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曾云:"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很显然,在欧阳修眼里,对于淘潜而言,《归去来兮辞》的文学成就是超越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的。
当年,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可仅过了八十余天,他便弃职而去,归隐山林,成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离职前,带着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写下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说: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以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日非。
陶渊明的曾祖或为陶侃(东晋名将),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祖父做过太守,父亲也是"寄迹风云"之人,所以他的家境起初还是非常好的。不过,"天降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老天着实让他体会了一下岁月沧桑、世态炎凉。他八岁的时候丧父,十二岁的时候丧母,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成了一个赤贫之人。他自己也说是"弱年逢家乏"。
许是受家庭氛围和其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愛闲静、念善事、报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袁行沛.陶渊明研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的远大志向。然,在老庄哲学盛行的时代,他也深得道家思想的影响,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也愛琴书"少学琴书,偶愛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知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但他不堪官场之风,辞职回乡。不久他又应邀先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他往返动荡于官宦与耕田之间十余载,慢慢厌倦且看透了官宦的生活,他说"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公元405年8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令。
那年冬季,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督察。督邮其实是一个职位颇低的职位但却有点实权,他粗俗且傲慢,仗着可以在太守面前搬弄是非、信口雌黄,属地官员对他都心存畏惧。陶渊明一身傲骨,本就鄙视这样的人。他想便衣去见督邮但是手下人却劝他着一身官服、毕恭毕敬的去会悟此督邮,陶渊明本就因其庶妹(因嫁于程姓人家,陶渊明称其为程氏妹)丧于武昌而心急如焚,更不愿低声下气,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他取出官印将其封好并附上一封辞职信,然后飘然而去,再也没有踏入仕途。
陶渊明是一个率真的人,只要有人来访,必置酒招待,在饮酒之前他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其不拘小节的豪气之风可见一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槕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田园生活对陶渊明还是极具吸引力的。他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归来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意志向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让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让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要到了,该去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了。有时乘着有蓬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沟。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的流淌,我正羡慕自然界万物的勃勃生机,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此时的陶渊明生活已不再太过贫困,所以他的耕着不仅糊口亦为怡情。他本就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即可。游历于山水之间,宠辱不惊,无需逢迎拍马、更不必低声下气;不与小人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文人情怀,谁不追求并心存向往?
人们经常感慨生命短暂,有的人追求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有的人一心上位,拼命专营;更有大多数的人为了生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着。有人迷茫了,有人抑郁了,有人绝望了,有人堕落了。像陶渊明这等境界,古今中外,又有几位?所以他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
李白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王维说"淘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龚自珍说"淘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鲁迅说"淘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现今,淘潜长眠于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坡上,这块风水宝地不正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情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