神祉祈求祥福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或天灾人祸的丧葬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礼节,例如有大师之礼、大田之礼。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的礼节,例如有下级会见上级的贽见礼  ,周王任命、训诫和赏赐下级的册命礼(策命礼)等等  。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男女结婚的婚礼、古代成人礼的冠礼、笄礼 、宴饮宾客的飨礼等等。

井田制度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制”。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对外关系

周朝的对外关系,周室认为周王的地位高于万邦  ,视万邦的总和为“天下”  ,周室不认为有任何方国与其是对等关系。周朝所能控制与维系的地域范围,被视为周朝的地方势力。但不受控制的范围(如外族方国)则视为“戎狄蛮夷”,这些族群的体制也确实异于周朝。总之,这展示周王对较大地域内各类政治实体和人群拥有控制权的反映  。

诸侯国

周灭商后,周室多次大规模分封王室子弟、功臣或异姓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控管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代表周天子行驶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周王宣称的广大领土。而周天子以君臣宗法关系,掌控地方诸侯,手握巡视列国、监督诸侯、废立诸侯与任命诸侯之卿等权利,诸侯国只能从属于周天子  。诸侯国各有等级,据说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 。西周发生两次大规模册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后,第二次是周公东征后。而周朝册封诸侯的依据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与周室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  ,所建立的诸侯国为姬姓封国,数量最多  ,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姬姓封国多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为周公东征后册封  。

第二类是异性贵族,在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的过程立功,或是与周人有世代同盟的关系,所以也分封为诸侯以守卫周室  。

第三类是古代帝王后代(二王三恪 ),这类封国只是象征性的,影响力不大  。

东方重要的诸侯国为鲁国与齐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此地区反周势力不小,伯禽奉命管理当地商奄遗民(东夷族),领有殷民六族和宝物夏后氏之璜与封父之繁弱 。伯禽率领许多精通礼制的人就国,依当地人风俗而施以周礼。鲁炀公在完全征服商奄之民后,迁都至曲阜。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国家,在春秋时期成为周礼文化的中心  。齐国为周文王与武王之师吕尚(太公望)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吕尚出自姜姓,其姜姓部落与周室的姬姓部落互为姻亲,且为联盟关系。吕尚负责管理亲商的薄姑遗民(东夷族),获得周室授予征伐四方之权  ,征服周围东夷小国,依循其俗而简其礼,成为东方大国  。

  《克罍》纪载周天子封燕召公于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国,和《克盉》铭文相同 ,首都博物馆馆藏。

北方重要的诸侯国为晋国,东北方则有燕国与邢国。晋国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此地区据说为夏朝中心,有夏嘘之称,周初有陶唐氏后裔所建的唐国。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为晋。此地河流交错,且有数个盆地。民族有唐国遗民与狄人,并领有怀姓九宗人民  。晋君因其俗,就其礼,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各得其宜,周礼的影响力也较淡薄  。燕国为召公奭的封国,由其子燕侯克就国,都蓟 (今北京房山)。召公奭为周室宗室,且与太公望、周公旦并为开国功臣。燕侯克领有殷商大族?、雩和驭族,以及微氏族、羌族和马羌等一同北上  。燕君负责开拓疆土,镇守西周北土。但是到东周初年为止,燕国都没有留下显著的事迹  。邢国为周公旦庶子之一井叔,于周康王时迁封至邢 (今河北邢台),受赐州人、重人与庸人为臣属。邢国负责阻击泜水的戎人,防止其南下入侵周室  。

原商室的核心区分别由卫国和宋国领有  。卫国为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康叔镇守商朝核心的殷墟之地,领有殷民七族  ,启以商政以怀柔商人  。康叔还兼任周室的司寇,位尊权重  ,其子康伯也受重用  。宋国为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为商纣王(帝辛)的庶兄,商亡后投降周室。周公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后,使微子启管理殷商遗民,建宋国  。宋国周围还有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南)、杞国(今河南杞县)、陈国(今河南淮阳)等诸侯,陈国以南还有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汉水流域的随国、申国、吕国等“汉阳诸姬”诸侯国,负责抵御也是周室册封的异姓诸侯国楚国 。

虢国和郑国封国于周王畿附近,其国君于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陆续担任周王的卿士,对周室政事有很大的影响力。虢国分别有西虢和东虢,为周王畿的东西屏障。周文王次弟虢叔封于雍地(今陕西陈仓),即西虢国;周文王大弟虢仲封于制地(今河南荣阳),即东虢国 。郑国为周宣王弟王子友的封国,封地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北)。犬戎之祸后,西虢国东迁到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国土地跨黄河南北岸,又称“南、北虢国”。郑国东迁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兼并东虢、郐等小国  。

周室东迁到洛邑后,岐周旧地逐渐由秦国领有。东周时期的权力核心逐渐由周天子转移到霸主诸侯,诸侯成为主角。春秋时期,位于成周附近的郑国小霸,而后意图争霸的还有齐国、宋国、晋国、秦国与楚国。春秋中后期楚晋两国长期南北对峙,征战不断。春秋晚期,东南沿海的吴国与越国兴起,争霸中原。战国时期,卿大夫等强势世族篡夺或瓜分诸侯国。如三家分晋成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田氏代齐成田齐,与秦国、楚国、燕国合称战国七雄。周王畿最后也形成西周国与东周国,周王有国无土  。

方国

  古代中国认定的四夷示意图。

周室以中国自称,其外邦按照方位概称东夷、西戎、北狄与南蛮 ,实际上包含的民族或方国是复杂繁多的  。周人兴于泾、渭,曾长期与戎狄杂处  。武王伐纣时,联合西夷诸侯  东征,诸侯范围约陕、甘、晋,南不过四川、鄂西北地带。灭商后,周室将目光放在东土,西土相对安定的多。周康王之后,冲突才陆续增加,例如伐鬼方。西戎在西周时代分布甚广,约涵盖周朝西北和北方,有犬戎、姜戎和申戎(西申国)等分支,另有?狁、鬼方。西戎与周室的关系,时而臣服时而冲突。犬戎是西周在北方最大的外患,在周初屡次侵略丰镐以西与以北地区。周穆王征伐犬戎并获得不少俘虏,迁部分犬戎至太原(太原之戎)。在周懿王时,犬戎再度兴起,曾侵略镐京,一度逼周室迁都。周厉王末年更是屡次掠夺,深入王畿。周宣王前期,周军成功抵御?狁攻击,命秦人屡伐西戎。但周宣王晚期,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虽然击败申戎(西申国),隔年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周幽王时,周室与申戎(西申国)爆发冲突,西申国就邀西戎、犬戎攻入镐京,灭亡西周。犬戎受到秦国屡次攻击,退出岐周地区,但秦国周边还是有大荔、义渠等等戎族。其他戎族如骊戎与伊洛、扬拒、泉皋之戎于春秋时期迁入中原,参与各国会盟或战争,有些还与周王联姻  。另据《逸周书·王会》和《穆天子传》,在河西走廊、青海、新疆一带可能还有渠叟(渠搜)、禺氏(月氏)、大夏、西王母等国  。

北方尚有北狄,活耀于东周时期,主要分成赤狄、长狄、白狄等族。赤狄与长狄分布在今河北西南部至今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山脉一带;白狄分成两部,一部在今河北西部,一部在今陕西北部。赤狄屡次与晋国作战或相合,最后被晋国并吞。北狄在东周时期屡次侵略卫国、邢国与晋国,最后被晋国同化,到战国时期建立中山国。东北方主要有肃慎、山戎、东胡、濊貊等族,据说还有箕子朝鲜。肃慎  居燕山之北,据说与周室亲密  。山戎 又称北戎,即春秋时期的无终国,分布今天津蓟县一带,在东周时屡次侵略燕国与齐国。东胡  则分布在燕山山脉偏北,到东北地区的西部,在战国时期强大并威胁燕国  。

东夷十分强大,山东一带有奄、薄姑等东夷大国,以及莱夷。商武庚发起反周的三监之乱,东夷就是主力之一。周公东征平定奄、薄姑等国后,原地建立鲁、齐等国管理当地殷民六族、奄、薄姑等东夷遗民,逐渐形成齐鲁文化。淮水一带有淮夷、徐国(徐戎)、舒国(群舒)。淮夷在商朝晚期就与商王帝辛(纣)作战。鲁国开国后,国君伯禽也时常与淮夷、徐国抗衡。据青铜器铭文显示,从周初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淮夷和徐国屡次与周室作战。徐国在徐偃王时国力强盛,受周穆王封为东方伯国。而后徐偃王攻入成周洛邑附近,最后被周楚联军攻入徐国而亡。周厉王时淮夷入侵周室,周王先后派虢仲、召公作战才平定  。春秋战国时期,徐国被华夏化,于前512年亡于吴国。淮夷自前515年后没有记载,可能亡于吴国或越国。而东夷、淮夷的九夷、莱国、根牟、舒国先后被齐、鲁与楚国灭亡而合融  。

南方诸蛮分成数个区域,江东地区有受周室册封的吴国 ,于西周后期灭了由南下奄人建立的淹城(今江苏常州),还灭太湖地区的邗国。浙江以东有越国,又称于越,曾经派使朝见周成王  。以南还有百越族如扬越、瓯越、闽越与南越等等族,延伸到鄱阳湖以东以南的浙闽丘陵、岭南丘陵一带。东周中期以后,对这些地区的纪录才逐渐变多。江汉地区的蛮族被称为“荆蛮”、“楚蛮”,即荆楚,原是三苗的后裔。周昭王曾两次大举南征荆楚,第二次南征时周昭王于汉水被荆楚与南国诸侯攻灭而死。而楚国先祖鬻熊投奔周文王,其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丹阳(今河南淅川  ),为子爵楚国,并安抚当地蛮族  。楚人与周室和蛮族都有往来  ,融合形成楚文化。楚国在西周夷厉二王时扩张领土,其君熊渠伐庸国、杨粤(疑为扬越)等国,最后攻下鄂(今湖北武昌),并将征服之地分封给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中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周宣王时,周室派召伯虎南征楚国成功,并且在江汉间分封申国,与随国共为周室南方屏障。此时楚君熊霜去世,楚国内乱。东周时期,楚国再度兴起。前740年熊通自称王,为楚武王,迁都至郢(鄢郢,今湖北宜城  ),并且陆续并吞百濮、庸国、卢国、苗蛮等族。巴蜀地区方面,武王伐纣时,巴、蜀与周室亲近,皆派师支援。巴人可能与百濮杂居江汉一带  ,受楚人压迫陆续迁入鄂西清江流域,最后到今重庆一带建巴国 。蜀人早在西周就生活在四川一带,并归附周文王,而后支援武王伐纣,于周成王时进贡  。此后,巴蜀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比较常与中原往来  。

军事

  西周丰京车马坑二号坑遗址,西安市马王镇。

周朝兵制大多承袭商朝,但有较大发展,趋向完备。周朝兵制只有少量的近卫军,其余大多是兵农合一军队  。卿同时也是军将  ,而太师和太保平时辅佐周王,战时成为军队统帅  。“师”是是军队的统帅,职位次于司马。西周时代的“六师”、“八师”,即是国家军事组织,也是国人的地域组织,其直属的官员就有乡邑的长官“邑人”。而“亚旅”、“虎臣”等也是军官,仅次于师。其下则有千人和百人单位,分别由千夫长与百夫长领导  ,最小单位为十人。至于古代文献提到的军、旅、卒、两、伍等军等编制  ,其真实性有待厘清。从金文可以发现,发生战事时,可能是以地域或族为单位  。当然,这也可能是指地方兵,而不是周朝中央军  。

周室统领的军队有两支,在宗周的六师称为“西六师”,武王伐纣后在商朝旧都朝歌设“殷八师”  ,周公东征后改设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师”。这十四个师就巩固周朝统治的中坚力量。而师氏虎臣(一种虎贲),就是周室常设的近卫军,由国中贵族子弟中精选的勇士所组成。师氏虎臣侍卫国王,守护王宫,其组织还有奴隶  。

此外,周室还拥有地方军队,即诸侯国的军队。平时镇守一方守卫王畿,战时奉调出征,参与周王指挥的战争。诸侯国军队大国三师、次国两师、小国一师。西周各诸侯国的军队不能随诸侯之意征伐,必须听从周王指挥,此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部分大国军队的指挥权还掌握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传》:“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掌握齐国兵权的守臣。到东周时期,诸侯国军队为国君所掌握,并且扩充师的数量,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周室的衰微  。

周朝军队的兵源主要以“士”和“在国之庶”,这些都是国人。例如周设六师,即由六乡的丁壮组成。而别被征服族的“在国之野”,就没有资格当兵  ,负责运输辎重、饲养牛马、炊衅等  。例如鲁国作战为“三郊三遂”,乡(包含郊)为正卒(国人担任),遂为徒役(野人担任),合为三军  。六师人员在发生战争时征调组合,但平常时也要定期训练,其方法是在农闲时节举行田猎,每年四次,春季称为,夏季称为苗,秋季称为猎,冬季称为狩。田猎完全按照军事组织集合丁壮,具有检阅操练的作用  。

西周春秋的战争主要是车战,还有徒兵配合。兵器种类比商朝增加许多,出现如戈、戟类兵器。从《诗经·大雅·皇矣》可得知还有钩援、临冲等攻城武器  。当时外族也有较强军力,从《多友鼎》得知,与?狁战争后,获得超过127辆兵车  。此外,还鼓励驭车及射击,认为射御足力则贤  。

人口

  西周盠驹尊,容酒礼器,器作驹形,是西周少数写实的动物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周朝人口按照居住点,分成居住城邑的国人与郊区的野人,还有被迫服役的奴隶共三等级。国人为周人或友好邦国人民,野人为当地原住民。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可以参与政治与教育,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国人具有宗族关系的宗法制度,野人只能个人关系的家庭制度  。

国人是居于国、都、邑的周人贵族与平民、以及辅政的殷商与东夷贵族。周人按照宗法制度,依据嫡长子与庶子的分封方式,由天子递减成诸侯、卿大夫与士,庶子最后变成平民。国人可以参与政治,也需要服从兵役。缟京的国人甚至可以决定国君的废立,如国人暴动。此外还可以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国、卫国、宋国、曹国、陈国、许国或山东半岛的莒国、纪国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例如卫侯有意让位于弟,但是让国之事不受国人同意而罢  。郑国贵族立公子?,过一个月就被国人所杀  。外交方面的例证很多。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小国深受其苦,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卫国夹在晋、楚之间,有一次,卫君有意投靠楚国,被卫国国人驱除流亡至襄牛  。

野人,即居于野鄙之人,亦称庶人。大多是被征服的商人与东夷人。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后,他们对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对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国,则称之为“庶邦”庶人与“国人”之不同,在于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非常明显。当时的“野人”虽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绝无“野人”与政之例。野人虽不能参政,但是他们亦不是奴隶。野人与国人一样,都必须服役,而且亦与国人一样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国人要差许多。如兵役,野人仅负责军械的搬运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顾侍侯国人,他们多无参战之权力。但野人地位虽低,毕竟尚属平民阶层,他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组织。周人在征服东方广大区域后,并没有破坏该地区原有之公社机构。甚至其公社中之贵族亦不更换,只是让他们转而效忠服侍他们而矣。与国人一样,贵族无权对野人随意进行处置和杀戮  。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与罪犯。战争俘虏的来源,诸如周朝克商与东征战争,还有征讨鬼方,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每次都会产生大批的奴隶,大多为异族人。罪犯的来源,有一些是贵族被废为奴隶,例如栾、却、胥、原等晋国卿大夫,因政治斗争失败,全族被贬为奴隶。庶人犯罪,也有可能被贬为奴隶。奴隶除了少部分作为祭祀的牺牲之外,大多被贵族强迫服役,大国的有钱大夫就有一万以上的奴隶。奴隶在贵族服役的有小臣(侍役)、婢妾、仆竖、阍人、寺人等。用于生产活动的有隶农、工妾、蚕妾等。奴隶还可以被抵押买卖,或随主人殉葬。与一般概念不同,奴隶在周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因此说周朝社会性质为奴隶社会并不准确  。

经济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像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

农业

散氏盘记载夨(音“册”)散两诸侯国订立交田契约,说明西周晚期公田(井田制度)开始动摇的社会现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农业是周朝的主要产业。周朝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几乎比现今温暖,当时华北就有水牛、象、犀牛、獐、竹鼠等现今亚热带、热带才有的动物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耒耜 。一说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另一说耒是曲柄枝刃耕具;耜则单刃耕具,类似锹、铲  。在西周时期,农具的材质仍以木、骨、石、蚌器为主,部分使用青铜器  。耕作技术方面,已经修筑沟洫(排水用)、选种、锄草等等专业技术,抛荒制也被休耕轮作取代。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有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当时还有伐木、种植漆树、桑树与果树  ,并且设立山虞、林衡等官职保护森林  。另外狩猎、畜牧、渔猎等行为也有,王族与贵族会借由狩猎来娱乐或军事演练,平民则获取生活物资  。

关于井田制与西周田制的部分,最早描述井田制的古代文献出自战国与秦汉时期  ,而且时代越晚描述越具体详细。这样使得近现代学者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而部分学者则希望从中还原本来的西周田制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西周田制应有公田、私田的划分,农民在公田、私田的工作时间则是分开的。而土地是公有的,分配给各家使用,但会定期重新分配,有如《汉书·食货志》:“三岁更耕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三年一换主易居”  。西周后期,田制出现变化。从《卫盉》、《五礼卫鼎》、《格伯簋》与《散氏盘》等等青铜器发现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表示“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周厉王开始,因为专利的政策,使得人民荒废藉田。到周宣王时,就直接“不藉千亩”,也就是废除公田(藉田),直接按亩征收实物。最后,周宣王晚期战乱不断,人民流徒逃散,田地逐渐荒废,以至于要“料民于太原”,重新统计户籍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