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说英雄谁是英雄之“二李一侯”---“狂沙万里”侯君集
武则天嫣然笑道:“就我个人来言,自始至终都将李绩当成是自己人以及睿智的老师。所以他的遗憾即是我的遗憾,在我手掌大权之后必会真正地报答他。”
小武点头道:“好吧。那么还有一个侯君集呢?他又如何能同二李并列?”
武则天笑道:“早先是不能的,而且侯君集要年轻一些,也比二李小半个辈分。并且最初时,侯君集与齐王李元吉走得比较近,听说为人极其凶猛;不过在玄武门事变前,他又加入了天策府集团、还出了不少关键性的主意。”
小武奇怪道:“太宗皇帝为什么会重用一个背景反复的人呢?”
武则天呵呵笑道:“这个么,还是要看个人能力的。后来从李建成手下归降过来的魏征、不也是贞观第一文臣么?”
“侯君集天生对建功立业、有着难以抑制的渴求,而且思路活跃、敢于冒险。但太宗皇帝就喜欢他这样;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资历浅,比二李(李靖、李绩)要好控制些。”
小武道:“那侯君集怎么出头露脸了呢?”
武则天道:“侯君集逐渐可以独当一面,主要是从征讨吐谷浑一战开始。”
小武问道:“吐谷浑是在青海吧?倒不知道他们属于什么民族。”
武则天笑道:“吐谷浑虽在西部,其部众却是来自东北的慕容鲜卑余孽。众所周知,慕容鲜卑乃是拓跋鲜卑的死敌,当年拓跋鲜卑就是在参合陂击败了慕容鲜卑之后,才逐步建立了北朝。”
“而我们隋、唐之渊源,又是从北朝一路传承下来的。那么继续追剿慕容氏余孽,也是没什么可以商量的。”
小武点头道:“原来这是一以贯之的策略。”
武则天道:“不错。贞观九年(635年),西征青海大军在李靖的统领下,由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薛万均等率领多路唐军,以及一些投诚的突厥军队,去攻打吐谷浑主慕容伏允。”
小武笑道:“想必慕容伏允一定是逃走了。”
武则天点了点头,道:“不错。伏允初战失败,一了解到唐军的规模,他马上放火烧尽草原和粮食,向戈壁滩深处逃去。见敌人远走戈壁,诸将都有畏难情绪,而且已经有了胜利的战功,大都打算回撤。”
“然而侯君集力排众议,一力主张继续追击。他认为先前唐军也曾击败过伏允,但到了青海湖为止就没有追击,才导致对方反复进犯。”
“正好李靖也认同侯君集的意见,随后让李大亮、薛万均领北路兵马,阻止伏允逃亡祁连山方向;而侯君集、李道宗领南路兵马,锲而不舍地追击慕容伏允主力。”
小武屏气道:“那追上了没有?”
武则天笑道:“追上了几次,也战斗了几次,伏允的实力不断地消减,但还试图向于阗方向逃窜。追击的过程很长,其艰苦程度一言难尽,唐军在过沙漠时无水,有雪的时候吃雪,实在没水的时候只能刺马血解渴。”
“不过好在最终、慕容伏允虽侥幸单身逃亡,但已实力尽丧,便在绝望中自缢身亡了。而侯君集率所部一路追过了星宿海,又绕道与李靖大军会师、再辗转回国。从此世间便没有了吐谷浑---除非大唐允许它复辟。”
小武思索道:“此战主要还是李靖的功劳呀?侯君集算排第二吧。”
武则天笑道:“顺便说一声,灭吐谷浑之后,利州刺史高甑生诬告李靖谋反。原因是之前利州(四川北部)军队晚到青海,没有赶上同吐谷浑一战,所以主帅李靖责罚了他。”
“李世民虽然知道了原委,也流放了高甑生;但李靖从此闭门谢客,连亲戚也不见,这显然也跟太宗皇帝的态度有关。”
小武长吐了一口气道:“看来李世民真的忌惮李靖功高盖主呀。不过侯君集非常坚决,也的确是大唐的一员良将!”
武则天微笑道:“当太宗皇帝了解了青海作战经过以后,便打算着力培养侯君集---再加上本来就希望李靖退休,于是下旨让李靖‘一对一’地指导侯君集兵法。”
小武讶道:“竟然还有此事?算是一举两得?那么侯君集学习地怎样?”
武则天笑道:“后来侯君集却上书太宗皇帝,诉说李靖将反。理由是:每教到兵法精微之处,李靖便藏私而不教授。”
“太宗听后就责备李靖,但李靖却回答道:‘与我无干,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因为我传给他的兵法,已经足以击败四夷了;然而他却想穷尽我的兵法,说明其人心怀异志!’”
小武诧异道:“李靖的兵法不就是《李卫公问对》(武经七书之一)吗?他有没有教全,侯君集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武则天笑道:“旁人可能无法弄清其中的奥妙之处,但李世民、李靖、侯君集三人皆帅才也,兵法中的些微差别须瞒不过这些高手的眼睛。”
小武想了想道:“就算你这么说是对的,可是李靖确实也打算退休了---他不教全别人,还藏私何用呢?”
武则天呵呵笑道:“你还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呀!其实我也请教过李绩同样的问题。”
“当时,李绩悄悄地跟我说---李靖最擅长的绝学其实是离间和反间之计。其中方法他不肯教给侯君集,只因怕他应用在皇帝和自己的身上,造成无穷后患。”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啊!”
武则天微笑道:“不过侯君集也的确有他自己的能力。其独创的‘骑兵步战’之法威震天下---后来在进军西域、消灭高昌的传世之战中发挥地淋漓尽致。”
小武诧异道:“什么是‘骑兵步战’之法?”
武则天解释道:“简单地说,每当遇到敌军,则唐军预先下马,将马匹留在后方并保护起来,然后步行上前迎战。”
“即使对方军队都是骑兵前来,大唐军也依然会步行列阵;用长矛、陌刀为主正面阻击敌军,再以少量轻骑兵在侧翼辅助而战胜对方。”
小武想了想,大为惊讶道:“这种打法真是很奇怪呀。不过侯君集可以远渡沙漠、消灭高昌,肯定是有他独特的本事。”
武则天笑道:“不错。远征高昌,就是打开了西域之门。但要越过沙漠、戈壁,水源、物资的供应最是为难。侯君集要求军队优先保护马匹、也是为此缘故。”
“而即使是李靖、李绩,都不愿率军去冒如此大的风险;唯独侯君集不远万里,为大唐开辟了西域新天地---安西都护府因他而建立,当然算是战功盖世。”
小武恍然道:“这倒也是!若唐朝不能将势力扩张到西域,则影响范围到底有限,还不如突厥之大。那么唐朝也就不能与汉朝相提并论!”
武则天点头道:“高昌国雄踞西域东部中心,自隋以来国力逐渐强大,渐渐有吞并龟兹、鄯善、于阗之势。”
“高昌王麴文泰本是汉人,贞观四年(630年)曾亲来长安,面见太宗皇帝,并献上贡品。然而他只是来窥探一下中原的虚实,却滋生了轻慢之心;回去后便依附西突厥,阻塞了大唐西去之路;而且还攻打伊吾、焉耆等依附大唐之国。”
小武吃惊道:“高昌王敢于远渡数千里、亲自来面见唐太宗,似乎也不惧怕大唐的战力,可见此人实是一个有野心和胆量的人!”
武则天抿嘴笑道:“可能他亲自走了一趟,发现往返各需七千里地,中间还有二千里戈壁需要通过;又发现长安城远不如隋朝时候繁华,于是判断大唐无法奈何他。倒是西突厥靠的比较近,于是坚定了倒向西突厥的信念。”
小武点头道:“这说的也是。”
武则天笑道:“贞观十四年(640年)的西征,以侯君集为主将,薛万均为副将,率数万唐军及一些突厥军队,越数千里抵达鄯善。”
“此时恰逢老高昌王病死、儿子麴智盛接位。于是很快便数城失守,主力交战之后又复大败,连高昌城也失守,只得退守保都城。”
小武大赞道:“侯君集的大军渡过了沙漠,依然锐不可当啊!”
武则天道:“不错。侯君集继续进逼保都城,却又围而不打。唐军先是填平了四周的壕沟,然后又制造5丈高的巢车,并派人每天监视城内的一举一动。”
小武奇道:“这又是为何?”
武则天微笑道:“高昌当然早已派人向西突厥求救了。不久,西突厥大军匆匆赶来,正好被好整以暇的侯君集大军正面击溃,并在浮图城投降。如此,高昌王麴智盛见已没了指望,只得大开保都城门、向唐军投降了。”
小武点头道:“原来如此。侯君集确实是步步料敌机先啊!”
武则天也点头道:“此战的意义重大。侯君集在占领的土地上设了西州和庭州,并进军到交河城(吐鲁番)建立了安西都护府。从此,西域的大门就此洞开,无边无际的安西都护属地都等待着大唐的开拓。”
图表7侯君集西征路线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羡道:“这的确是不朽的成就!可见对于侯君集,李世民还是知人善任的。”
武则天抿嘴微笑,道:“太宗皇帝还是那个老问题---对于水平尚可的忠心将领,他是不吝赏赐的。但是对于真正的帅才,他还是忌惮几分的,总是要压制一下对方。”
“侯君集率兵回朝以后,等了许久,也不见太宗皇帝下旨、给他什么给力的封赏,不由得愤愤不平,也就起了反心。”
“恰巧太子李承乾(长孙皇后之子)的地位不稳,便谋求结连有实力的武将。而侯君集完全没有二李(李靖、李绩)那样的修养,并不打算置身于权力漩涡之外,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李承乾的阵营之中。”
小武惋惜道:“结果侯君集就悲剧了。”
武则天微笑道:“结果正如李靖当年的预言---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侯君集也因蓄谋造反而被唐太宗满门抄斩。”
“听说太宗皇帝去狱中见了侯君集最后一面,答应给他留下一个幼子不杀;还说因他之故,此后终身不上凌烟阁了(凌烟阁里有建立过大功的24位功臣画像,其中有一张是侯君集之像)。”